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雷達财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1月28日,#小米市值一年蒸發近4000億#的話題沖上熱搜。

事件起因是,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微網誌,稱給粉絲準備了“虎年限定微信紅包封面”。不料在微網誌下方遭股民“圍追堵截”,“小米股票破發了,救救小米吧。”“雷總,小米股價要支棱起來啊,都虧了三四十萬了。”“能不能正面回應一下股價啊,受不了啦。”

雷達财經注意到,1月27日,小米報收于16.48港元,再度跌破17港元的發行價。1月28日小米股價盤中跌至15.88港元,創下2020年8月份以來新低,最終報收于16.26港元。以2021年1月份的最高價35.9港元/股計算,一年時間裡小米市值蒸發4900億港元。

“時隔兩年,我終于可以擡頭挺胸、重新做人了。”在此前小米股價走出低谷後,雷軍表示,“破發”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也終于煙消雲散,“那些股票軟體統統删掉,我再也不用關心股價了。”此次再度破發,有網友喊話雷軍:“雷總,快把炒股軟體裝回來吧。”

股價下跌背後,統計機構最新出爐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顯示,蘋果在第四季度登頂國内手機市場,時隔6年重回銷冠。這一榜單中,小米份額排在第五位,甚至不及重整旗鼓的榮耀,跟蘋果份額差距拉大到10個百分點。

手機銷量受挫,盡管雷軍還夢想“三年登頂全球第一”,但現實是他不得不“一心二用”,将精力主要放到造車相關事務上。豪賭造車勝算幾何尚難判斷,不過跌跌不休的股價顯示,資本市場對小米的未來并不看好。

雷軍“重新做人”後股價再破發

回顧小米的資本市場之路,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登陸港交所,發行價17港元。結果上市首日股價便遭遇破發,讓雷軍那句“要讓上市當日買入小米的投資者股價翻倍”的豪言成為笑話。

2021年8月份,雷軍在演講中曾談到當時股價破發的感受。據悉小米敲鑼上市時,現場有超過600人觀禮,盡管在投行把IPO發行價定在17-22港元的情況下,小米選擇了最低價17港元。但上市首日開盤,還是破發了。

雷軍表示,“我們幾個人誰也不願意面對這個局面,心裡特别難受,我們(雷軍和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就躲到了港交所的一個雜物間。”

在上市當晚的内部答謝宴上,雷軍忍不住說:“對不起大家了,今天我們破發了,但是我們會努力工作,一定要讓IPO的投資者至少賺一倍。”

第二天,雷軍買了一條破洞牛仔褲,提醒自己牢記破發這一天。然而,小米股價越跌越慘,在2019年9月2日時,最低跌到了8.28港元。

随着股價一路走低,雷軍的心情也跌到了谷底,“當時跌到幾乎所有人都快崩潰了,甚至有人認為還會跌到4塊錢,在那段時間裡,我特别不願意見投資者,我見他們我說什麼呢?”

據雷軍回憶,“有一個投資者執意要見我,一坐下來隻寒暄了幾句,他就毫不客氣地說,你們怎麼讓我賠了這麼多的錢?我真的不知道你們怎麼幹的。接着從小米的戰略到小米的産品,再到小米的管理,把我當國小生一樣訓了一個多小時吧。不瞞大家說,我當時的襯衣都濕了,會後我一個人坐在會議室裡坐了很久,那一刻特别特别絕望。”

當時外界猜測,“數落”雷軍的投資人是馬雲妻子,不過被雙方否認。雷軍專門發了條朋友圈對此回應:“我跟張瑛是朋友,昨晚演講中的投資話題跟她沒關系,網上傳聞都是謠言。”

後來雷軍鼓起勇氣說服大家進行股票回購,在董事會的支援下,小米在均價9.35港币的成本下,回購了36億小米股票。此後,小米股價慢慢走出低谷,到2020年7月10日,也就是上市兩周年的第二天,股價回到了發行價17港元。

雷軍稱:“時隔兩年,我終于可以擡頭挺胸、重新做人了。”到了2021年1月4日,小米股票收盤價34港元。

“讓IPO投資者賺一倍,當初吹的牛,我們終于兌現了!”雷軍表示,“破發”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也終于煙消雲散,“那些股票軟體統統删掉,我再也不用關心股價了。”

彼時,小米的增長主要來自于手機業務的強勁。一方面,華為晶片斷供緻使一部分市場佔有率流出;另一方面,小米在2020年的高端機政策初見成效。

緊接着2021年3月30日,小米官宣雷軍親自帶隊造車,利好消息給了資本市場一針強心劑,小米股價在2021年6月初實作一波小幅度反彈。2021年下半年開始,小米股價雖漲跌不一,但總體呈下降趨勢,再未回到過30港元水準線上。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這一次,小米股價再度破發,網友喊話雷軍:“雷總,快把炒股軟體裝回來吧。”

還有股民表示,“年輕人第二次腰斬”,“小米股票又破發了,對得起小股東們嗎?深刻的了解了隻能買小米的産品,不能做小米的股東。” 另有股民透露了自己炒小米大虧三四十萬。

4季度蘋果國内登頂,小米下滑8%

相比上次股價重回發行價時的有利内外部形勢,目前階段股價表現不佳的同時,小米煩心事也不斷。

首先是被美國政府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中,根據美國政府的相關投資禁令,美國投資者需在2021年11月11日前出售所持“黑名單”公司的股份。受此影響,小米集團股票一度大跌。

