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春天的故事》

1月的書訊被删掉了,我們今天在此補發。

上回提到同僚們都開始制定年度閱讀計劃,春節期間,一位同僚啃完了《美國四百年》,一位同僚選擇用《故事便利店》度過除夕夜,一位同僚讀了不下三本哲學書,還有一位同僚立了很多flag,但一本都沒讀......

你呢?春節期間讀了哪些書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訂閱話題#理想國每月書訊,我們下期見

01.

理想國譯叢053

《與屠刀為鄰》

[法]讓·哈茨菲爾德 著;龍雲 孫旋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發生在盧旺達小鎮尼亞馬塔的大屠殺開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點,一直持續到5月14日下午2點。這期間的每一天,從上午9點30分到下午4點,胡圖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亞馬塔的山崗上屠殺圖西人。當地約六萬名圖西人,有近五萬死于屠刀之下。

在這場屠殺中,殺人者與被殺者彼此并不陌生。他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鄰居、同僚、朋友、愛侶甚至家人。有的胡圖人前一天還曾和圖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間,他們就拿起了屠刀,有組織地對所有圖西人展開屠殺。一部分圖西人鑽進沼澤、樹林和山上,每天像獵物躲避獵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漿裡,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殺結束。然而,當他們回到鎮上,卻發現劊子手并未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得像從前一樣,和這些胡圖人繼續生活在一起……

大屠殺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胡圖人為什麼要這樣屠殺圖西人?屠殺過後,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帶着這些問題,哈茨菲爾德來到盧旺達,住在當地人身邊,經過長達十四年的走訪調查,采訪了衆多幸存者和屠殺者,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大屠殺的真相,了解這場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浩劫。

02.

理想國譯叢054

《破碎的生活》

[美] 康拉德·H. 雅勞施 著;王晨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曆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牆倒塌後的統一與複蘇。私人生活與曆史程序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曆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忏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争的士兵,也有在後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援了希特勒的戰争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03.

《古猶太教》

[德]馬克斯·韋伯 著;康樂,簡惠美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古猶太教》是《宗教社會學論集》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前研究古猶太教都是從宗教學的角度,以文獻考證來看待古猶太民族與現代基督教的關系,而韋伯則用社會學的方法重新梳理史料,把古猶太教放在西方和近東整個文化發展交彙點上審視這一宗教曆史的内在理路,進而揭示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大對立宗教文明盤根錯節的難解因由,進而寫出他對猶太教曆史發展過程的一家之言。

04.

《美國四百年》

[美] 布·斯裡尼瓦桑 著;扈喜林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在斯裡尼瓦桑的叙述中,美國建國者對英國的反對不止源于政治抱負,還有個人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内戰的爆發不僅因為南北意識形态的對立,還因為廢奴在經濟上的不可能;矽谷和華爾街的衆多風險投資公司并不是什麼靈光一現的新潮産物,而深深根植于“五月花号”的籌資過程中;美國及盟國在二戰中的勝利不隻因為戰鬥能力,更因為軍備生産能力和充足的物産;一個家庭、一棟房子、一條狗和兩輛車之是以成為典型的美國夢,也自有其物質和地理原因。

05.

錢穆著作系列

錢穆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理想國出品的錢穆著作系列,首批包含《孔子傳》《論語新解》《秦漢史》《四書釋義》《宋明理學概述》《學籥》《陽明學述要》《莊子纂箋》八種。通過核查資料,精編細校,參校諸多版本,期以文字更精準的版本貢獻于讀者。錢穆作品,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七歲入私塾。曾就讀常州府中學堂、南京私立鐘英中學,高中肄業後,輾轉任教于無錫、廈門、蘇州等地國小、中學,并勵志苦讀,精研學問。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問世,為學界推重,轉入大學執教。先後任教于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校。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灣中國文化書院。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一生著述,廣涉經史子集,後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編,凡一千七百萬字。

“錢先生可能是将中國寫曆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

——黃仁宇

“錢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一位罕見而成就卓越的史學家……是極少數能與當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傑出學人。”

——狄百瑞

06.

