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年說虎,動物考古視野下的虎

2022年是壬寅虎年,虎的種群興衰以及文化内涵,反映了人類對于野生動物認知的心理變遷和行為轉變。值此虎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從動物考古學的角度來談談虎。

文 化 内 涵

虎僅分布于亞洲,在亞洲各地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如印度教女神杜伽(Purga)的坐騎為虎,猴神漢努曼(Hanuman)也有騎虎之形象;虎是北韓民族的民族象征,“太極虎”多裡是1986年首爾亞運會和1988年首爾奧運會的吉祥物。

虎為食肉動物,是以,“虎有傷人意”乃其本性使然。古人通過藝術化的作品反映了這一事實,虎食人卣因其造型奇特、含義神秘而廣受關注。迄今所見,虎食人青銅卣共有2件,分别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和法國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據傳均來自中國湖南。人虎母題的青銅器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和中原地區,如湖北、湖南、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其内涵,有學者認為是虎噬人,也有學者認為是人虎交媾。張光直将人與虎解釋為巫師和動物助手,陳星燦認為虎實為虎皮,所謂虎口之人當為披着虎皮的人,其現實來源當為人披虎皮狩獵或在儀式性活動中舞蹈和作法。

最早的虎造型,來源于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距今6400年前的龍虎蚌塑。蚌殼主要種屬為麗蚌、矛蚌和楔蚌。馮時認為,蚌塑龍虎之形隻能用星象來解釋,其布列方位與東、西二陸一緻,加上與蚌塑同出的北鬥圖案,其構圖與真實天象完全吻合,“将中國二十八星宿體系的濫觞期及古老的蓋天學說的産生年代大大地提前了”。虎為五靈(龍、虎、鳳、龜、麟)之一,也是四方神之一,為西方之象,《爾雅·釋天》稱:“西方成虎形。”

虎因其勇猛而常與軍事産生聯系。黃帝軒轅“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坂泉之野”(《史記·五帝本紀》)。武王伐纣時,“戎車三百輛,虎贲三百人”(《尚書·牧誓》),用虎贲比作勇士由此開始,“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尚書·牧誓》),繼而用熊、虎等猛獸來形容自己的軍隊威武雄壯。大陸古代用于傳達指令、調兵遣将的兵符上刻有老虎,稱為“虎符”。目前,最早的虎符是戰國時期的,《史記》中有關于魏國公子信陵君竊“虎符”、奪兵權、破秦救趙的記載。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陽陵虎符”1枚,為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卧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調動軍隊時,使臣自皇帝處持上右半符,到陽陵(今陝西鹹陽市東)與左半符驗合,方能發号施令。

考 古 見 “虎”

至少從仰韶文化時期開始,中國古代先民就已經對家養和野生的界線分得非常清楚,有了“我”與“非我”之分,“我”之所有包括家養動物,而“非我”族類,不是被狩獵的對象,就是被征服的對象,甚至連人都是。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距今5600—5300年)出土動物遺存不多,但有虎骨遺存出土,應為狩獵所得,還出土有玉虎首璜和玉雙虎首璜。其中,玉雙虎首璜出土于淩家灘遺址1987年發掘的8号墓葬。玉呈灰白色,器扁圓弧形,璜兩端各浮雕有虎首,用陰線浮雕刻出眼鼻嘴耳和腦門上的皺紋及向前撲的前爪,璜上陰刻花紋表現虎的花斑,造型獨特,似猛虎上山。

虎年說虎,動物考古視野下的虎

淩家灘遺址出土玉雙虎首璜

筆者基于該遺址動物考古和動物形象進行研究,認為用珍貴的玉料雕琢動物形象,無論從材質還是從形象上都展現出史前先民的精神訴求,動物形象首先是淩家灘史前先民所熟知的野生動物。他們從中揀選出代表天空(鳥和鷹)、大地(豬、虎、兔)和地下(龜)的動物作為形象來源,進而将其神化為龍和鳳的形象,進而實作動物形象的升華,進一步寄托了他們的精神訴求。

商代晚期的先民對虎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1936年出版的《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中,記錄了殷墟遺址出土虎的頭骨和下颌骨,德日進和楊鐘健将其定為“野而土著之動物”。甲骨文中的“虎”為象形文字,識别特征明顯,形象地展現了商人腦海中的老虎形象:虎口大張,上下颌有凸起的獠牙,甚至在虎的身上繪有條紋,細緻刻畫出帶爪的足部和卷曲的長尾。老虎體大兇猛,在隻有弓弩的時代,一般隻有組成龐大的狩獵隊伍才能将其捕獲。殷墟蔔辭中記錄的獵虎陣勢很大,但所獲甚少。如在一次田獵中,商王的隊伍狩獵到了40頭鹿、164隻狼、159隻麋鹿等,而虎卻隻有1隻(《甲骨文合集》10198賓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甲骨中記錄了一次成功的獵虎行動,他們在獻祭活動中獻上了虎的肱骨,并加以雕刻和鑲嵌,以凸顯其珍貴。虎因難得而珍貴,因兇猛而引發人類敬畏,是殷墟遺址中最為常見和使用較多的動物形象。

面對虎患橫行,如能“不戰而屈‘虎’之兵”,實在是最高明的做法。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景宗伏虎玉擺件”,用原有的玉皮顔色呈現老虎斑斓的毛色。描繪了遼景宗降服老虎的情形:景宗戴冠,穿着窄袖長袍,安坐石洞旁,“不發威”的老虎服服帖帖地伏卧在景宗身旁。

和 諧 共 生

中國民間多取虎吉祥之意。家人盼望兒孫虎頭虎腦、虎背熊腰、為王高升,給小兒穿虎鞋、戴虎帽、穿虎肚兜、睡虎枕、拜虎神。虎形夜壺稱為虎子,相傳起源于西漢名将李廣射死一隻卧虎,砍下虎頭作枕,又用銅鑄成便器。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虎在中國的分布極廣,曆史上至少在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現過虎。虎的骨骼遺存在中國從南到北的考古遺址中也有發現,計有30餘處。虎在自然環境當中的數量極少,這與考古遺址中出土虎遺存數量較少的狀況可互相印證。

就世界範圍來看,虎曾廣泛分布于亞洲從土耳其西部到俄羅斯東部海岸的廣大地區,呈連續分布的狀态。近100年來,全世界老虎種群數量下降了97%。2010年中國虎年到來之際,生存有虎的國家簽訂了一個開創性的協定:到2022年之前,通過保護自然栖息地、取締國際非法貿易、重點打擊虎骨酒以及各種傳統制藥的市場需求,力争将虎的種群數量翻番,該協定的簽訂及執行取得了成效:至2016年,全球虎種群數量第一次有所上升;2022年虎年來臨之際,據統計,全球虎種群數量估計為5300—7300隻。

人類與動物共享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二者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并随時間而發生變化。少數野生動物完成了向家養動物的轉化,人類與家養動物之間“締結”了新的“盟約”:互利共生,則家養動物種群數量與人口數量都會有所增長。随着人類的擴張,或可在荒野中建立保護區對野生動物種群施以保護;而在人類領地範圍内,可通過建立動物園等方式對其進行庇護,野生動物中的一部分個體也“嘗試”(被迫)通過自我馴化的方式融入其中。

滄海桑田,荒野難尋,野獸遁迹,人類正置身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過程中。面對危及生存的嚴峻的環境惡化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同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人類對未來的莊嚴承諾和行動指南。

◎本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網”,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