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居易,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著名長篇詩歌:《長恨歌》。
詩中的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了情侶們海誓山盟時常用的語句。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居易寫下這首《長恨歌》時,他已經35歲,而且還未結婚。而且《長恨歌》描寫的不僅僅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白居易還藏着私心。
古時候大多數男子16歲時都結婚了,為何白居易拖成了“大齡青年”?他究竟在等誰?
《長恨歌》中描寫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不幸愛情,或許便是白居易的情感寫照。
白居易少年時,随父母搬到了徐州符離。正是在這裡,他遇到小四歲鄰家女孩——湘靈。
那時白居易11歲,湘靈7歲。
兩人時刻玩在一起,形影不離。
兩人一塊玩耍長大,青梅竹馬。
白居易一早就喜歡上了湘靈,16歲堅決不成婚,等着湘靈成年。
湘靈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15歲的時候,情窦初開,終于知道了白居易的情意。
就在湘靈15歲生日這天,白居易為她寫了一首詩,贊美她如同天仙嫦娥一般:
娉婷十五勝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閑教鹦鹉語,
碧紗窗下繡床前。
湘靈收到這首詩之後,非常高興。這兩個天真無邪的少年少女,在相視一笑中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他們滿心以為,最終會攜手成婚,厮守一生。
然而兩人的家境懸殊太大。
白居易出生書香門第,父親白季庚當時任職彭城縣令,後來升職為徐州别駕(相當于副州長)。
湘靈當時隻是平民家的女兒,是以這樁婚事被白居易的母親阻攔。
當時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不允許,白居易無法反抗,但也不願妥協。
白居易一面苦讀,準備考科舉,一面與湘靈保持往來。白居易的母親更是看不慣了,一點都不松口。父親白季庚又在外任官,管不了此事。
就這樣,白居易到了27歲。
那時湘靈也沒有嫁,可她已經23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16歲便成婚的時代,已經屬于是“大齡剩女”。很難想象,在當時女子普遍沒有人身自由的時代裡,湘靈是如何抵禦着父母的壓力。
白居易這一年,準備去京城考科舉。他對湘靈說,等我考中,必回來娶你!
離去之際,他給湘靈留了一首詩,表明了他一如既往的心迹: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
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不斷得強調自己想要與湘靈攜手共度餘生的誓言。“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這一句,後來也被他用在了《長恨歌》中,寫成了“在地願為連理枝”。
萬般不舍中,白居易踏上了考試的路途,一去就是兩年。
幸運的是,白居易考中了,成為了進士。
白居易滿心以為,成為了進士,母親應該不會反對他與湘靈的婚事了吧?
那時湘靈仍然未嫁。白居易知道,她在等着自己!
可惜事與願違,母親仍然極力反對。
在那個年代,父母的權威,兒女是無法反抗的,不然就是不孝。
“不孝”在封建時代,是一個很大的罪名,特别是獲得功名的儒生。
白居易無奈,遠離家鄉在長安任職。
即使如此,他仍然與湘靈保持書信聯系。
在某一年的冬至晚上,他怎麼也睡不着,翻來覆去,頭腦裡都是湘靈的音容笑貌。
他想湘靈了。
于是他起身,寫了一首《冬至夜懷湘靈》的詩: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長夜漫漫,想起心上人了,想見卻見不到,白居易無比痛苦。湘靈是否也像自己這樣呢?想到這,他更說不着了。塵世不自由,所處皆牢籠。思念令人痛苦,然而他卻隻能把這痛苦存留在心裡。
在封建時代,他是無力反抗的。是以他隻能消極應對,母親不讓娶湘靈,那他就誰也不娶!
此時家世背景的差異已不重要了,白居易的母親更在意的是,兒子竟然把另一個女人看得比自己重要!白居易越是這樣,越不妥協,她便越是不松口。
35歲的時候,白居易寫下《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表面上是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其實在背後隐喻着的,是自己與湘靈之間的不幸愛情。
以詩言志,《長恨歌》更像是他内心真實的獨白。
38歲的時候,白居易還是妥協了。因為母親以死相逼。
他怎麼能忍心呢?眼中含淚、心裡含悲,他隻能答應了雙鬓斑白的母親,娶了同樣是官宦家庭的女子。
他狠心與湘靈斷了聯系。在那一刻,他忽然覺得人生變成了灰白。
七年後,他蒙冤被貶為了江州司馬。
正是在途中,他又一次遇見了湘靈。
此時白居易44歲,湘靈也已經40歲了。
湘靈依然沒有嫁人。
我們無法想象當時的白居易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抱着湘靈,彼此痛哭良久。
白居易又一次為湘靈寫了一首詩:
我梳白發添新恨,
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怅,
少年離别老相逢。
歲月無情,你我皆不是以前的面貌了。但情感卻還是那麼炙熱,依然動人心扉,又傷人入骨。
此次一别之後,白居易再也沒有見到過湘靈。
53歲的時候,白居易回到兒時的家鄉。湘靈的家早已變了模樣,夢中時刻想念的人,也早已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