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嗎?

天才精神病人金曉宇的故事傳遍了全網。在他父親的描述裡,患有躁郁症(雙相情感障礙)三十多年的兒子是一位天才譯者,精通英語、德語、日語,翻譯效率奇高,作品口碑極佳。不幾日,金曉宇本人接受采訪,稱“我不是天才”“殊不知裡面有多少自己的努力”。

大衆文化經常将創造力與精神疾病聯系在一起,但相關研究仍存在争議。我們不應忘記,無論金曉宇是不是精神病人,他作為譯者的非凡成就都付出需要極大的努力;我們更不應該忘記,作為精神病人的金曉宇,一直默默忍受着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撰文 | Molly Barker

譯者 | Mollie

校對 | Orange Soda

編輯 | Orange Soda

人們總是忍不住将聰明才智與精神疾病聯系在一起。在流行文化中,我們常常看到頭發亂糟糟的天才在每個物體的表面上寫滿公式——他們處于才智過人與精神失常之間的邊界上。同樣地,我們認為藝術家是飽受折磨的靈魂:他們必須與内心的惡魔鬥争許久,才能創造出卓越的作品,然後割下一隻耳朵或陷入重度抑郁。這些刻闆印象背後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幾十年來,科學界一直衆說紛纭。

關于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一個最廣為引用的證據或許是美國神經科學家南希·安德烈森(Nancy Andreasen)的研究。1987年,安德烈森通過她在愛荷華大學進行的采訪發現,在創意作家及其家庭成員中,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病率更高。這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幻作家庫爾特·馮内古特。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嗎?

庫爾特·馮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有《第五号屠宰場》《貓的搖籃》等作品。丨來源:Wikipedia

兩年後,另一項類似的研究通過采訪英國畫家和作家,發現情緒障礙的發病率為38%(盡管沒有包括對照組)。然而,這兩項研究都因為樣本量太小、使用了自我報告資料、以及存在采訪者偏差而備受诟病。心理學家朱迪思·施萊辛格(Judith Schlesinger)直言不諱地批評這些研究:在她看來,“瘋狂天才假說”的科學可信度就和尼斯湖水怪一樣,而且這個假說忽略了勤奮與勇氣對成功事業的重要性,可能會導緻富有創造力成為一種病态。

衡量創造力的難題

研究者面臨的兩個主要的挑戰,是定義“創造力”并确定如何準确地衡量它。“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即對一個開放式問題想出盡可能多的答案的能力,經常被用作一個創造力的代表。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讓參與者想出一塊磚可能的用途,而一個思維發散的人可能會回答:“鎮紙、門擋、臨時武器、嫩肉劑……”

相反,當一個問題隻有一個答案時,就會出現集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标準化考試就是一個例子——在這類考試中,考生依靠記憶或邏輯來獲得正确答案。但是,将發散思維與創造力聯系在一起,往往會讓我們忽視集合思維在創造性工作(比如科學創新)中的作用。

另一種衡量創造力的方式,是根據人們的職業(例如建築師或會計師)或他們獲得的創造性榮譽(例如普利策獎)來選人。然而,這個方法的問題是,研究者很難确定精神疾病患者是天生就更具創造力,還是藝術創作的孤獨增加了抑郁和情緒障礙的發病率。換句話說,我們很難理清其中的因果關系。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嗎?

圖:Anoosha Syed

富有創意的大腦

神經影像研究發現,極富創造力的人具有較低的潛在抑制(latent inhibition),即過濾掉無關的資訊刺激的能力。潛在抑制低的人會把相關或不相關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事物。

更有創造力的人也更難以抑制楔前葉(precuneus)——這是預設模式網絡中的一個腦區,它在我們走神或自我檢討時尤其活躍。更活躍的楔前葉能讓更多資訊在大腦中流動,進而将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研究人員檢測到,當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近親在做記憶任務時,他們對楔前葉抑制較少。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嗎?

楔前葉(Precuneus,圖中紅色标記處)是頂葉位于大腦半球内側的部分。楔前葉在楔葉的前方,中間有頂枕溝隔開,與情節記憶、視覺空間處理、自我檢討以及意識等一些腦部進階功能有關。丨來源:Wikipedia

一些研究者表示,隻有輕微的心理疾病與更高的創造力相關。這些人處在一個居中的位置,他們的症狀不至于被診斷為疾病,卻又足以促進創造性思維。這一觀點與2014年的一項研究一緻。該研究發現精神疾病與創造力呈負相關,而這可能是因為嚴重的症狀會阻礙生産力。

在一項2012年發表的瑞典研究中,研究者用幾十年跟蹤調查了約120萬人。但他們發現,在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中,精神疾病的病例幾乎沒有增加(雙相情感障礙有小幅增加除外)。然而,作者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級親屬從事科學或藝術行業。這表示輕微的精神疾病症狀可能有助于提高創造力。

根據共享遺傳易感模型(shared vulnerability model)的基本觀點,精神疾病和創造力在基因層面是相關聯的。這個模型表示,同一個生理因素可能會導緻精神疾病或創造力,這取決于保護性因素(例如社會支援或高智商)是否存在。有研究發現了與這兩種狀态都相關的基因,例如神經調節蛋白1(neuregulin 1),進而支援了共享遺傳易感模型。

這或許也解釋了這個現象:盡管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患者可能會生育力更低、孩子更少,但精神疾病卻始終沒有在演化過程中消失。創造性思維給予了人們巨大的演化優勢:它激發創新,讓我們能夠發明工具來制造織布機、鐵軌——最後創造出智能手機。創造力與精神疾病共享基因意味着,當創造力幫助我們生存時,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也會在人群中傳播。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嗎?

圖:Dmitry Ligay

通過創造力提升精神健康

雖然輕微的精神疾病可能與更高的創造力相關,但他們之間的關聯很複雜,并且可能是雙向的。連“瘋狂天才”的典型人物文森特·梵高也曾使用繪畫來緩解抑郁症的症狀。

此後,藝術療法便被用于幹預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無論是在大理石上鑿出古希臘神象,還是在客廳裡跳舞,發揮創造力都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并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準。在創造力的幫助下,我們無需使用語言便能與自己溝通,并接受自己的情緒。

狂熱的科學家、精神紊亂的藝術家……這些被浪漫化的觀念經不起科學的檢驗。樸素的現實是,才智來源于原創性、努力、面對困難的決心,和支援着你的人脈網——這讓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富有創造力的天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神經現實”,原題目為《天才和瘋子隻有一線之隔?》。原文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mind/the-mad-genius-stereotype-fact-or-merely-fiction

特 别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衆号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衆号,回複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