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志向青海發,月亮曾經是兩鄉"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副院長董國(左三)帶學生采集草标本(9月25日圖)。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秋天,73歲的清華大學教師白永毅再次來到青海大學。走在整潔的校園裡,老人臉上帶着笑容,不時與身邊的人——"快樂、驚喜、變化多"是她高頻的話語。
2001年,在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項目下,清華大學率先為青海大學提供全方位對口支援。
20年來,一批教授和專家在高原上紮根,把青海大學的發展視為一項義務責任。
千裡眶望,青海大學也從西部地區的普通高校,逐漸成長為全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省級聯合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
白永毅去過高原50多次,她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青海大學。2001年9月3日,白永毅作為清華大學原黨辦主任,協調清華大學對口支援工作。先到青海看"校舍、圖書館、實驗裝置都落後",白永毅心重,任務深重。
從此,白永毅就對青海情無旁觀。設計支援計劃,向青年教授小組推薦候選人,設定課程目标......沒有什麼是那麼詳細,愛付錢。
清華大學有4名知名專家學者以青海大學為校長,19名進階專家教授為教員組長,10組教授指導專業學科建設,1000多名專家任教。
在白永毅看來,"正氣"是清華教師的特質。
2013年,正在出差的清華大學水電工程系教授王光謙接到電話,詢問送他去青海的建議。"我覺得我适合這個組織,是以我會去的。王光謙毫不猶豫地成為清華大學第四任派往青海的校長,也是青海大學、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院士。
青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短缺,教師流動性高。清華大學外國語學院退休教師侯承源在校園裡遇到了白永毅,他同意了在青海大學任教的請求,什麼也沒說,"好吧!我隻是想為西部教育的發展做一些貢獻,是以我會去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設立了計算機應用與技術系,但學校沒有計算機專業人才。清華大學立刻想到了剛剛退休的周立柱教授:"幫青海大學成立計算機系,我想請你當系主任。白永毅張開嘴,周麗珠很高興答應了。迄今為止,清華大學已標明五位教授繼續擔任青海大學計算機應用與技術系主任。
北京與西甯相距1600公裡,支援清華大學的教師也有科研項目和教學任務。晚上降落在西甯,第二天早上飛回北京,有時甚至在一天内來回飛行,成為同行支援教師的常态。"飛行校長"和"飛行教授"成為他們的共同标簽。
2013年,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梅勝偉也來到青海。作為電力系統自動化方面的專家,他長期從事電力系統安全控制和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研究。
"東西電輸是國家的一個大工程,青海是一個清潔能源省,如何有效利用它們,不僅是青海的課題,也是國家的大問題。青海是太陽能資源豐富的,是新能源産業的重要高地,在這裡我們将大有作為。"梅勝偉說。
2021年中秋節,正好是梅勝偉的生日。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忙碌之後,梅勝偉一夜之間飛往青海。中秋家庭團聚,梅勝偉經常與家人失散。今年是他支援青年的第八個年頭,與一般三年援助青年幹部相比,他已經"長期服務"。但梅勝偉說:"青海有一片袤璨的天空,我們是離太陽最近的做生意的地方,離月亮生日最近的地方。"
"房子裡有桉樹,鳳凰是它的家。
"過去,牧民在分娩後四到六個月斷奶;我們的研究使斷奶60天,泌乳時間縮短了三個月,并減少了綿羊對草原的依賴。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青海省綿羊産業研發孵化平台首席專家侯勝珍說。
秋天的雨和感冒。薄霧籠罩着金陰灘廣闊的草原,侯聖珍帶着她的學生收集藏羊群補品的資料。
青海省藏羊數量超過1200萬隻,約占我國藏羊總數的46%,藏羊産業是青海牧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和基礎産業。
"清華大學給我們帶來了人才和資源,讓我們享受到跨學科的紅利,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如何将高原農牧業與力學和計算機相結合,為青海藏羊打造大資料平台。侯聖珍說。
青海位于地球的"第三極",氣候條件特殊,生态地位極為重要。高海拔、日照充足、寒帶幹、病蟲害少、種子品質好等比較優勢,為青海建設生态有機農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然而,長期形成的傳統落後生産方式,也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作為青海大學的品牌特色,畜牧學科往往被封堵。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副院長董說,在畜牧業研究中,牛羊各個階段的生長資料都是基礎研究,在畜牧學科的各個領域都非常重要。"我們過去擷取資料的方式是通過手動測量,這嚴重影響了效率,牛和羊的攻擊使這項工作變得危險。
對口支援工作開展後,董某結識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陶品。"淘品老師一年從西甯300多公裡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跑了46次,研究智能稱重系統如何适應青藏高原的冬季,經過不斷的組裝和改造,原來套25萬元的裝置現在隻需要9萬元。董說,在積累牛羊生長過程的科學資料的基礎上,開發建設高寒草原生态畜牧業資訊化管理平台。讓科技為牛羊賦能,也讓青海大學畜牧學科在資訊技術上"高速",開辟了更廣闊的天空。
