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美援朝,很多人的印象是這樣的:那就是中國的志願軍和美軍之間的戰鬥。但其實實際情況并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志願軍的對手,是聯合國軍。

1、聯合國軍
在大陸古代,戰争講究“師出有名”,所謂“師出有名”就是不能平白無故對外戰争。而近代以來,随着國際法的産生,戰争的發動,往往也需要有一定的依據——當然這些依據不一定合理,甚至很多都是僞造出來的,比如日本人在挑起盧溝橋事變之前,就聲稱有三名日本兵丢失了。
半島的那場戰争也是如此。美國想修理北方的力量,但是美國和半島北方距離太遠,于是美國以北方想吃掉南方為理由,以聯合國的名義,糾集了一支“聯合國軍”,來進攻北方的軍隊。這支“聯合國軍”裡面,有十五支軍隊參戰,這些國家裡面,有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比如英法美,還有一些湊數搞笑國家,比如土耳其、泰國,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埃塞俄比亞。這是一個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的軍隊遭遇我軍以後,被我軍的戰鬥力所震撼。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半島上的這場戰争,幾乎動員了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參與,是以,這場戰争,視為微型版的“三戰”,也不是不可以。
2、各懷鬼胎
話說雖然“聯合國軍”有十五支軍隊參加,但是真正有作戰意志的,那就隻有美軍和半島南部的軍隊。因為半島南部的軍隊知道,一旦南方失敗了,這些軍隊很可能失去出路。而且南方的軍隊,很多是日治時期的僞軍改編的。北方對這種僞軍十分仇視,是以,一旦南方政權沒了,這些僞軍可就遭殃了。而美軍是發動這一戰争的一方,是以作戰意志也很堅定。
而其餘的這些軍隊,可以說是出工不出力,純屬來混日子的。
出工不出力
在美韓軍隊之外的這些軍隊,出工不出力的動機可謂各不相同。
比如說英國。英國在二戰後,雖然獲得了戰勝國地位,但是印度卻解體了。大英帝國也成了一個傳說。甚至英國擔心蘇聯勢力西進,還不得不和美國聯盟。是以,美軍在半島上搞事情,英國也應該派軍隊參加。
英國雖然沒落,但還是英聯邦體系的上司國。是以在英國帶動下,紐西蘭、和南非這些國家,也派兵前往半島。不過,這些國家的軍隊在半島打仗,是能拖延就拖延、能避戰就避戰。
法國的心态和英國類似。二戰期間,英國本土被納粹的飛機天天轟炸,而法國則是全境被納粹占領。是以二戰後,法國對于戰争這種事情能避免就避免。是以半島爆發戰争後,法國覺得自己的國際地位,如果不派兵意味着徹底沒有存在感,但如果派兵又怕損失太大,于是法國派遣了一個營。當然法國為了彰顯自己也是大國,還專門讓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派點兵——話說盧森堡的面積也就和大陸的一個城市的行政區大小差不多,這樣國家的體量,可想而知能起到多大作用。而法國參戰後,和盧森堡還有比利時,基本上以混日子為主。
而志願軍戰士起初沒弄清楚對方的情況,後來和對方交戰幾個回合以後,發現了聯合國軍的這個秘密:那就是除了美韓聯軍以外,其餘的軍隊,大多天天盼着停戰,可以早日回家。是以志願軍對于這些軍隊,隻要在開打之初保持火力優勢,這些軍隊就會以志願軍火力太猛,無法招架而借故開溜。
當然,有的國家軍隊比較特殊。比如土耳其、加拿大還有泰國這些。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積極支援這場戰争,因為他們希望可以讨好美國。但是底層士兵倒是十分理性和現實:畢竟當兵來混飯吃,把命丢在半島實在不值。這些軍隊的戰鬥力,也因為士兵這種心态,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