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選拔賽,許多葡萄酒愛好者并不陌生,今天,5月24日,正在慶祝巴黎選拔賽的周年紀念日,以紀念1976年5月24日,巴黎的盲點,美國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成功地擊敗了法國葡萄酒。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盲品不需要蒙上眼睛。盲目是通過觀察顔色,氣味和品嘗來猜測葡萄品種,地區,甚至特定的釀酒廠和葡萄采摘年份,而不提供有關葡萄酒的任何資訊。就是讓品酒師通過酒的風味收集線索,然後通過相應的知識儲備、邏輯推理,展現品酒師對一個區域的了解的徹底性。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你可以抛開對葡萄酒品牌的偏見,通過第一感官來判斷葡萄酒的品質。盲品的意義在于更好地看待葡萄酒本身的品質和風格。

1976年巴黎盲人大賽現場
載入史冊的巴黎盲人協會
1976年5月24日,英國葡萄酒評論家史蒂文·斯珀裡爾(Steven Spurrier)邀請了11位法國葡萄酒界最大的咖喱在巴黎洲際酒店進行盲品。
盲人将分為兩組,一組紅葡萄酒和一組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由赤霞珠制成,白葡萄酒是霞多麗。每個集團有10家葡萄酒廠(美國6家,法國4家)。其中,法國葡萄酒廠名氣遐迢,而美國酒莊是當時鮮為人知的酒莊。
萬萬沒想到,紅白兩組葡萄酒,最終的赢家分别來自納帕谷鹿躍酒莊和蒙特雷納酒莊,這一結果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可以說打破了法國葡萄酒的神話地位,美國葡萄酒也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在那之後,葡萄酒的世界地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新葡萄酒世界,以及舊世界的葡萄酒商會的複蘇。
在巴黎試驗之前,當涉及到葡萄酒時,人們傾向于關注該地區,通過波爾多或勃艮第等地區的名稱來判斷葡萄酒的風格。新世界通常強調葡萄酒中使用的葡萄品種。從新舊世界的葡萄酒标簽風格也可以看出兩者的重點,舊世界突出了生産區域,新世界通常會标明具體的葡萄品種。
巴黎盲酒
基于巴黎審判的"葡萄酒場景"
後來,一部名為《瓶震》(英語:Bottle Shock,中文通常被翻譯成葡萄酒)的電影在巴黎盲人俱樂部的原型上拍攝。這部電影以一個真正的蒙特勒酒莊為背景,講述了從葡萄酒選擇到失明的整個故事,人物和酒莊以真名出現。
在葡萄酒世界裡,當然沒有國王,沒有永遠的赢家。歲月可以改變一瓶葡萄酒,但善良的老人将永遠留在品嘗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