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我們能做什麼?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呢?作者給出了4個建議。

第一,不要拿原生家庭做借口。

原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的确會導緻我們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但除了造成嚴重的童年創傷之外,大多數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都是無傷大雅的。父母作為普通人,受金錢、精力和時間的限制,在教育孩子時必定會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更何況他們身上也可能帶着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是以,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大可不必對父母的過失之處耿耿于懷,甚至心生怨恨。心理治療中也強調向内歸因,我們之是以要了解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是為了變成更好、更快樂的人,而不是通過把自己的性格缺陷歸咎于父母,而拒絕改變。

第二,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布萊斯先生的例子中,治療師通過診斷他父母的婚姻,減輕了原生家庭給布萊斯先生的壓力。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來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我們是否曾被當作父母婚姻問題的替罪羊?我們是否因為成長中遭受貶低,而自我設限?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也學會了通過攻擊他人轉移壓力?我們可以找一張紙,試着用一些形容詞寫下父親和母親的特點,然後對照看一下自己是否也是這樣。

第三,改變親密關系中的溝通模式。

中國家庭傳統的情感表達都是冷靜克制的,甚至由于習慣對情感的壓抑,而進行一些反向的情感表達。例如小男孩去欺負自己喜歡的女孩,少年時羞于承認自己對某個異性的好感而刻意疏遠,結婚後的妻子在提到丈夫時也總是數落他的不是…有一個小故事,說外國老太太會喊丈夫“親愛的”,但中國老太太卻喊老頭“殺千刀的”,同樣是表達親密的方式,一個選擇了正向而一個選擇了反向。但我們每個人都難以窺測到他人的内心,是以需要直接的情感表達,無論對孩子還是夫妻,偶爾的溫柔和鼓勵都是必要的。

第四,保持自信,進行自我修複。

每個人的内心都有一些恐懼,這些恐懼會使我們一葉障目,将事實扭曲成頭腦中的錯誤想法。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問題,很容易造成我們在人際關系上的恐懼。例如出于對孤獨的恐懼,認為自己如果不迎合他人就會被孤立,形成讨好型人格;再比如由于曾經被傷害的經曆,害怕自己付出的感情得不到回應,而拒絕所有的親密關系。如果此刻你也正為一些親密關系中的問題煩惱,不妨将你頭腦中的恐懼寫下來,然後告訴自己,這些隻是錯誤的認知而不是現實。通過自我修複,抛下這些原生家庭在我們心中種下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