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除夕,為何沒有“年三十”?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

不少地方稱之為,小年

雖然各地“小年”的日期稍有不同,北方過臘月二十三,南方過臘月二十四,但相同的是,小年以後就進入春節倒計時啦!相信大家都在期盼着“大年三十”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呢。我們已經習慣性地稱呼除夕為“大年三十”,然而,你有沒有發現,今年卻沒有“大年三十”,隻有“年二十九”了?

今年除夕,為何沒有“年三十”?

大年三十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都是由于我們的農曆“太講道理”造成的。

公曆

1

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陽曆”,實際上,更确切地說是公曆,或叫格裡高利曆。如元旦1月1日、勞動節5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等等,這些節日使用的都是公曆。公曆以地球公轉周期——回歸年為參考,平均一年為365.2422天。

農曆

2

而農曆則是一部陰陽合曆,其月份長度是以月球的視運動——月相變化周期為參考确定的。月亮“陰晴圓缺”一個輪回被稱為朔望月,新月為朔,滿月為望,是以得名。而1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29.5306天(合29天12小時44分)。于是農曆月份的天數要麼是30天,要麼是29天,因而民間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之說。不過,大月、小月的排布卻并非規規矩矩地一大一小間隔排列,而是完全由月相說了算。

我們常說“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确。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間出現過的曆法何止百部,農曆隻是目前所使用的曆法,隻不過在大的原則和算法上傳承了夏曆等古老的曆法而已。農曆的編制規定,每個月的第一天,即“初一”,由“朔”出現的時間确定,這個原則叫做“定朔法”。

舉個

例子

剛剛過去的一個朔,發生在2022年1月3日2時33分,于是1月3日就被确定為農曆十二月初一;下一個朔發生在2022年2月1日13時46分,是以2月1日就被确定為農曆正月初一。這樣算下來這個農曆十二月總共是29天。

假如,剛剛過去的一個朔早發生了3個小時,即發生在2022年1月2日23時33分(注意是假如),那麼農曆十二月初一就會是1月2日了;而下一個朔的發生時間不變,依然是2022年2月1日13時46分,即農曆正月初一依然是2月1日,這樣一來,農曆十二月就會有30天了,這不就有大年三十了麼?

上一次出現除夕為年廿九的情況,還是在2016年2月7日,而今年過後,下一個年廿九除夕,是2025年1月28日。不僅如此,從2025年至2029年,“大年三十”将會連續缺席5年。

這中間有沒有規律呢?

大體上有規律,但在局部上似乎規律又不是很強。

那是因為,月球這顆衛星的體型,相較于它圍繞公轉的地球來說并不算小,因而月球公轉軌道也不簡單,它在不停擺動,好像地月之間正跳着一段極為複雜的“華爾茲”。一個朔望月周期平均為29.5306天,但也隻是平均,并不意味着每個月都是29.5306天。同樣這也造成農曆一年的長度有可能是354天,也有可能是355天,并不固定(354天的機率更高)。

如果你沒搞明白,不妨想象一下極端的情況:朔發生在23時59分的話,農曆當月的天數就會少一天;朔發生在0時01分的話,就會多一天。毫不誇張地說,相差一、兩分鐘就能決定除夕是“三十”還是“廿九”。

農曆就是這麼“講道理”,一切讓大自然來決定!

今年除夕,為何沒有“年三十”?

作者:施韡(上海天文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部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

編輯:木南

稽核:水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