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反映中國紅色曆程的優秀戲劇作品,長久以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們書寫全民族的共同記憶,傳承着革命精神,赓續着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一大批紅色題材戲曲作品成為文藝工作者獻給黨、獻給人民的最好禮物和精神食糧。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 碗碗腔《驕楊之戀》劇照

在紅色文化資源大省陝西省,包括碗碗腔《驕楊之戀》、秦腔《黨的女兒》《陝北往事》《張富清1948》、豫劇《向北·向北》《永不磨滅的勳章》等在内的衆多紅色戲曲作品湧現,一批新的紅色人物形象鮮活地呈現在舞台之上,紅色故事被以富有時代感的方式重新講述,在廣大群衆心中激起感動的漣漪。

梳理這些新作,筆者發現,擺脫宏大叙事,從小的方面切入,以普通人的人生際遇窺見和展現大的曆史背景、描繪時代洪流下的抉擇和奮鬥,似乎成了衆主創不約而同的選擇。事實上,讓紅色傳統、革命精神在一輩輩中華兒女的心中接續傳承,而不是停留在檔案或口号中的傳閱和複讀,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傳統和精神“活”起來,用動情走心的描繪,把感悟和打動融彙在血脈之中。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在歡呼衆多紅色戲曲作品誕生的同時,更要肯定這種見微知著、把宏大曆史拉近到觀衆身邊的創作手法。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 秦腔現代戲《陝北往事》劇照 秦毅 攝

舉例而言,由西安三意社創排演出的秦腔現代戲《陝北往事》講述了陝北大嫂茹子兩任丈夫和兒子先後為革命犧牲的故事。該劇沒有以大叙述的方式直接描繪黨中央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在延安13年的光輝曆程、功績及基本經驗,而是采取從具體的曆史人物、事件的客觀描寫入手,突出對典型個案的刻畫,收到以小寓大的功效。

對此,不少觀劇之人表示,看《陝北往事》,就像演繹自家和親朋的故事:某某人上了戰場,留下了孤兒寡母,每一個人都在為了偉大的目标而犧牲、奮鬥……這種通過小人物的人生曆程回顧重大革命曆程的演繹方式,加之戲曲直抒胸臆的一段又一段的演唱,把普通人與命運的抗争、國家走向與舊有勢力的較量一重重唱響,易于打動觀衆。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 豫劇現代戲《向北·向北》劇照

再比如,由西安市豫劇團創作的豫劇現代戲《向北·向北》用新視角講述長征故事,以人性化的視角對長征故事進行了一種藝術化的處理。全劇的主要角色僅有五個人,采用戲曲特有的線性結構,場場銜接嚴絲合縫,一氣呵成。以小見大,表達了宏大的紅色革命主題,同時,突出了時刻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的現實意義。

此外,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名單、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排演出的碗碗腔現代劇《驕楊之戀》,雖說是直接描繪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愛妻兼戰友楊開慧烈士這樣的大人物,卻另辟蹊徑,突破以往依附在毛澤東身上去表達的窠臼,把楊開慧還原成“這一個”,着力刻畫其英雄、母親、女性等不同人格側面,通過獨立成長和自我的實作和故事,展現人性和情感,打動了諸多觀衆。

紅色作品的價值在于精神的傳承,而傳承少不了對人心的打動和鼓舞。值得肯定的是,過去的一年,衆多紅色戲曲作品雖為獻禮建黨百年之作,但都有意識地淡化了“宣傳”心态,能更多地從審美需求出發,通過對具體人物的深入刻畫,把觀衆帶回到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曆史場景中,并高舉旗幟共同前進。

當然,這些作品也有着種種不盡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斷打磨和提升。比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總體意圖在把握的過程中,需要對細微之處做到精益求精,如果因人物服裝、對白等方面的瑕疵讓觀衆頻繁“出戲”,則不利于情感的持續流淌。

另外,作品的服務對象是當代觀衆特别是廣大年輕觀衆,這就需要我們的主創人員基于職責與使命感,緊緊把握理論方向,在創作過程中,能更為有效和深入地深挖紅色故事裡的當代意義和精神内涵,讓紅色題材作品更多彙聚時代力量,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講好一個曾經的故事。

百年紀念的時間節點雖已過去,但傳承紅色精神的步伐不會減速,實作精神品質與時代脈動契合的創作方法更不會過時。希望更多、更好的紅色戲曲作品能持續誕生,赓續曆史,光耀未來。

2022年1月27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别報道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讓紅色之光既亮麗又動人

責編:陳曉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