《木心遺稿》

木心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遺稿終于能交到讀者面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當數量的筆記簿與散稿,從未面世,估計逾百萬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從内容和字迹推測,小部分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寫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紀,直到他2011年離世。

這批遺稿的内容,寬泛雜多,不分章節,随寫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賬單、書單、目錄、信稿,偶爾信手勾畫簡單的書籍設計,還有他自己的墓園。讀者熟悉的俳句、随感、舊體詩、自由詩,約占半數,其餘部分,介于雜記、備忘、叙事、憶舊之間,狀若自言自語,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07.

《說中國》(插圖版)

許倬雲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許倬雲教授以系統論的方法,圍繞着“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複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于“大曆史”的範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互相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

08.

理想國·大家的藝術史叢書

《畫語錄:聽王季遷談中國書畫的筆墨》

徐小虎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從1971年到1978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紐約的王季遷學習書畫筆墨的奧妙。可掌握了書畫風格“結構分析”的小虎,為什麼還要進一步研究筆墨之道呢?因為她清楚,如果不能辨識書家、畫家的筆墨,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書畫的精髓。通過長達八年的對談,小虎不斷提問,身兼一流的書畫家、鑒定家與收藏家的王師逐一回答,并做筆墨的示範和畫作的細讀。書畫筆墨的不宣之秘, 在小虎的“結構分析”與王師的“直覺經驗”碰撞下,終于逐漸被揭開。而在此之前,沒有人把筆墨的道理說清楚。

40多年後,耄耋之年的小虎重審王師關于筆墨的闡釋。在原有對談材料的基礎上,以她一生求索中國書畫的累積,增添56條近萬言的新注;并在203件作品,410幅整幅、局部細節高清圖檔的配合下,視覺展示王師和小虎描述的關于筆墨品質的内容,直覺闡明二人的視覺體驗。

有朝一日,随着越來越多年輕一輩熟悉本書中所提供的對筆墨細節的細讀,全新的中國書畫史将會出現,與世界其他美麗的文化史一起引以為豪。

09.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修訂本)

羅新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北魏皇帝,不僅是華夏帝制國家的皇帝,也是内亞遊牧征服集團的可汗,他們的曆史活動,是多種文化傳統的碰撞、融合與新生。北魏的所謂“代都舊制”,分明就是内亞傳統的一部分。

本書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儀式、遼初的權力傳承危機、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觀察拓跋鮮卑政治傳統與華夏傳統的遭遇、碰撞及變異,另一方面考察鮮卑舊俗(代都舊制)與内亞政治傳統間的聯系。

此次重版,除修訂原有章節,又收入《拓跋祭天方壇上的木杆》一文。

10.

《感覺·理知·自我認知》

陳嘉映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感覺”“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後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牆,将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系。不管談感覺、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着整個時代、人類經曆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

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産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11.

《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周濂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是什麼使得權力或強力成為道德上對的”是2000多年來政治哲學不斷追問的問題。

聚焦現代政治的讨論域,結合漢娜·阿倫特、約翰·西蒙斯、哈貝馬斯及羅爾斯的觀點,作者首先從概念分析的角度區分了正當性與證成性:正當性是一種“回溯性”的概念,它關注的是權力的來源和譜系,也就是從“發生的進路”去評價權力;而作為“前瞻性”概念的證成性,關注的是權力的效用和達成的目的,也即從“目的的進路”去評價權力,确立了道德評價國家的兩條進路。

從政治正當性與證成性的區分出發,作者進一步在政治義務與政治責任之間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圖:國家正當性與公民的政治義務具有概念上的關聯性,而國家證成性則與公民的政治責任相關聯。

由此,通過對概念關系的梳理标定了正當性在當代政治哲學概念地圖上的位置,利于廓清被語言迷霧遮蔽的現實,幫助我們獲得直面現實複雜事态的理論勇氣。

12.

