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海農牧區婦女傳承創新藏繡編織緻富夢

平滑的線條、細膩的針腳、傳統的繡法、新穎的設計……繡坊内,繡娘們聚精會神穿針引線,拉毛葉忠仔細檢查繡娘們的作品,用藏繡技藝講述格薩爾王的故事是一次創新。

青海農牧區婦女傳承創新藏繡編織緻富夢

1月24日,繡娘石玉秀在制作藏繡作品《格薩爾王》。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這個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我們在一次次探索嘗試中按照面部肌肉輪廓繡出層次,才做出這個效果。”36歲的拉毛葉忠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德茫村,自幼跟随奶奶和媽媽學習藏繡。

“我們沙溝鄉最出名的有三樣東西:馍馍、藏服、藏繡。當地的藏族婦女幾乎都會藏繡,一般以家族式傳承為主。”拉毛葉忠介紹,貴南藏繡作為一種民族民間工藝,創作的各種佛像唐卡和傳統圖案色彩豔麗、線條流暢、人物活靈活現、做工精美絕倫。

青海農牧區婦女傳承創新藏繡編織緻富夢

1月24日,繡娘拉毛葉忠在繡坊展廳内觀察藏繡作品。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走進繡坊展廳,各類繡品整齊排列,藏獒、藏羚羊、背水姑娘、吉祥八寶等内容的藏繡作品在靜候他們的“主人”。

“你看這兩幅都是貴南藏繡,一幅生硬、粗犷,另一幅靈動、細膩,就是要通過學習其他繡法,不斷摸索創新,讓藏繡越來越精美。”拉毛葉忠拿着這兩幅藏羚羊作品解釋。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拉毛葉忠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傳統藏繡煥發新活力。

拉毛葉忠介紹,這些年,當地政府經常組織民間藝人去考察學習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等中國四大繡的針法,讓藏繡技藝推陳出新,更加凸顯出藏繡自身蘊含的特色。

青海農牧區婦女傳承創新藏繡編織緻富夢

1月24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一繡坊展廳内的藏繡作品。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在當地政府引導和支援下,不少民間藝人走出牧區,開始闖市場,“養在深閨”的藏繡被制作成服裝、擺件、唐卡等多種産品,線上線下銷售,并遠銷美國、尼泊爾、泰國、伊朗等地。“不敢相信這是手工作品。”“真是太漂亮了。”“藏繡真的是藝術品。”……線上線下,國内外顧客都驚歎藏繡的獨一無二和精美。

“沒學藏繡前,我在家種着6畝地,生活很拮據。”41歲的石玉秀是海南州共和縣恰蔔恰鎮下塔邁村村民。2009年,經朋友介紹,來到拉毛葉忠身邊學藏繡。“現在坐公共汽車按時上下班,一個月最少有4000多元工資,沒想到有一天我憑自己手藝過上了幸福生活。”石玉秀笑着說。

“看到農牧區婦女靠藏繡過上好日子,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拉毛葉忠說,過去男人們不相信做藏繡能掙錢,而現在婦女們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很多繡娘掙錢後都會給自己買化妝品、添新衣,在家庭中有了更多話語權”。

“由于很多婦女家庭勞動繁重無法來繡坊,我們就提供原材料,她們抽空繡一些簡單作品,完成後我們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産品。現在,我們公司有80多名繡娘足不出戶‘居家辦公’,實作了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拉毛葉忠說。如今,青海刺繡行業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發展業态,成為刺繡藝人居家就業、增收緻富的一門手藝。

青海農牧區婦女傳承創新藏繡編織緻富夢

1月24日,繡娘李秀英(左一)和石玉秀(右一)在制作藏繡。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目前,拉毛葉忠正帶領百名繡娘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一幅長268米的藏繡作品《格薩爾王》。“未來,我希望更多農牧區婦女通過學習藏繡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一起在傳承中創新,讓藏繡走向更廣闊的舞台。”拉毛葉忠說。(記者央秀達珍、趙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