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多點執業下的一門大生意:科室擠滿了人,卻不是來看病的……

2022年1月,一個普通的周三下午,離天安門5公裡遠的北京某公立三級中醫醫院,門可羅雀。

該院門診二樓男科,不見一個患者,但診室内卻擠滿了人,讓本來就不大的房間顯得過于擁擠。

這些并不是前來就診的病人,而是專程來為男科副主任錄制視訊素材的。

某醫生MCN(網紅經濟運作)機構負責人張岩告訴健康界,他負責的幾個團隊,忙的時候一個團隊一天要趕四、五場。

多點執業政策,為很多有餘力的醫生擴寬了職業路徑。

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為醫生提供了一個全新展示自己平台的同時,也增加了這個群體快速擴大知名度的可能性。

在巨大的需求下,以「醫生」為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商業路徑。

部分「害群之馬」

「近兩年抓住流量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張岩感歎道。

大量同質化的内容、優質醫生資源的稀缺、流量平台監管越來越嚴,讓MCN機構感覺到了更大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盡管抖音、快手等平台此前清理掉了大批不符合注冊要求的醫生。但仍有一些本着帶貨為根本目的的醫生,帶壞了行業的口碑。」張岩說。

實際上,對于「網紅醫生」這個稱呼,圈内人并不友好。

「有部分網紅醫生在公立醫院實際上是被邊緣化的,真正有能力的,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做視訊。」某三甲醫院的一位副主任醫師如是說。

該醫生透露,有些技術不過關的「網紅醫生」,很大一部分甚至都沒有摸過手術刀。通過線上慕名而來的患者會被再次分流到指定的醫院。最後執行手術的,基本都是他們這些在公立醫院裡的主刀醫生。

通過類似「介紹費」的形式擷取分賬,已經是這類「網紅醫生」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這些通過線上引流的患者,大部分來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三、四線城市,他們很信任網紅醫生。」上述醫生對這樣的現狀也透露出些許無奈,他就曾受邀給這類患者做手術,但遭到當事人的拒絕,理由是「隻相信上過電視的或大V醫生」。

直播帶貨也是「網紅醫生」的另一種盈利手段。據某曾就職于MCN機構的人士透露,線上直播帶貨已經成為一些做不了手術、且在學術上無法提高的醫生的新途徑。這類「網紅醫生」在積累了一定粉絲量後,會讓「助理」在群裡充當粉絲進行帶貨,完成粉絲變現。

該人士表示,這類醫生往往并不會直接給所就職的醫院帶來流量,是以在公立醫院内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可能遭到上司和同僚的「排斥」。

嗤之以鼻的稱謂

不過,随着流量平台對于醫療類視訊加強了監管後,行業也在向成熟的商業模式轉變。

某私立醫院營運負責人對健康界表示,目前該醫院也在通過線上平台擷取患者流量,但他們對醫生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要達到「副高」以上的級别,且要在業内有一定的學術地位。

這類專家對「網紅醫生」一詞基本都是嗤之以鼻,也并不認為自己是網紅。

「這類醫生多以退休群體為主,對線上的内容也有自己的要求,首先是不做任何虛構,醫院也從來不對醫生的線上傳播内容進行幹涉,完全以真實的就診情況作為素材。」該負責人指出,隻有做到真實,才能讓患者認同,這類醫生主要目的還是繼續在私立醫院完善臨床研究工作。

張岩團隊對于合作醫生也會從其所在科室、醫生背景等多方面進行考量,重點是一定要有「能力」。

他們的營運模式是将從流量平台中擷取的患者,最終導流至網際網路醫療平台,讓醫生線上上完成對患者的診療。

「我們并不在意将患者從線上轉化到醫生注冊的公立醫院進行診療,這個量的占比很小,而且公立醫院每天可供挂号的數量有限。大多數患者将被引流至網際網路醫療平台,且占比相當高。好的時候,合作醫生一天能接待160名來自線上就診的患者。」張岩說。

據他透露:「收入主要來自于這些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高額挂号費,以及一些藥企的廣告投放,讓醫生在短視訊中介紹一些保健品,如維生素等。」

