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朋友圈裡被一波波孩子到學校發芽刷屏!但在陷入困境的國家,孩子們上學是一種奢侈。塔利班占領的阿富汗仍然處于不斷的混亂之中,孩子們更關心的是不要被炸彈誤傷,能吃飽肚子已經很開心了!除了中東火藥桶,遠東地區也一度緊張,孩子們需要維和部隊的裝甲車才能上學,就像塞爾維亞電影《再見還是朋友》一樣。

這部電影以科索沃戰争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對立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和塞爾維亞兒童的故事。阿爾巴尼亞人占主導地位的科索沃地區在北約國家的支援下,要求獨立,塞爾維亞部隊撤出,由維和人員取而代之。塞爾維亞孩子内納德(Nenad)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這個家庭有一個卧床不起的祖父,一個醉酒的父親,每天坐在水箱裡上下學,為牧師玩遊戲。這個小男孩渴望與他同齡的朋友,但周圍都是充滿敵意的阿爾巴尼亞兒童,他們嫉妒内納德可以坐在坦克裡向他投擲石塊。
但是,孩子之間有什麼樣的仇恨呢?内納德把兩個阿爾巴尼亞孩子帶到水箱裡,他們一起在河裡愉快地玩水,成為朋友。但是阿什金,一個對父親在戰争中的死亡感到憤怒的大男孩,在遊戲中粗暴地對待了内納德,并錯誤地開槍自殺。善良的神父把受傷的孩子送回家,卻把它變成了一個誤會,加劇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仇恨。幸運的是,阿爾巴尼亞的孩子們及時醒來,找到人來營救被困的内納德,但他們永遠分開了。
這部電影反映了戰争的代價對兒童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傷害。成年人之間的仇恨和敵意給孩子所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蒙上了陰影。阿什金在暴力和仇恨中失去了父親,内納德不得不躲在裝甲車裡去上學,沒有一個玩伴變得孤獨和内向。兩個孩子被迫在戰争中長大的比喻很有趣,阿什金穿上了他哥哥的皮鞋,拿起槍,但錯誤地傷害了自己,而内納德穿着他父親的褲子,裡面充滿了滑稽的尖叫。童年不再充滿歡樂,但更難分辨悲傷和無助。
成人世界更加殘酷,科索沃的塞族人被壓垮的力度有多大?有很多對比鮮明的畫面,阿爾巴尼亞人開槍慶祝婚禮,而内納德的父親開槍保護他的牛,但被警察接近并因擁有槍支而被捕。回家的公共汽車被司機的腦袋撞斷了血流,阿姨隻能走回家沒看到老人的最後一張臉。一個阿爾巴尼亞人在去葬禮的路上的婚禮不得不被繞過,藏在一輛裝甲車裡,最終塞爾維亞墓地被摧毀,教堂被燒毀,一家人被迫離開他們以前的家!一邊是新婚歌舞,另一邊是老人死得又冷又傷,這是兩個家庭的命運,也是兩個民族的命運!我們可以非常直覺地看到雙方當時的立場和情況!
影片沒有刻意的聳人聽聞和苦澀的掙紮,而是用最簡單、最真誠的鏡頭語言呈現出動蕩而悲傷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生活各種場景,以及孩子們的純真視角切入,有淚水有溫暖和深度!雖然存在民族沖突、社會偏見、宗教和種族隔閡,但也難以掩飾人性的榮耀,兩個不同民族的孩子和解了。但兩個對立的民族能和解嗎?成人的世界遠比兒童複雜!
這部電影的結局是,離開科索沃前往新環境的内納德被同學嘲笑和排斥,他想起了他最好的朋友阿什金,那個阿爾巴尼亞男孩,盡管欺負他,他還是回來救了他。導演沒有強迫兩國人民完美和解,而是從更開放的角度反思民族問題。世俗的偏見、狹隘的認知、身份鴻溝造成的間隔、沖突與對抗無處不在,但我們依然期待像孩子一樣真誠、純真、善良的心互相尊重、寬容、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