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編者按:

在生活中,有一類人——

他們很擅長化悲痛為力量,激情滿滿,鬥志昂揚。

聽起來很棒是不是?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很容易在關系中對他人形成壓制——

自己正能量爆棚,而Ta身邊的人卻倍感無力。

較為典型的,

像一些家庭中的戰鬥型父母,身邊孩子卻充滿無力;

或一些企業中的戰鬥型上司,底下員工卻垂頭喪氣。

為何會這樣?

請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天雅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曾經某個直播節目,邀請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做分享。

創業者激情昂揚地講了2個小時。

但結果,觀衆卻感受不到一絲歡欣與鼓舞。

相反,他們感受到深深的壓迫、絕望與無力。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創業者自始至終,都在傳遞一種感覺:

我堅強樂觀,能量滿滿,像英勇戰士一樣克服萬難,無懈可擊。

但面對觀衆提出的困惑和無力感,他全程避而不談,不予回應。

用通俗的話來講,這是一種“自嗨”。

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

躁狂防禦。

什麼是躁狂防禦?

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來看A女士的故事。

01

38歲的A女士,從小命運坎坷。

她3歲時,父親去世;4歲時,母親改嫁。

而她,也被送到陌生的外婆家裡,受盡排斥與虐待。

哪怕是生病發燒,舅媽也會指令她去田裡幹活。

這是很糟糕的童年,在這種條件下的孩子,一般會出現種種心理問題。

但幼小的A女士,卻堅強、樂觀。

經常上一秒被舅媽無情刁難,下一秒,她就像個沒事人一樣,跟表妹一起嘻哈玩耍。

仿佛現實的殘酷,絲毫沒有影響到她。

生活中如此,學習上也是如此。

别的孩子被沉重的課業壓得滿腹牢騷,她卻鬥志昂然,成績非常好。

從高中開始,就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和勤工儉學,獨自養活自己。

大學畢業後,她進入知名跨國集團,不到7年時間,便被公司破格提拔為集團副總裁。

來到這裡,你可能會忍不住感慨:

這般強悍的人生,很難再有别的東西能将她擊垮了吧!

不。

這還不是A女士人生的全貌。

31歲時,她生下女兒,正式成為母親。

孩子是典型的高需求寶寶,愛哭,敏感,情緒極度不穩定。

隻要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會不停地哭,怎麼也哄不好……

對絕大多數父母而言,這是很辛苦、很磨人的活。

但A女士卻活力滿滿,充滿幹勁——

馬不停蹄地報名一系列育兒課程,像攻克壁壘一樣,用各種方法不斷 “對付” 女兒。

甚至,她還成為了一名 “育兒專家” ——經常在網上發表育兒文章,吸引了不少粉絲。

但連續幾年下來,随着女兒越來越 “正常” ,母女關系卻越來越疏離。

經常一看到媽媽,女兒就像躲瘟神一樣,立刻跑開。

期間,A女士用盡各種方法,都沒能使關系緩和。

後經朋友建議,她帶女兒前往心理醫院做評估。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02

面對醫生,A女士依舊表現得很積極,很樂觀——

不斷分享自己養育女兒的經驗心得,滿滿的成就感。

當時,醫生問了她一句:

“你的女兒問題重重,過得如此痛苦,我很好奇:

為什麼你沒有感受到一點點負性情緒,全是正能量?”

她楞了一下,馬上回答說:

“我一直都這樣。”

來到這裡,想必你已經發現:

A女士的堅強樂觀,似乎有些過度了。

一般人遭遇不幸,難免會感到悲傷、煩惱,甚至抑郁;

但在A女士身上,隻有正能量,負性情緒統統不存在。

這就是典型的躁狂防禦。

它是人在創傷之下,為了回避抑郁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積極樂觀、能量滿滿的狀态。

但它的本質,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隔離情感,否認悲傷——

就像一個很堅硬的殼,用正能量将創傷、苦難層層包裹。

比如幼年的A女士。

先後經曆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在外婆家受盡欺淩與虐待。

這其中任何一件事,對一個幼小孩童而言,都是重大的創傷事件,都會引起很深的悲傷與恐懼。

但凡背後有個依靠,孩子可能早就大哭特哭、大鬧特鬧了。

但遺憾的是,A女士始終孤零零一個人,沒有依靠。

在她堅強樂觀的表象背後,不是「愉悅與享受」,而是很深的「無力與恐懼」。

帶着逃離殘酷現實的渴望,把能量投注到學習中,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戰鬥……。

但在層層盔甲的包裹下,她内心深處的痛苦、恐懼與絕望,卻從來不曾被看見。

甚至,她自己也感受不到。

醫院裡,醫生聽完她的故事,溫柔地回應道:

