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安思危,借古論今,袁枚《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别,淚比長生殿上多。

面對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觀點。比如,人們評價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角度不同進而導緻觀點不同。清代才子袁枚寫過一首《馬嵬》,從哀歎民生多艱的角度,評價這件事。

不要再歌唱當年的《長恨歌》了,那是唐朝帝王的悲歡離合。不妨讓目光注視當下的生活,人間也有不能團圓的悲傷故事。“銀河”二字是一個典故,牛郎織女被銀河分隔兩岸,一年隻能相會一次。人間的悲傷故事多不勝數,就以唐朝為例,除了有《長恨歌》還有《石壕吏》。安史之亂中受傷最深的是底層百姓,這些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中的淚水更多。

居安思危,借古論今,袁枚《馬嵬》

這首詩通俗易懂,沒有任何生僻的典故,也沒有複雜的叙事結構,但其中卻蘊含深意。袁枚提出了他的觀點,“天下興亡,百姓最苦”。袁枚寫這首詩的時候,恰好就在馬嵬附近,他撫今追昔,思緒萬千。

袁枚生活在封建王朝的盛世,但他清楚地知道,由盛轉衰不可避免。如何才能延緩王朝的衰落,需要統治者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看見了吧,袁枚從一個愛情悲劇,想到了王朝興衰,想到了天下蒼生。這就是才子的格局,具有俯視蒼生的視角。

居安思危,借古論今,袁枚《馬嵬》

清初文學家洪昇寫過《長生殿》,很明顯袁枚不贊成洪昇的立場。他認為普通人的故事更值得被關注,袁枚的創作觀比洪昇進步。同時,袁枚也含蓄表達出他的憂患意識。安史之亂爆發在開元盛世,他生活在乾隆盛世,盛世之中隐藏着種種危機。袁枚借古論今,希望大家警醒起來,不要被眼前的繁華迷亂雙眼。

《孟子》中有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袁枚的觀點沒有太多的颠覆性,卻有一種振聾發聩的力量。究其原因,人們聽慣了愛聽的話,遇到了說真話的袁枚就覺得不習慣了。

居安思危,借古論今,袁枚《馬嵬》

袁枚小時候家裡貧苦,他唯有發奮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如他所願,考秀才,中舉,入仕。這一切在他而立之年的時候發生了變化,他33歲辭官回家,蓋了一座随園。人人覺得他會位極人臣,但他選擇了隐居鄉野。

居安思危,借古論今,袁枚《馬嵬》

很難相信,寫《馬嵬》的時候,那個一心為民的袁枚,竟然追求快意灑脫的隐居生活去了。袁枚是個真實的人,是個随性的人,他不會惺惺作态,他隻會真誠表達。由此看來,他的确不适合當官,他更适合寫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