2006年,清華大學在教育部的支援下,攜手西北農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組成團隊,全方位推動青海大學發展。在配套院校的積極支援與合作下,青海大學在優勢特色學科和區域地理位置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學聯合支援、聯合服務區域和國家戰略、共同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
傳統的學科優勢開辟了視野,拓展了"朋友圈"。董的團隊目前正在進行退化草原的恢複研究,他說:"現在我們的研究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西北農林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共同在青藏高原為中國高原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新學科依托青海特色資源,初步建設瞄準"頭紀律"力量。2013年,梅勝偉團隊在青海大學建立了新能源學科,成立了新能源光伏産業研究中心和新能源産業試驗基地,采用國内外最先進的太陽能前沿技術,為青海省新能源光伏産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援。青海大學光伏産業研究中心,現已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功能最齊全的研究中心。
家裡有桉樹,鳳凰是另一棵桉樹的家。在青海大學,優勢平台一個接一個地吸引着各方人才齊聚一堂。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說:"我們過去支援同行,現在我們可以改為'同行合作'。"
青海大學也在回饋和幫助清華大學等大學及其教師取得更高的成就。清華大學教授魏家華、鐘德川、黃月飛、李鐵教授圍繞三江源節水生态保護、空氣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重要成果,為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建議。
"20年來,通過清華大學對青海大學的全方位支援,青海大學聚集了大量高層次人才,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不斷導入。通過大力搭建平台,青海大學人才培養、科研、服務社會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使青海大學取得長足進步。"青海大學黨委書記于洪賢說。
"黃沙百戰通過金甲,不破樓蘭花就不歸來"
"黃沙百戰通過黃金铠甲,不破樓蘭花就不歸來了。在青海大學,這是一首被許多老師引用為座右銘的詩。
援助20年來,青海大學實作了質的飛躍,辦學的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突破了西部欠發達地區大學發展的新模式,青海大學一步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穩步邁向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化大學。
2004年,成為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大學,2006年成為博士授權機關,實作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博士零的突破。2016年,三江源生态高地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行列,2018年成為"部省聯建"中西部地區14所高校之一,2019年被準許為國家五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之一。
"'志必昆侖,學會争江而來',我覺得青海大學的校紀确實符合它的地理位置,也有着深刻的意義,是以我祝願我們的青海大學越來越好!""白永毅說。
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實作青海大學的高品質發展,成為支援高校和青海大學的共同話題。
青海正在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全國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态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牧産品出口。在此背景下,青海大學積極推進産業深度融合、研發,使專業學科設定與國家和青海省推進三江源生态保護、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光伏新能源等相關特色傳統産業和新興戰略産業緊密相連。
梅勝偉最擔心的,就是培養一支青海本地人才隊伍。經過八年的建設,目前的球隊在他眼中是"朝氣蓬勃、跨學科、優勢互補"。梅勝偉很榮幸能夠吸引到這些願意為西部大開發建設而努力奮鬥、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為青海清潔能源産業的發展而共同努力。
"組織和清華賦予我的使命應該是為西部大開發做出長期貢獻,而不僅僅是暫時支援西部大開發。在梅勝偉看來,隻有把握青海的優勢,才能為青海大學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西部地區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雙豐收",這不是侮辱使命,是勝利。"未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要努力在高原上發光發熱。
"對口支援青海大學是一項政治任務,肩負光榮使命,責任重大。在對口支援的過程中,雙方不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還實作了援助和前進,共同完善。配套高校将緊緊圍繞青海大學服務高原特色需求,精準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創新對口支援制度和機制,優化和深化長期合作,提升工作成效,積極助力青海大學辦學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不斷譜寫對口支援工作的新篇章。"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說。(張龍,顧玲,章子琪)
來源:新華社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