上述私立醫院營運負責人表示:「通過流量平台引流的患者,最終還是要對接到醫院,做流量轉化也是想為更多的患者服務。」

目前,張岩團隊也在籌備線下「醫館」的開業。

高額的營運投入

當然,無論什麼商業模式,其背後都離不開營運團隊的支援,也是以需要付出巨大的經營成本。

上述私立醫院營運負責人向健康界透露,如果是頂級專家,一般要配置5個營運人員,專門負責整理和編輯專家的教學内容、視訊素材。此外,該營運團隊還要負責日常對接報紙、雜志等媒體的宣傳工作。

「目前醫院僅技術開發人員就有20多個,專門負責與線上流量平台的技術對接,專家的營運成本很難估算。」該負責人說。

而張岩透露,他的團隊會根據熱點話題提前拟定視訊腳本,而且基本對醫生線上的所有營運工作一手包辦,包括後期的流量投放、資料分析、粉絲群維護與轉化。如果雙方對效果都認可,最後還會簽署一個獨家營運協定。

據他估算,一個醫生從開始營運到實作盈虧平衡,一般前期投入的成本大概在10萬元左右。

這樣的投入,在公立醫院是難以實作的,是以圍繞醫生個人打造的體系,是維持行業運轉的根本核心。

據悉,醫生來自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診療收入會是公立醫院的數倍之多。

醫生多點執業下的一門大生意:科室擠滿了人,卻不是來看病的……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回避低轉化

不過,MCN公司也會面臨失敗的風險。

張岩指出,「如果醫生的一個話題受到争議,導緻聲譽受損,那麼前期的所有投入和努力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也正是因為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以在選擇什麼樣的醫生作為合作對象時,MCN公司會顯得非常謹慎。

高轉化率科室、有名師背景的醫生、行業頂級專家是這類公司争相合作的目标,而符合上述條件的醫生,也更容易「走紅」。

「由于疫情的原因,目前團隊隻能在北京尋找合作醫生,不過這恰好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北京這兩個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張岩強調。

「現階段最看好的就是中醫男科賽道。」據某同樣專注中醫領域的MCN機構負責人估算,接手男科醫生的線上營運,從投入到産生回報,周期僅需三個月,因為「男科患者更易接受線上的診療方式,而且更舍得付費」。

不過,也有不少變現困難的科室。

如兒科,盡管這類科室的線上内容更容易吸引粉絲的關注,但最終卻很難将其導流到網際網路醫療平台成為最終的付費使用者。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父母對兒童用藥十分謹慎,盡管參與免費咨詢的居多,但對線上診療、開藥模式,仍然會心存疑惑。

是以,難以形成付費轉化的科室及醫生,MCN公司也基本保持回避。

某MCN公司負責人對健康界表示,對于合作對象,有能力找到學科帶頭人最好,這種頂級專家擁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最容易成為大IP。不過,也要看這些專家是否有能力把醫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患者更容易聽懂的語言。

「隻有大專家才有能力承接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該負責人表示。

加強對線上行為的監管力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以下簡稱新法)将在2022年3月份施行,其中多點執業被寫入新法,被譽為将為有需求的醫生打開了友善之門。

不過,也不是所有醫生都有觸網的機會。

某三甲醫院副書記在談及醫生線上執業的話題時對健康界表示:「絕不允許醫生上班時間在網上進行執業。吹着醫院空調、坐着醫院辦公室、用着醫院的網,去賺外快的行為會被堅決抵制。」

是以,醫生能否線上上執業,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看是否有時間和精力。

而即使可以線上上進行推廣,也難免會與新法的規定相撞。

新法第五十七條規定,醫師未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類别、範圍執業的。情節嚴重的,将會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直至吊銷醫師執業證書。

張岩表示,強監管是好事,這可以「讓那些本着收割粉絲的醫生盡快出清」,還行業一個幹淨的環境。

此外,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同時加強了醫生線上執業的監管力度。

是以,醫生在流量平台中隻能錄制一些科普類的内容,且對線上的話術用詞相當謹慎,以避免被封号的風險。

「對于藥物,線上隻會說一些『藥食同源』的品種,但也會很小心,一般不會輕易涉及。」張岩介紹,「對于醫生線上的腳本,營運團隊也在不斷的優化中,各平台對于敏感詞彙的監控很嚴,而且會高度保密,很難拿捏尺寸,目前也隻能不斷的試探。」

來源|健康界

撰文|隔壁老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