聽起來你一直像一個戰士,一次次戰鬥,每一場仗你都打得很漂亮。

但你自己卻越來越耗竭,這背後似乎有好多的心酸淚,好多的悲傷……

那一刹那,A女士突然怔住了,久久不能回過神來……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03

心理學家比昂說:

當一個人經曆了苦難,他如果不去體驗和感受,他就感受不到痛。

如此一來,他就會将痛苦投射給關系的另一方,或傳遞給下一代。

A女士的故事,像一面被放大過的鏡子,映照着許多人成長的影子。

我們也許沒有這麼悲慘的童年,但我們多半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即:

痛苦不被看見,悲傷不被接納,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

有的孩子是以陷入抑郁的沼澤,被深深的無力與絕望包裹着;

而有的孩子,則像A女士一樣,進入躁狂防禦——

表現得很積極,很有能量,學習、工作很有成就。

甚至有時候,還會被外界視為成功的楷模與榜樣。

而一旦進入關系中,躁狂防禦者往往會顯得非常隔離、冷漠。

既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也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

就像A女士面對女兒。

她像個戰士一樣,不停地解決女兒呈現出來的各種問題;

但她卻絲毫感受不到女兒一系列症狀背後的無力與痛苦。

表面上看,問題一個接一個地解決了;

但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也許隻是一個溫情的擁抱,與媽媽建立聯結。

而A女士一次次的情感忽視,卻無形中傷害着女兒,加劇了女兒的痛苦。

還有文章開頭提及的創業者,也是如此。

他激情滿滿地講述着一個個勵志故事。

講述自己如何一路披荊斬棘,克服萬難,走向成功。

但卻絲毫感受不到觀衆的困境。

這一切,無疑加劇了觀衆的無力感,很難形成共鳴。

也許觀衆最需要的,隻是一份真摯的了解與回應。

環視周圍,不難發現:

這并不是少數特例,而是當代很多人共同的縮影。

小時候,他們還沒學會哭,便已被迫學會長大。

長大後,他們縱使能力很強;

但在關系裡,卻如同一個嬰兒般,孱弱無力,充滿隔離,無法與人建立聯結。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04

當然,并不是所有堅強樂觀的人,都存在躁狂防禦。

要想真正識别,其實并不難:

看他敢不敢表露自己的脆弱與悲傷。

例如生活中的一些 “超級學霸” 或 “工作狂” 。

他們經常前一秒剛遭遇不幸,與戀人分手,親人生病或去世……

後一秒就可以立刻激情滿滿投身到學習、工作中,絲毫看不出情緒的波動。

這樣的人,多半是啟動了躁狂防禦。

他所表現出來的活力,隻是一種假性樂觀,而不是發自内心的愉悅。

通常與這類人一起共事,你很難感受到能量與激情的共鳴;

相反,你會感受到很深的絕望與無力,因為他們就像永不停歇的機器一樣,從來不會回應你的情感需求。

而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自覺地使用躁狂防禦,那麼,我會誠摯地邀請你:

試着在混亂中呆一會兒,去覺察、去感受自己真實的存在。

試着去看見自己的真實情緒。

不管是害怕、恐懼與惶恐;

還是悲傷、痛苦與絕望……

年幼時候,我們常常将它幻想成恐怖怪獸,啟動層層防禦,不斷逃離,避免被它傷害。

但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足夠的成熟與智慧,去與之共存。

從中你也許會發現:

我們過去幻象中的怪獸,并不存在。

我們内心真實的情緒,它會升起,也會消散,并不會真正對你造成傷害。

我們是安全的。

當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們才有可能放下防禦,安然停留在原地——

頭頂藍天,根紮大地,跟周圍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體驗内心油然而生的松弛與愉悅。

寫在最後

最後,我想澄清一點:

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否定或批判防禦機制。

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我慶幸于它的存在——

它是人在困境之下,為了自我保護,不得不選擇的生存政策。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自我限制。

就像一層厚厚的殼,将人内心最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層層包裹。

在了解了各種防禦背後沉重的悲傷以後,我有很深的感觸: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眼淚,隻是不敢流淚,或不懂得流淚。

現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成人力量。

可以嘗試一點點放下防禦,重新聯結、滋養内心深處那個孱弱無助的自己,為他賦能。

由此變得愈加真實、完整且從容。

最後,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看見自己眼淚的人。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警惕你身邊正能量爆棚的人。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責編:陳沉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