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年除夕,为何没有“年三十”?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不少地方称之为,小年

虽然各地“小年”的日期稍有不同,北方过腊月二十三,南方过腊月二十四,但相同的是,小年以后就进入春节倒计时啦!相信大家都在期盼着“大年三十”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呢。我们已经习惯性地称呼除夕为“大年三十”,然而,你有没有发现,今年却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年二十九”了?

今年除夕,为何没有“年三十”?

大年三十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都是由于我们的农历“太讲道理”造成的。

公历

1

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阳历”,实际上,更确切地说是公历,或叫格里高利历。如元旦1月1日、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等等,这些节日使用的都是公历。公历以地球公转周期——回归年为参考,平均一年为365.2422天。

农历

2

而农历则是一部阴阳合历,其月份长度是以月球的视运动——月相变化周期为参考确定的。月亮“阴晴圆缺”一个轮回被称为朔望月,新月为朔,满月为望,因此得名。而1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29.5306天(合29天12小时44分)。于是农历月份的天数要么是30天,要么是29天,因而民间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之说。不过,大月、小月的排布却并非规规矩矩地一大一小间隔排列,而是完全由月相说了算。

我们常说“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间出现过的历法何止百部,农历只是当前所使用的历法,只不过在大的原则和算法上传承了夏历等古老的历法而已。农历的编制规定,每个月的第一天,即“初一”,由“朔”出现的时间确定,这个原则叫做“定朔法”。

举个

例子

刚刚过去的一个朔,发生在2022年1月3日2时33分,于是1月3日就被确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下一个朔发生在2022年2月1日13时46分,所以2月1日就被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这样算下来这个农历十二月总共是29天。

假如,刚刚过去的一个朔早发生了3个小时,即发生在2022年1月2日23时33分(注意是假如),那么农历十二月初一就会是1月2日了;而下一个朔的发生时间不变,依然是2022年2月1日13时46分,即农历正月初一依然是2月1日,这样一来,农历十二月就会有30天了,这不就有大年三十了么?

上一次出现除夕为年廿九的情况,还是在2016年2月7日,而今年过后,下一个年廿九除夕,是2025年1月28日。不仅如此,从2025年至2029年,“大年三十”将会连续缺席5年。

这中间有没有规律呢?

大体上有规律,但在局部上似乎规律又不是很强。

那是因为,月球这颗卫星的体型,相较于它围绕公转的地球来说并不算小,因而月球公转轨道也不简单,它在不停摆动,好像地月之间正跳着一段极为复杂的“华尔兹”。一个朔望月周期平均为29.5306天,但也只是平均,并不意味着每个月都是29.5306天。同样这也造成农历一年的长度有可能是354天,也有可能是355天,并不固定(354天的概率更高)。

如果你没搞明白,不妨想象一下极端的情况:朔发生在23时59分的话,农历当月的天数就会少一天;朔发生在0时01分的话,就会多一天。毫不夸张地说,相差一、两分钟就能决定除夕是“三十”还是“廿九”。

农历就是这么“讲道理”,一切让大自然来决定!

今年除夕,为何没有“年三十”?

作者:施韡(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木南

审核:水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