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費玉清正在婉婉唱道:“明天也許有雨有風,我們眼裡還有彩虹;人生就像一場大夢,何不笑看明月清風?”

孫秉偉
我家客廳裡懸挂着島城已故著名書法家高小岩先生的一幅遺作。是用其辨識度極高的“小岩書法”撰寫的對聯“竹裡靜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這是書法家在耄耋之年的作品,尤顯珍貴。先生一生勤奮,筆耕不辍,生命不息,書寫不止,一直寫到生命之燭熄滅。可謂“斯人已乘黃鶴去,留得墨寶在人間”。
靜靜地坐在客廳裡,我經常舉目欣賞這幅作品,用目光和手指在空中“臨摹”那遒勁的一筆一劃,韻味無窮,自得其樂。據悉,這幅對聯内容最早見于民國時期海軍上将陳季良将軍福州家中的會客廳,在高懸“退思處”門額下的兩旁,篆刻此聯。其後,曆代書法家撰寫此聯者衆。
也許是此聯所蘊含的人生韻味令人稱道;也許是“竹裡花間”所營造的賦閑氛圍讓人心醉。每每端詳,我的遐思宛如插上翅膀升騰起來。我似乎看見一位安詳的主人,在郁郁蔥蔥的竹林和那馥馥襲人的花叢間,置石桌石凳,擺細肴果蔬,沏好茶一壺,斟瓊漿一盅,茶香酒香花香沁人心脾,鳥語蟬鳴蛙聲醉在心頭。主人或淺斟細酌或靜氣凝神或心領神會或低歎輕吟……在靜靜地消受着“無事福”,在細細地補讀着“未完書”。大有《今古奇觀》裡“灌園叟晚逢仙女”裡的花匠秋翁那般安閑自得。
何為“無事福”?假若能粗略地列一清單,大體應當是:無衣食之憂,無疾病纏身,無内外債務,知足無欲求,職場無壓力,家中無紛争,情感無煩事,晝可安生度日,夜無敲門之虞,高堂安康,小兒無恙,兒女孝順,和諧滿堂……這是多麼令人羨慕、讓人向往的“其樂融融無事福”!如此完美的人生狀态,當今世人能完全“達标”并保持長久者,恐怕寥若晨星。能尋得到這真正、徹底、全面、永久的“無事福”肯定不是易事。誰人敢斷言自己就永遠無事,能在自家門上高挂“無事牌”呢?芸芸衆生,熙熙攘攘,為了生存和進取,誰人能輕易停下匆匆的腳步,勝似閑庭信步,像是“沒有事”?誰人敢拍着胸膛,稱自己身體安康永遠“沒有事”?敢問“天上宮阙”裡能有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娘子還正在飽受落寂之苦呢。就是堂堂玉帝老兒,也正被大聖攪得“周天寒徹”而不停地默念“心上高懸一把刀”呢。
如此說來,豈不讓人沮喪?筆者卻在此處大喊,不!這“無事福”應當說人人皆可得到。至少在每個人的心裡都可以得到。因為這裡說的“無事”,不僅僅着眼于物質方面的東西。更多的時候,“無事”應當是一種知足淡定的心境,一種大度脫俗的心态,一種豪邁高遠的胸襟,一種遊刃有度的成熟,一種積極的生活态度。它教人不庸人自擾,不損人利己,不杞人憂天,不欲壑難填。這樣來處世待人理事,你就輕松得多了,不必為不盡人意而惆怅失落,也不枉與别人比高低生閑氣,你就可以加入“竹裡花間族”,去品讀人生韻味了。即便遇上了事情,甚至是大事情,如饑寒交迫、病入膏肓、債台高築、家庭失和……等等,遇到這般光景,你當然不可能無事了,此時就是裝作無事也是一臉苦澀。但生活的辯證法是“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哭,你對它笑它就笑”。此時你大可不必悲怆忿憤不已,凄凄戚戚惶惶。須知山窮水盡之日,往往又是柳暗花明之時。遇事不慌,沉着應對,“這算什麼事?”“這還叫事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事也就變成了無事了。武漢歸元寺有一聯說得好:“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正寓此理矣!一位睿智老人不是很幽默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嗎?“天塌不下來,就是塌下來,有大個子頂着”。可見其舉重若輕,大悟大徹。
願君早成“竹裡花間族”。當你“竹裡靜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時,沒準,你還能聽到藝人費玉清正在婉婉唱道:“明天也許有雨有風,我們眼裡還有彩虹;人生就像一場大夢,何不笑看明月清風?”
此文先後刊登于《青島日報》副刊、《青島财經日報》副刊
作者 孫秉偉 中共黨員 大學學曆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青島琴島作協會員。
壹點号浮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