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骅東常莊村:剪紙小鎮成鄉村旅遊“樣闆”

黃骅東常莊村:剪紙小鎮成鄉村旅遊“樣闆”

剪紙博物館遊客如織

作為全市有名的“剪紙小鎮”,黃骅市黃骅鎮東常莊村在打造剪紙博物館、傳承剪紙藝術的基礎上挖掘曆史文化,每年接待遊客2萬餘人。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小村,聽渤海漁村剪紙傳承人韓寶菊講剪紙技藝的由來;觸摸民俗館中每一件老物件,喚醒背後珍藏的時光記憶;回溯抗戰紀念館中一個個英雄事迹,倍加感恩當今的幸福生活。如何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緻富?東常莊正在謀劃新藍圖。

一把剪刀剪出傳承故事

春節臨近,走進黃骅市黃骅鎮東常莊村,随處可見的剪紙元素,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剪紙博物館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渤海漁村剪紙傳承人韓寶菊正在教幾位農家婦女剪紙:“姐妹們,魚最難剪的地方是眼睛,一定要讓眼睛有神。告訴大家一個竅門,剪的時候讓眼和嘴沖着,這樣就錯不了。”隻見她一手握剪刀,一手拿紅紙,随着剪刀在手裡娴熟地轉來扭去,不一會兒,一條鯉魚便活靈活現地呈現于面前。

韓寶菊放下剪刀,轉身走到作品展示牆前介紹說:“過去,人們逢年過節貼窗花,圖的是它的美好寓意。比如,這幅魚,象征日子富足;那幅葫蘆,取的是它的諧音‘福祿’,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剪紙作品不僅僅是窗花,而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不光是我一個人,人人都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在場的人聽了不住地點頭。

黃骅東常莊村:剪紙小鎮成鄉村旅遊“樣闆”

一張紅紙盡展鄉風民俗

走在剪紙博物館中,各種精美的剪紙作品令人應接不暇。《鴛鴦戲水》《喜上眉梢》《比翼雙飛》……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願;《知海》《盼》《回歸》……充滿濃郁的漁家風情;《吳橋雜技》《滄州國術》《鐵獅子》……淋漓盡緻地展現着滄州地标文化。徜徉其中,真可謂一張紅紙、一把剪刀,盡展市井百态、鄉風民俗。

2015年,黃骅鎮政府相關負責人找到韓寶菊,說要在東常莊建剪紙博物館,打造剪紙小鎮,邀請她到村裡教村民剪紙。起初,韓寶菊有些顧慮:“我一個外鄉人,跟那村裡人不認不識的,能在那兒落下腳嗎?”但想到傳承剪紙藝術有了新陣地,她毫不猶豫地從南排河搬到了這裡。

如今,村民們有空便聚到剪紙博物館,他們一邊學剪紙,一邊聽韓寶菊講剪紙文化。大夥兒還時常把東常莊的故事講給韓寶菊聽。韓寶菊笑着說:“一把剪刀将我和東常莊村民連在一起,多了這麼多人的支援,我能剪得不帶勁嗎?我正在醞釀思路,将東常莊的曆史文化融入剪紙作品中,在傳承剪紙藝術的同時,一并将東常莊的曆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小村年接待遊客2萬人

緊鄰剪紙博物館,兩座土坯房看上去與周邊環境有些不搭。記者好奇地走到跟前,大門上方,“民俗館”3個字躍入眼簾。

村委會副主任豐俊海告訴記者:“這是在老房子基礎上改造的,裡面擺放的老物件,都是村民無償捐贈的。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能忘了本,沒事到這兒轉轉,回憶一下過去的艱苦歲月。民俗館旁邊的那處老房子,是抗戰紀念館,再加上剛才的剪紙博物館,這‘三館’成了周邊發展鄉村旅遊的‘樣闆’,每年來村裡參觀遊玩的有2萬餘人。”

踏入民俗館,時光回溯。木炕桌、鞋楦子、老式鐘表,一件件老物件刻滿了時間烙印。一位年輕遊客指着土竈台上的鍋蓋問:“這個鍋蓋為啥中間鼓出這麼高?”豐俊海介紹說:“中間高,蒸饅頭可以多蒸一屜。這個鍋蓋還有另外一個優勢,是用小麥稭稈捆上高粱稈皮兒編的,用這樣的鍋蓋蒸饅頭,吃着格外有麥香味,這可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走進抗戰紀念館,一張張舊照片默默講述着抗日愛國将領劉樹棟的英勇事迹:劉樹棟幼年随祖父遷居東常莊,後來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劉樹棟分發西北軍16混成旅,與佟麟閣、趙登禹義結金蘭,三人立志用畢生精力驅除外侮,捍衛國家與民族尊嚴。1945年春,他因操勞過度病逝于湖北省。為了紀念劉樹棟,東常莊對劉樹棟故居進行保護性修複,打造成抗戰紀念館。如今,紀念館已成為黃骅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站在抗戰紀念館門前,豐俊海指着對面的一眼井說:“那眼古井是光緒年間的,經過修葺成為村裡的新景點。俺村的所有景點,都是通過挖掘村莊的曆史文化打造的。東常莊的美,不光表現在明面上,内外都有韻味。”

黃骅東常莊村:剪紙小鎮成鄉村旅遊“樣闆”

村民變成了剪紙能手

對比牆上“曬”變化

一晃,64歲的韓秀榮從黃骅市區搬回東常莊4年了。

頭些年,韓秀榮在黃骅市區做買賣,每次回村,鄰居見到她問:“啥時候搬回來住?”韓秀榮都勉強地回答:“再說吧。”

不是她不願回來,村裡本不寬敞的街道上,這兒堆着柴火,那兒是糞堆、垃圾,四處髒乎乎的,誰願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随着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東常莊在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整合鄉村文化、曆史底蘊,搞鄉村旅遊,村子變得越來越美了,韓秀榮回村常常碰到遊客。“外人都羨慕這兒,咱為啥不好好享受?”她和老伴兒一合計,便從黃骅市區搬了回去。

如今,她家門口是小遊園,馬路對面是剪紙博物館、民俗館和抗戰紀念館,“出門逛景點,路上連個土珠兒都沒有,俺決定在村裡養老了。”韓秀榮笑得合不攏嘴。

村裡過去是啥樣?哪些地方變化最大?為了讓遊客更直覺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發生的變化,東常莊專門在村委會旁打造了一面對比牆。

站在對比牆旁,豐俊海指着上面的照片說:“這兒以前是片荒地,周邊垃圾成堆,通過村‘兩委’同村民溝通,把地平均分給各家各戶種菜,大夥兒既能吃上綠色蔬菜,又為村裡添彩兒。村南邊是村民集中放置農作物、柴火的地方。村裡主路是利用上級扶持資金修的,小街小巷改造全靠村民出錢出力。隻要是為了村裡發展,大夥兒都義無反顧地支援。村裡正計劃流轉土地建采摘大棚、打造農家樂,不能光一味地增加景點,得想辦法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大夥兒緻富。”

來源:滄州日報

記者:祁 潔

通訊員:劉 菡 任振宇

攝影:陳 雷

黃骅東常莊村:剪紙小鎮成鄉村旅遊“樣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