不過2021年5月25日,曆時四個月訴訟官司,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解除了對于小米公司“中國軍方公司”的認定,并正式撤銷了美國投資者購買或持有公司證券的全部限制。

其次,在小米占據優勢地位的印度市場,被當地政府追繳稅款65.3億盧比(約合人民币5.58億元)。

今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釋出聲明稱,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在印度當地的公司存在“逃稅行為”,要求其追繳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間的稅款。印度《明特報》網站報道稱,小米和OPPO兩家中國手機企業或将為“逃稅”補繳巨額罰款。

對此,小米方面稱,此次印度有關部門要求小米補繳的是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間與特許權使用費相關的進口環節稅金,與小米近期業務無關,且該官方聲明并非最終結果。

負面消息之外,小米的業績也面臨挑戰。

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實作營收780.6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8.2%;經營利潤為27.28億元,同比下降59.2%;經調整淨利潤為51.76億元,同比增長25.4%。

作為小米最大業務闆塊,手機占其總收入六成以上,不過該部分的營收增速不及總營收增幅。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實作收入478億元,僅同比增長4.4個百分點。

營收增長乏力背後,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小米手機銷量也顯頹勢。

全球市場上,Canalys資料顯示,蘋果在2021年四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到了全球總量的22%。三星排名第二, 市場佔有率為 20%。小米仍位列第三,市場佔有率為12%。OPPO和vivo分别位列第四、五。

中國市場上,據Counterpoint最新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3%,排名第五位,銷量同比下滑8%。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成功登頂本榜單,而這也是其自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再度獲得最高的中國市場佔有率,成功打破記錄。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就2021年全年來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全球市場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以微弱優勢戰勝蘋果排名第一,小米、OPPO、vivo在前五各占一席。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去年第二季度,小米曾短暫超越蘋果,奪得全球第二,後在第三季度又将該位置讓了出去。

在最新一次釋出會中,雷軍已經明确表示,小米不僅要用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并且要正式對标蘋果。但從統計資料來看,要完成這項任務頗為艱難。

國内方面,2021年全年vivo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達到22%。OPPO排名第二,市場佔有率達到21%。蘋果排名第三,銷量同比增速達到47%,是前五大廠商中最快的。小米和榮耀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各自市場佔有率分别為15%和10%。

上述報告認為,在 iPhone 13 的出色表現推動下,蘋果在中國大陸的表現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其旗艦産品的激進定價使其價值主張保持強勁勢頭。

雷軍“擡頭挺胸”後小米再度破發,删掉的股票軟體再裝回去?

分析人士認為,華為跌倒使小米和蘋果獲益最大,2021 年小米和蘋果銷量分别增長了 40% 和 47%。這是因為,華為受限之後,原有的高端使用者大部分流向蘋果,中低端使用者流向小米和OV。

但重新歸來的榮耀再度崛起,分食了小米在中低端市場的份額。去年三季度,榮耀快速回歸,跻身前三,小米隻能屈居第四。

除此之外,Counterpoint認為,小米手機還面臨着持續嚴重的零部件短缺、線下管道滲透放緩等困境。

造車戰略已不被市場看好

手機市場大局未定,競争形勢上的種種變化,雷軍或已無暇顧及。

天眼查顯示,近日雷軍卸任了北京小米電子産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職位。雷軍發微網誌稱,小米集團旗下有很多家子公司,子公司董事會和法人代表調整非常正常,大家不用誤解。

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回應稱系正常變更,他表示雷軍的精力主要放在造車相關事務上面,高管們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

早在官宣造車時,雷軍就态度堅決,将造車視為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願意押上人生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目前來看,不管是小米圍繞造車産業鍊的頻頻投資布局,還是雷軍退出多家關聯公司的上司席位,其造車戰略的優先級明顯提升。

盡管看起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資本市場卻不買單。自去年3月30日公告造車以來,小米股價已跌去35%,最近5個交易日連續下跌,市值累計蒸發超2300億港元。

TMT資深評論人王新喜在文章中分析,在特斯拉,小鵬、蔚來等玩家深耕多年的情況下,小米需要從頭開始追趕,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與投入的過程。

“在汽車領域,作為一個後入者,要超過市場現有上司者,往往到付出更大的代價。小米已經在供應鍊、軟體開發、智能座艙等方面需要持續投資布局,但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王新喜稱,有業内人士總結,僅僅為了燒出一套數字電車體系,蔚來燒了近400億元,特斯拉燒了1000億元以上。

在華為的方法論中,有一個“壓強原則”:用十倍資源、十倍人力去沖突破口,直到超過原有上司者。按該原則來估算,新入場企業至少要在短時間内“燒掉”2000億元才能盡快抹平和新勢力實力差距。

由此可見,幾乎從零開始投資布局的小米,曾表示計劃投入100億美元造車,但這筆錢能燒多久,充滿不确定性。

作為對比,在新能源汽車産業累計總投入達474億元的恒大,才實作首款車型下線。而至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落地時,花費的代價隻能比此更大。

行業人士認為,随着手機業務因缺芯和競對擠壓而增長受限,小米在資本市場上的壓力勢必重新變大,已嘗過破發滋味的雷軍,是要繼續專心造車,還是回過身來守護基本盤,恐怕也是一個兩難之選。

注:本文是雷達财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