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景遷筆下的“闖入者”

作者:澎湃新聞

一晨

史景遷,2021年12月25日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因帕金森病并發症去世。這位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留下了十幾本關于中國的著作,從晚明到現代,以叙事和文筆見長的史景遷用他的視角觀察着中國從衰落到複興的過程,他看到的不僅是占據傳統曆史叙事中心的皇帝、大臣與文人,更有貧窮的寡婦這種曆史背後的小人物。他筆下那些鮮為人知的豐滿細節,令中國的讀者也不禁感歎史景遷是一位目光獨到、别有匠心的觀察者。

史景遷筆下的“闖入者”

史景遷

他目光籠罩的中國經曆着前所未有的巨變,艱難地進行現代化轉型,在其中,有大量從西方世界湧入的“闖入者”從“大門口的陌生人”變成登堂入室的座上客,甚至是喧賓奪主的惡客,開始自己動手改變中國。當史景遷寫到他們的時候,往往更有一種同情之了解:“回顧1620年到1960年這段曆史……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韪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于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

史景遷贊揚這些西方顧問的個人品德,也不諱言他們的失敗,那是傳統與現代大潮巨浪滔天的碰撞中并不起眼的些許漣漪。比起政治、經濟、軍事諸事業,教育的影響往往潛而不顯,更為深遠卻也更容易失敗。胡美就是史景遷筆下諸多“闖入者”之一,雖然毫無例外地失敗了,但他的事業也同樣以另一種方式留下了痕迹。

胡美,1876年生于印度,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印度教書多年,1897年在耶魯獲得學士學位,1905年來到中國之前他正在從事防治鼠疫的工作。吸引他來到中國的是可以建立一所大學醫學院,這也是他的平生夙願。當時憑借着學術和慈善方面之專長,以耶魯大學為先鋒的多所美國大學和基金會,紛紛涉入中國事務,試圖幫助這個正處于社會、經濟和政治轉型的國家,藉此争取未來之回報。耶魯大學要在湖南長沙建設一所醫學院,他們找來胡美主持這一事業。

胡美通過行醫積攢人望,在第一位獲得雅禮會長沙醫院全職聘用的中國醫生顔福慶的幫助下,推動包括雅禮大學、湘雅醫學院、湘雅醫院在内的一系列建設。當1917年2月新醫院終告落成時,胡美的夫人回憶說:“月影迷蒙,我們置身黑影之中,等着目睹着期待已久的大事。刹那間,仿佛有個洪亮的太古之聲在召喚,醫院一片通亮。每扇窗戶瞬息閃現湖南人從未見過的電燈。随着這道乍現的希望之光,幽暗深邃的城市街道和我們小巧的燈籠,倏忽歸向遙遠的曩昔。”此時的胡美不會想到,自己以後會夾在學生、革命者和理事會之間左支右绌。1927年1月,北伐和學潮迫使美國副領事範宣德撤離所有僑民。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胡美不得不和家人擠在行李車的郵袋中間撤離長沙。

史景遷筆下的“闖入者”

1913年,在北京參加湘雅談判的胡美(右二)、顔福慶(右一)

胡美曾經反思自己的失敗,他認為投身這一事業的西方人需要“更像中國人、更有效率”,要“熱愛中國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解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而當時胡美的同僚則希望學生養成“運動家的精神”“高度的榮譽心和責任感”,這不過是自欺欺人。胡美在1925年給理事會的信中這樣總結:“除非外國機構或外國人能被吸納融入,如同接枝移植到活樹一般,否則便會消亡。我們現在必須再圖振作,努力把我們這株枝芽嫁接到中國這棵活樹上。”“活樹嫁接”這種說法令人想起另一個比喻:“舊瓶裝新酒”,後者出自胡美在中國的合作者之一——建築師亨利·基拉姆·茂飛。

史景遷筆下的“闖入者”

茂飛

康涅狄格州馬車商的兒子茂飛比胡美小一歲,1899年從耶魯畢業。“我即将從耶魯畢業那年,才選擇了建築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茂飛曾對一群耶魯學生如此說道。在胡美踏上中國土地整整十年之後,茂飛才借助為雅禮會設計湖南長沙雅禮大學的契機來到中國。他先來到北京,花費數個小時流連于紫禁城内重重庭院中,為那些“雄偉莊嚴之建築”而勾留。“(這)是世界上最為卓越的建築群,”他宣稱,“如此地恢宏壯麗,難以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或城市中覓得。”茂飛自此徹底地迷上了中國,當時他從未想到未來二十年自己将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外國建築師。

在那個炎熱的初夏時節,茂飛在長沙見到了雅禮委員會的幾位成員:蓋葆耐校長、解維廉博士、赫爾輝、顔福慶以及胡美。茂飛在1914年6月6日給母親的信中寫道:胡美博士“那光彩照人的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是雅禮會的精神與靈魂”。雅禮委員會決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儲存中國古代的建築遺産,使其與當今世界在結構上的要求相比對”。這一方面是為了加強與中國人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是在排外社會環境中的一種“僞裝”。畢竟就在幾年前,饑餓的長沙群眾曾放火焚燒巡撫衙門等衙署,又搗毀外國商行及教堂,影響遍及全省。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茂飛一方面審慎地控制成本,一方面努力用現代材料繼承中國“先輩的遺産”。這在他對雅禮會建築外牆是否需要粉飾層問題的進行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當我親眼看到那些磚塊時,它們身上美麗的色澤深深觸動了我……将它們封印在粉飾層下,将會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于是我建議幹脆将其直接顯露出來……威爾遜和胡美博士都表示贊同……”“我們的想法并非考古式再造中國過去的建築,而是向他們展示,為推動他們祖先遺産的現代複興,我們究竟可以做到些什麼……”

茂飛對雅禮大學項目表示出的興趣和實力,為他帶來了物質上的成功:“胡美博士正式邀請我為整個校園做一輪規劃設計,醫院也包括在内……他還告訴我,将委托我們去設計醫院後方的新醫學院大樓。”

在建築傳統的保護與最新高校建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同時避免造成災難性的成本超支,這成為了茂飛以後成功的秘訣。他後來設計的項目包括:清華大學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北京大學(博雅塔和貝公樓),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将士公墓,金陵女子大學、複旦大學和張愛玲的母校聖瑪利亞女校,以及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當胡美從中國黯然離場,茂飛正開始攀登事業的巅峰。孫科邀請茂飛來廣州,幫助他實作融彙中國傳統和先進西方技術之理想。1928年10月, 茂飛被聘為國民政府首都計劃的首席建築顧問,參與規劃中國的新首都。雖然茂飛的規劃沒能最終實作,而今天許多他設計的校園中的學子根本不知道他是誰,但茂飛提出的問題至今仍在我們的城市中回響:如何讓中國悠久而輝煌的建築傳統适應現代建築布局和建造的要求?

無論是“活樹嫁接”還是“舊瓶裝新酒”,都是史景遷觀察的主軸——異質文化互動。無論中國與西方力量對比如何變化,那些試圖以中國“停滞”為前提“改變”中國的闖入者,隻能帶來“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隻有尊重中國偉大傳統,直面現代化過程中的困境的人,才能留下更多的啟示。

參考文獻

史景遷,《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

郭偉傑,《築業中國:1914-1935,亨利·茂飛在華二十年》

史景遷筆下的“闖入者”

《築業中國:1914-1935,亨利·茂飛在華二十年》,【美】郭偉傑/著 盧偉、冷天/譯,文化發展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