《量子力學,怪也不怪》

[英]菲利普·鮑爾 著;丁家琦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量子物體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夠狀态疊加、遠端糾纏,呈現出不确定性,甚至開啟多世界?薛定谔的貓,真的可以既死又活?甚至,量子世界隻存在于人的觀察之中?……

玻爾、費曼、海森堡、薛定谔、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實體學家也在犯誤?——那他們為什麼還偉大?

各種量子“理論”迄今都還很怪,在解釋力和自洽性方面都還有欠缺,但這不是量子世界“本身”的問題。人類對量子世界的了解,百年來也确實在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樂觀地說,雖然還有很長的路,但我們正在一點點逼近“真相”。

透過本書,你會一覽量子力學理論發展的百年曆程,站在科學巨人和精美理論的肩膀上,對量子世界多一絲了解,并對量子理論的應用如“量子計算機”等的前景抱持更為切實、合理于是也更有希望的期待。

13.

《算法的力量:人類如何共同生存?》

[英] 傑米·薩斯坎德 著;李大白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傑米·薩斯坎德認為,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各種技術将改變我們的公共和私人生活。他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數字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某些技術和平台以及控制它們的人擁有強大權力:有些技術會收集我們所有的資料,我們為此會避免做出那些被視為可恥、有罪或錯誤的行為;還有一些技術會過濾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選擇我們能知道什麼,塑造我們的想法,影響我們的感受,指導我們的行動;還有一些技術會迫使我們去做我們原本不會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人類與機器、線上與線下、虛拟與真實等方面的差別,都會逐漸消失。

控制這些技術的人将越來越多地影響乃至決定我們的生活。他們将設定自由的界限,決定民主的興衰和未來。他們的算法也将決定社會正義的方方面面,決定社會物品的配置設定,決定我們的身份和地位。我們該怎麼辦?是拒絕使用所有數字技術,回到過去,還是不顧一切地擁抱數字系統?

14.

《天吾手記》

雙雪濤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天吾手記》是小說家雙雪濤的長篇力作。生命隻有100個小時的覺醒者天吾,在台北街頭邂逅正在變淡的女孩小久,尋找一座比101大樓還高的教堂,那裡藏着少年友人安歌失蹤的秘密……

台北與東北,時空虛實交錯的雙城故事,十一篇誕生于生死邊界、奇幻與現實彼岸的“手記”,一場穿行于未來與回憶之間的追尋徐徐展開:少女安歌的下落,生死未蔔的警察蔣不凡,S市的女人穆天甯,彳亍在淡水河畔的李天吾能破解謎團,完成使命嗎?

15.

《上海膠囊》

btr 著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展覽可以成為小說,在現實空間創設虛構的情境;小說亦可以成為紙上的展覽,将虛構成分織入真實的生活。

如同為一個浩瀚繁雜的博物館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說中觀看,想象,遊蕩,又總在那些頓悟的時刻,輕盈狡黠地滑向另一個空間。藝術介入人與世界之間,19篇故事猶如19個虛實映照的鏡廳,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為我們時代的都市生活儲存下充滿迷思的奇妙膠囊。

16.

《這一切》

[美]詹姆斯·索特 著;劉偉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故事始于“二戰”尾聲一艘駛往沖繩的艦艇,主人公菲利普·鮑曼是一名年輕的海軍軍官。之後的幾十年,他回到紐約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在圖書交易、文學事業和一場又一場晚宴聚會中安身立命。他結婚又離婚,新戀情接踵而來,肉體激情周而複始,也經曆了殘酷的背叛。老友們漸行漸遠,房子買下又賣掉,父母離世,愛的紐帶褪色凋零。當我們最後一次見到鮑曼,他已到了認真思考死亡的年紀: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裡“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這一切》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軌迹,也是一部豐富的社會編年史,叙事視角自如切換于主人公與數十位人物之間。大量洞察敏銳的細節賦予了它史詩般的品質,場景、插曲與人物造像如鑽石切面般精準利落,故事及其容納的情感在其中不斷擴張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場人物在時光中流逝的生命輪廓。

詹姆斯·索特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師”,他确切地知道什麼能讓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講述,并通過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顯露光輝。他在87歲完成的這部臻于完美的作品,猶如最後一刻密集湧現的往事,最終實作的效果是仿佛曆盡了所有的生活: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作者将記憶作為抵禦遺忘的堡壘,深刻地喚起了一整個難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經向他敞開,并且被他擁有的生活”。

17.

