天天看点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实际上,自清代以降,中国篆刻严格来说就只有“徽派”和“浙派”两种流派,其他所谓的“邓派”、“吴派”、“赵派”等说法,都只是这两大流派的有明确个性的分支罢了。因此,我们应当十分关注徽、浙两派的开派宗师,所以我们接着再读一方“浙派”开派宗师丁敬的印,就是这方“家书抵万金”: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丁敬“家书抵万金”)

我们可以通过这方印,观察体会一下这些史上留名的大家、名家,他们在刻一方印时,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1、诗文方面的知识储备。诗文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篆刻也是,甚至篆刻还可以将诗文引入篆刻,比如这方印中的印面文字“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名诗《春望》中的一句,原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中,杜甫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感慨万端。因有此诗,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家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一句,更是全诗的精华,因此,在68岁那年,衰老的丁敬借此表达他对亲人的怀念。

一个篆刻家,他的诗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充分、自由地用篆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方印中的“家”字被折成两字,拆字的素材来源于“家”字的金文字形。“家”字在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字形中,上部一个“宀”头,下部是一头公猪的形状,后来演变为“豕”形,但如果这样拆,明显无法达成章法要求。“家”字的甲骨文丁敬当然无缘得见,但是因为他热爱文字训诂,对鼎彝文字非常熟悉,在金文中发现了可以分拆的最合适的字形,因此才会有如此的拆字安排。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家”字金文字形一种)

另外,这里的“卍”字本源自佛教,一般认为是佛身上的异相之一,表示吉祥无比,用以象征佛的智慧与慈悲都是无限的,遍及四方的。这里以“卍”代“万”,以促成章法上的需要。

这两点,都需要篆刻家有深厚的文字储备功底。清初的篆刻家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他们没有辞书可查,没有网络可用,文字功底全凭记忆和笔头,这样的文字学“素材”储备,是真正的“硬功夫”。

实际上,一个篆刻家,他掌握的文字素材越多,他的创作自由度就越高。

3、古代成熟印式的知识储备。如果我们分析这方印,就会发现:

(1)这方印“阔边细朱”的印式特征,来源于战国古玺,特别是战国三晋小玺。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来源于印章“粗边框”与“细文字”之间的视觉对比,由此形成典型的审美样式。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战国古玺中的阔边细朱)

(2)这方印的“均分印面章法特征,来源于汉印。均分印面会形成平正安稳、大方端凝的视觉审美效果。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汉印的均分印面)

这方印,由于”家“字的拆分,五字印被安排成了六字章法,由此达成了均分印面的章法特征: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均分印面的章法特征)

(3)印面“突现团点”,既源于战国玺印,也源于鼎彝文字。这方印里,“书”与“金”两个字都有“突现团点”的情况,由于它的视觉特征相对区别于其他“长线条”,自然形成视觉对比,从而达成审美效果。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大盂鼎》款识中的“突现团点”)

4、属于篆刻的特有知识储备。篆刻又是专门的艺术类别,它有独属于它的知识,比如,篆刻特有的篆法、章法、刀法知识。比如:呼应、团聚、节奏……

读印:丁敬“家书抵万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识储备

(呼应元素)

“家”字的拆分改造,促成了它下部与“卍”字字形的的呼应,这种呼应,使印面左右联络加强,团聚性更强,增强了篆刻的方寸属性,“金”字的两点与“书”字中心的一点,也形成联系,同样起到团聚印面的作用,这种呼应实际上同时也让印面文字形成相应的节奏,这种节奏,给欣赏者提供心理舒适性(比如,有节奏的音乐与无节奏的噪音,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

实际上,还有“气息”和“意境”,先说“气息”,如果这方印以战国玺的粗边来加强印章属性,再以汉印章法来规整文字,那么印面就会有呆滞之弊,丁敬斜放了“抵”字的“手”部,实际上是对印面气息的调整,印面由此“活力”大增;再说“意境”,这方印的印面文字是“家书抵万金”,其产生的原因当然是“烽火连三月”,这方印的边框被残破成“水火变坏之态”,像是被烈火焚烧的战旗或纸张,这种意境的达成是与印面内容相配合的。

(【布丁读印】之9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