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文 答答

懸浮的年輕人,總要回到地面。

“我恭喜你發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請過來,不好的請走開,禮多人不怪。”

沒有一個90後,曾經在春節期間成功逃離過這首歌的支配。

華仔之于春節,就好比瑪利亞凱莉之于聖誕節。他們的歌,往往都是被打響的第一炮,宣告節日序幕的拉開。

不過《恭喜發财》這首賀年金曲,已經成為時代的眼淚了。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年味,也在“與時俱進”。/圖蟲創意

比起大街小巷循環播放的BGM,這一代人更快感覺春節的方式,是手機裡的各大App全都換上了春節限定皮膚,手機裡的各種遊戲也已經進入了春節活動。

無論是手機裡的賽博世界,還是我們身處的真實生活,都已經将春節氛圍拉滿。但身處其中,卻總有種“差點意思”的感覺。

“新年”兩個字,總讓人覺得重複的隻有一年一年,而和上一年劃分界限的“新”字,卻越來越難感覺到。

年年歲歲的儀式感,已經簡化成了癱在沙發上集“福”字、搶紅包,開着電視裡的晚會做背景,在峽谷P城裡和朋友刺激五黑。

“年”,好像越來越不流行了。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年味”象征。/圖蟲創意

怕無聊,是當代人的絕症

一類社會學家将現在定義為“懸浮時代”。

人類學家項飚将“懸浮”解釋為“所有人都在追求一個更好的明天,更好的明天具體是什麼樣的,他們并不清楚”。

關乎未來的想象和當下現實的斷裂之間就産生了懸浮。為了對抗這種懸浮,這一代人對于“新”的渴求,從未像今天一樣迫切。

從去年炙手可熱的元宇宙,到幾年前年輕人熱衷于炒作的數字貨币,再到今天最新的NFT藝術品交易,林林總總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

但究其本質,年輕人對“新事物”的熱衷,都是源于我們盼望用一種更新的方式,來沖擊舊有的傳統,讓無聊的當下,變得更值得過一些。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炙手可熱的元宇宙構想。/圖蟲創意

随着潮流更替越來越快,見過的事物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目光越來越難停留,對于“有趣”的門檻值被越拉越高。

無法忍受無聊,是這一代人共同的特點,是以他們用不間斷的追新來對抗無聊。

“追新”展現在方方面面,文化是顯性也最容易被感覺到的一面。

不去談“潮玩”“sneaker”這種本就代表新文化的符号,光是我們印象中最傳統、最刻闆的那些晚會舞台表演,這兩年都在跟着新浪潮,推陳出新。

如果對近兩年最出圈、口碑最好的舞台做一下回顧,你會發現幾乎一多半都是将現代審美與經典國風相融合的舞台。

往遠一點說,有河南衛視的《唐宮盛宴》,帶我們回溯盛唐風貌。往近說,今年BILIBILI跨年夜上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以新形式來诠釋,讓《千裡江山圖》穿越幾個時代,精準踩在年輕人的審美點上。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BILIBILI跨年夜上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再比如2021年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雄獅少年》,刨除電影外的争議,電影本身在讓“傳統”變“酷”這方面,其實可圈可點。

電影将非常傳統的“舞獅”以現代、新潮的語言去重解,用新潮的視聽語言去對撞傳統元素,隻有用年輕人的東西,才能打開年輕人的世界。

舞獅在影片中,被塑造成為一種非常有張力、霸氣的運動,正如網友所言:“感覺比橄榄球之類的運動更有魅力,甚至讓人想深入地去了解一下有關舞獅運動的背景。”

傳統的民間藝術并沒有變,之是以受到了關注和喜愛,這中間的變量是展示、解讀它的方式。

同理,年輕人會覺得過年無聊,或許本質上隻是因為厭倦了千篇一律、年年循環的内容和形式。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雄獅少年》将傳統的“舞獅”以現代、新潮的語言去重解。/《雄獅少年》

其實年輕人,從沒抗拒過傳統

無論是否承認,21世紀的20年代,“國潮”是最受關注的審美關鍵詞。

在看理想出品的《時間的路口》跨年節目中,柏邦妮提出,“古典和傳統,其實是兩回事”。傳統的元素,不一定具有古典的美。

過年回到老家,看到家裡的年節裝飾,會覺得張燈結彩很溫馨,但以年輕人的審美角度來看,未必覺得它美。

年輕人并不抗拒傳統,相反,年輕人對傳統的中式審美在這個時代有着更為深刻的需求。

因為正是這些傳統的元素,才構成了我們本身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回家,是遊子們共同的牽挂。/圖蟲創意

國潮之是以流行,背後的原因是藝術家将其中的傳統元素,用現代的創作方式加以改變,讓年輕人覺得酷,感受到原來大紅大綠中也可以看得到美。

年輕人抗拒的不是傳統,而是一些“無趣”和“傲慢”,與千百年固守不變的教條。

是以,如何讓年“新”起來,才是幫年輕人重拾過年熱情的關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品牌,順應這一代人的審美,設計各種圖案的年節裝飾,将他們珍貴、稀缺的注意力,重新抓到“春節”上。

今年春節前夕,藝術家許成成就用一台平闆和一支筆,重塑了年輕人春節可以有的模樣。

一支筆,讓這個年“新”起來

原來年畫也可以這麼酷。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事業鴻運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學業鴻運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愛情鴻運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家庭鴻運

這四幅年畫分别寓意“事業鴻運”“學業鴻運”“愛情鴻運”“家庭鴻運”,以往要繪制這樣精細、專業的圖畫,往往需要借助手繪闆或數位闆。

但這一次,他僅采用華為MatePad Pro和M-Pencil,在科技的加持下,幫助傳統年畫煥發新的色彩。

在無趣和有趣之間,越過那道界限可能需要的就是被賦予創造力的生産力裝置。

知名設計師Alex Hammond說:“如果要找一件物品,作為創意産業發展史的見證者,那肯定是鉛筆無疑。它的用途不分領域,可以用來譜曲,也可以用來編代碼;可以畫素描,也可以設計草圖;可以寫十四行詩,也可以記錄小說。”

筆和紙張,無疑是創造力最好的載體。

而科技發展至今,傳統的筆和紙張已經淡出視野,取而代之的是科技革新工具,極大地拓寬了創意的邊界。

我們可以在華為MatePad Pro上任意下筆,不必擔心無法更改。

華為MatePad Pro是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新一代生産力工具,其生态内有着豐富的繪畫類App,包含多種字型和筆刷,能夠實作我們對于多樣藝術風格的追求。

普通人也可以借助科技,探尋自己的創造力邊界,或許我們都可以成為“朋友圈野生插畫大師”,讓新年“新起來”。

當然,華為MatePad Pro的上限,不止于此。

搭載了鴻蒙分布式技術的華為MatePad Pro,可以實作與多個裝置的關聯協同,可以投屏手機,也能連接配接電腦。

在華為MatePad Pro上,親手寫下“福”字,再通過列印機将“福”字列印出來,在生産力的助推下,連傳統的貼福習俗也可以被創造出新的意趣。

說好的辭舊迎新,“新”在哪兒呢?

科技之美,在于無限可能性,從前難以被突破的空間或創意限制,如今變得觸手可達。

生産力革新的最終目的,最終還是落回到“人”。懸浮的年輕人,總要回到地面。

科技正是為了讓人更好地回歸現實生活,在華為鴻蒙的生産力創新加持之下,“鴻運連連,年年有為”或許不再隻是一個美好的祝福。

讓每一年都與上一年不同,讓人們始終伴着盼望,這也許就是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癡迷于科技進步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