《蘇特裡》

[美] 科馬克·麥卡錫 著;楊逸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我知道所有的靈魂都一樣,所有的靈魂都是孤零零的”

蘇特裡放棄優渥的生活,離開富裕家庭和他知識分子的過去,選擇在諾克斯維爾田納西河上的一艘破舊船屋上釣魚賣給餐館為生。船屋靠近棚戶區,周邊多為怪人和罪犯:隐士、酒鬼、小偷、拾荒者、掘墓人、采蚌人和女巫。他和酒館老闆黑人瓊斯以及因對西瓜有特殊癖好入獄的哈羅蓋特成為好友。在這片被遺棄的社會邊緣,以超然的态度和幽默感有尊嚴地度過荒蕪與貧困。小說結尾,瓊斯在與警察的搏鬥中死亡,哈羅蓋特因搶劫未遂被捕,蘇特裡患上傷寒進入無盡的夢境中,最終離開了諾克斯維爾,走向新的生活。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1933— ),美國當代小說家、劇作家。已著有10 部長篇小說及其他短篇作品和劇作。先後斬獲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等美國文學界主流獎項,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科恩兄弟根據麥卡錫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老無所依》,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在内的四項奧斯卡大獎。

《蘇特裡》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科馬克·麥卡錫1979 年出版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後一部南方題材小說,帶有部分自傳色彩。本書是麥卡錫的代表作,是他進入創作巅峰狀态的作品。麥卡錫以獨特的語言和百科全書式的詞彙,創造了一片大河邊的人類荒原。

18.

《技術大全》

[波蘭]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著;

雲将鴻蒙 雲将鴻蒙二号機 毛蕊 譯

你讀到的東西,決定了你是誰丨理想國2022年1月書訊

《技術大全》到底是什麼?是以“全工程學”為主題的文明興衰文集?是對人類過去與未來的控制論诠釋?是透過建造者的眼睛看到的宇宙圖景?是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雙手的創造中與工程學相關的事兒?是對未來千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預測?是一組過于大膽,以至于很難宣稱有什麼紮實科學依據的假設?的确,每項都有一些吧。”

《技術大全》是對阿奎那《神學大全》的戲仿和回應,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學、實體學、資訊學、熱力學、控制論等方面的内容,呈現了各種突破帶來的深遠影響,如克勞德·香農對資訊理論的發展,艾倫·圖靈在計算方面的成果,以及約翰·馮·諾伊曼對博弈論的探索等等,讨論了演化、宇宙、社會、現實、人工智能、創造世界等深刻的問題。出版後便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讨論。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Stanis aw Lem),波蘭國寶級作家,作品觸及科技發展、人類本性、人類認識世界能力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具有哲學意味的宏大主題,對科技與人類本身的有限性提出了諸多深刻的洞見與諷刺性的反思,不斷探索人類認知邊界,徹底改變科幻書寫次元。

目前,萊姆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52種語言,暢銷4000萬冊,是“世界上閱讀人數最多的科幻小說作家“(西奧多·斯特金),也是無數科幻迷奉若神明的科幻大師。科幻圈公認“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也能獲諾獎,那麼此人非萊姆莫屬”。

除了科幻作家的身份之外,萊姆還是波蘭宇航學會創始人、波蘭控制論協會會員、波蘭國家至高獎勵“白鷹勳章”獲得者,在萊姆誕辰百年之際,波蘭議會宣布2021年為萊姆年。

書攤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