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雄之戰,不止于動力電池的類别,也不止于B家和C家。
2021年,最高光的時刻,是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
參考乘聯會資料,1-12月,國内狹義乘用車銷量為2014.6萬輛,同比增長4.4%。其中,新能源銷量為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
這些枯燥的數字代表了什麼呢?如果把汽車市場分為傳統能源車、新能源車,2021年和2020年相比,新能源車增加了188萬輛,而傳統能源車卻減少了103萬輛。
新能源車銷量大漲,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動力電池需求量大增。是以,僅從産能方面,足以窺知一二。
2021年1-12月,大陸動力電池産量累計為219.7GWh,同比增長163.4%。
其中,三元電池産量累計93.9GWh,占總産量42.7%,同比增長93.6%;磷酸鐵锂電池産量累計125.4GWh,占總産量57.1%,同比增長262.9%。
這即是動力電池“波瀾壯闊”的增長之勢。
回過頭來,我們試着搞清楚幾個問題。三元锂電池和磷酸鐵锂電池之争,以及比亞迪(B家)和甯德時代(C家)之争的背後,究竟暗含了哪些趨勢變化?
★ 磷酸鐵锂猛追,但雙線并行亦是定局
2021年,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磷酸鐵锂電池的需求量,進入了一個“井噴期”。
自2021年5月起,磷酸鐵锂電池的當月産量,已經超過了三元锂電池,并且一路保持領先。直到12月份,磷酸鐵锂電池相較于三元锂電池的當月産量,內插補點已經接近9GWh。
裝機量,同樣呈現出類似的趨勢。自2021年7月起,磷酸鐵锂電池的裝機量,開始全面超越三元锂電池。
至少說明,很多車企的新能源産品,已經逐漸偏向于選用磷酸鐵锂電池。
原因非常簡單,不是因為磷酸鐵锂電池有多安全,而是因為經過一系列技術發展,磷酸鐵锂電池的能量密度、綜合續航“及格”了,最關鍵是“價格實惠”,才有機會“裝車”了。
新能源的滲透率逐漸攀升,與傳統燃油車的“價格戰”不可避免,低成本的電池采購,其實非常重要。
不過,磷酸鐵锂電池有可能完全“吃掉”三元锂電池的市場佔有率嗎?那也不可能!
因為磷酸鐵锂電池并不完美,尤其是低溫狀态下的能量衰減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最終,将會是磷酸鐵锂、三元锂電池“雙線并行”的局面,低價位多選擇磷酸鐵锂,高價位多選擇三元锂電池。
而且,人們也不會滿足于現狀。多技術探索,将會持續進行下去,高密度、快速充電、高安全性,看似有所沖突的幾個方面,人們在找尋着新的突破,以及最佳的平衡。
★ B家C家“兩巨頭”,開枝散葉、各有千秋
B家、C家,是我們對于比亞迪、甯德時代的“簡稱”,因為比亞迪的簡寫是BYD,而甯德時代的簡寫則是CATL。
很顯然,這兩家是國内新能源的“雙巨頭”。
2021年,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銷量居國内第一,動力電池裝機量排第二,并且以弗迪電池為對外視窗,開始向外供應動力電池,業務範疇進一步擴大。
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機量排第一,達到了國内動力電池裝機量52%的市占率,非常穩固的王者地位。而且,甯德時代的“手”伸得非常遠,通過投資、收購,逐漸布局了産業鍊上下遊,甚至以電池為起點,開始介入整車業務,諸如換電(EVOGO)、造整車(阿維塔)。
比較下來,我們會發現,B家、C家有一些共性。
1、比亞迪、甯德時代都在電池領域深耕多年,而且各有自己技術上的堅持。大家對比亞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為磷酸鐵锂電池包裝出了“刀片電池”。
2、兩家公司的業務都很廣,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比亞迪不僅生産新能源汽車,而且對外供應手機、筆記本電腦所需的電池,如今又将動力電池業務,由自供轉向為外供;甯德時代也不局限于電池供應商,深入上下遊布局。
3、兩家公司都非常注重研發投入,每年均有大量的資金用于研發,以保證建構持續的競争力。
當然,B家、C家更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比亞迪是整車企業,擁有傳統燃油、混合動力、純電動等非常全備的産品體系,而且在造車産業鍊上,幾乎是完整的閉環,有産有銷,營收規模大,而且更加穩定。
缺點也在此,正因為是車企的身份,“同行相見,分外眼紅”,是以,電池業務很難對外供貨。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比亞迪也不願對外銷售自己的電池,那麼,電池業務的增長,很容易觸及“天花闆”。
甯德時代則是比較中立的“第三方”,供貨方幾乎全面覆寫主流車企,是以,才為其快速發展鋪平道路。而且,甯德時代與車企的合作方式并不局限于供應關系,也包括一起建廠,50:50投入資金,彼此捆綁得更加緊密。
但是,大家也逐漸意識到,“養虎必為患”。甯德時代的野心,并不僅僅做一個供應商。即使是供應商,也是非常強勢的那一個。而且,電池價格那麼高,很多利潤上遊玩家拿走了,車企是被綁上戰車的角色。
50:50的股權配置設定,看似非常公平,但本質上,風險也被均攤了。如果車企并沒有就此掌握造電池的核心技術,即使在公平的關系中,也會非常被動。
況且,又是換電,又是直接參與造車,甯德時代俨然越來越沒那麼“中立”了。
★ 寫在最後
動力電池絕對是一個風口,連帶着,锂電股在2021年同樣風起雲湧。
資本襲來的背後,是锂電池原材料的大幅漲價。原本寄希望于新能源滲透率增大,電池成本進一步被攤薄,但事實上,供需緊張,電池價格反而在上漲。
行業裡,對2022年的新能源發展之勢,非常看好。當然,潛在的風險,或許就來自于動力電池“狂漲的價格”,有可能壓制甚至逆轉新能源的發展。
總之,這場動力電池的年度考題已經“交卷”。2022年是否再迎“拐點”,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作者為踢車幫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