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作者:筆墨青島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路上偶遇幾位小朋友在一遍一遍唱着關于過年的順口溜,一首童謠讓我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過年的情景。

大陸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傳統習俗和節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隻因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确實,曾經過年才吃得上的美食,如今在飯館随處可見;曾經總要等到初一拜年才會從頭到腳的穿戴一新,如今也變得不再期待;反而是記憶中那魂牽夢萦的年味最觸動我們心弦。“年味”,是我們每個人眼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儀式感,是對故鄉風土人情的思念……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雖然在繁忙的都市裡,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來越淡,但讓筆者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學熱”“國潮熱”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如《典籍裡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唐宮夜宴》等節目的爆火,讓人們又重新思考和重視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曆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而開頭小朋友傳唱的關于過年的童謠,讓人不禁彎起嘴角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讓他們從内心深處認同并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文化源頭,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在于加強認知教育。善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對不斷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從基礎教育抓起,發揮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在教學、研究體系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

說到在基礎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就不得不提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去年夏天,筆者參加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畢業典禮時,與一位家長閑聊的話讓筆者記憶猶新,“當初給孩子選學校的時候,看了很多學校,最後選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就是因為它雖然是國際學校,但是也很中國。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孩子要有競争力,既要有國際視野,同時也不能忘本,這個學校兩方面都做的很好,證明我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确的。”

這所讓家長稱贊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校訓是“做豪邁的中國人”,讓人印象深刻。十二年一貫制課程體系中包括了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戲劇課程、演說家課程、禮儀課程、研學旅行課程、英語直通車課程等等,将中西文化課程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擁有國際視野的同時弘揚中華文化精髓,時刻不忘自己的“中華魂”。

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無論學生出國與否,我們都要讓學生研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把根留住,期望他們都能學成報效祖國”,這不是一句空話。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鑒賞能力,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有自己獨到的方法,縱向布局開設了十二年一貫制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橫向延伸開設了如一貫制研學旅行等課程,形成多元立體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特點,在不同學段采用不同的課程實施方式,學生從小浸潤其中,無形之中便樹立了文化自信。

1-6年級重在“誦讀”。2013年,國小開設“經典誦讀”課程,從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學作品中篩選出适合低齡學生學習的經典作品,開發各年級的課程教材《快樂誦讀》。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晨讀,學生朗誦古詩詞、國學經典與現當代詩歌,在朗朗書聲中開啟一天的學習生活。

7-9年級重在“品讀”。學校把選課走班模式下的國文教學分成了基礎國文、基礎閱讀、名著閱讀、古詩詞閱讀、文言閱讀等子產品,編寫了《名著閱讀學程》《美文悅讀》《名著寶典》《詩詞大會》等讀本。經典傳承到了這個階段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把重點轉移到了解上來,學校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課程和評價設計。

10-12年級重在“研讀”。高中階段學生的經典閱讀真正進入内化階段,他們開始思考、研究、批判與輸出,開始從辨證的角度研讀經典名著。高一、高二以文學比較閱讀為主。高三學生開設了《欣賞與研讀》課程,通過深入研讀《紅樓夢》,提升學生文學鑒賞水準,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課程之外,高中開設正常讀書會,并在選課走班背景下,為學生提供了特色的閱讀環境,充實文學書籍。經常開展閱讀主題活動,例如讀書報告會,名家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化修養,積澱内涵底蘊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走上國際舞台,每個學生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學校注重在課業學習之外培養學生的藝術底蘊。國小分層次開設廣泛的興趣選修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藝術課程,培養興趣,尋找真正喜歡的藝術方向,如開設了戲劇、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課程;國中部注重藝術品鑒和人格涵養,如,開發藝術與生活、軟筆書法、平劇等課程,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狀态下陶冶性情;高中部成立國學藝術組,開發“後會考時代”課程,研發《中國傳統文化欣賞》教材,涵蓋國文、政治、曆史、地理、美術等學科内容,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學校開設廚藝課和太極課,邀請國家級名廚、太極拳傳人授課,讓學生出國後既能傳播中國的美食文化、國術文化,又能修養身心、提高自我服務能力。

名家啟迪,了解文化精髓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少年孔子班

過年話年味|如何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

周恩來班

對祖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偉人身上蘊含着寶貴的精神财富,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中華名人課程。國小部,成立“周恩來班”“雷鋒班”“少年孔子班”“錢學森班”等世紀名人班,邀請偉人親屬、朋友或研究偉人精神的名人為班級授牌,策劃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實地通路、感悟偉人之崇高;初、高中建設“中華文化名人”主題教室(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魯迅、老舍、莫言),做好教室布置、學科教師的配套保障;學校邀請當代各領域名人走進校園舉辦講座,對學生進行系列勵志講座,與學生分享成長故事,面對面交流。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從娃娃抓起,從教育入手,潤物細無聲的讓青少年愛上傳統文化,成為傳統文化的“粉絲”,主動傳承并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讓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中華燦爛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臨近年關,感慨頗多,以學校教育為例,抛磚引玉,共同探讨,以期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