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作者:金汐月

如果一個人在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後死亡,死亡就會失去它的可怕!

-當尼采哭泣時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尼采哭泣時》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Owen Yaalon)寫的一部心理小說,故事發生在40歲的心理學家布雷耶和38歲的哲學家尼采之間。

布雷耶是弗洛伊德的老師,尼采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

這部小說有點像今天的"同一個人"文本,在真實的曆史中,布雷耶和尼采肯定沒見過,但這并不意味着沒有這種可能性。從尼采的信中,朋友們建議尼采去布雷耶看醫生,但遭到尼采的拒絕。

作者同意"曆史是一部已經發生的小說,小說是一部可能的曆史",并設想了曆史的另一種可能性:備受喜愛的尼采的《盧·莎樂美》要求著名醫生布雷耶治療尼采。

是以,哲學和心理學的頂級人物會面了。

布雷耶與尼采的談話使雙方都受益,并通過互相啟發來治愈他們。

雖然情節是虛構的,但小說中的許多信件,以及布雷耶的應用案例,都是真實的。

他們的談話涵蓋了許多常見的生活問題,如愛情,婚姻,出軌,中年危機,生的意義,死亡等等。

其中,布雷耶的中年危機非常具有代表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5">01</h1>

有了美麗的妻子和孩子,治愈了無數的病人,并被像弗洛伊德這樣的年輕學生崇拜,布雷耶醫生可以說他擁有滿足的一切。

然而,在四十歲時,他産生了焦慮和絕望。

站在山頂上,我沒有辦法下山。

他遭受了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這個詞本身就很有意義。人生有許多階段,青年、青年、中年、老年,但隻有中年與危機有關。

中年人開始體會到有限的時間,或者更确切地說,是生活的有限性。

人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即使現在還沒有,未來也總是充滿希望的。

然而,在中年,找到年輕的理想隻是一個夢想,即使像布雷耶那樣,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沒有期望:他知道他已經到達了頂峰,其次是下山,是死亡。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恰當的描述:人生就像答一張試卷,年輕人都是全卷題都不會做的,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交出試卷;

年輕人總是覺得死亡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是一種不幸的經歷和遭遇,是本應避免的,但不幸來到意外。

但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死亡是迫在眉睫的命運。

英國作家艾倫·德·波頓(Alan De Botton)認為,年輕人認為他們可以活到700歲,是以問題不再是問題。

對于年輕人來說,确實,雖然三五年的青春感覺特别長,但從整個壽命的角度來看,這隻是幾年。

中年人的情況并非如此。

随着死亡的臨近,年齡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接近,不是一下子,而是一點一點地,甚至是無意識的。

奈在他的哲學中使用"永恒轉世"的概念,幫助布雷耶意識到了中年危機:想象一下,這種生活将永遠持續下去,未實作的經曆永遠不會被體驗,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1">02</h1>

既然危機與死亡有關,為什麼沒有更接近死亡的老年危機呢?

因為中年人有選擇。

如果說中年人站在山頂,年輕人在爬山,老人已經下山腳了。

爬山的人一心想爬到山頂,山腳下的人回頭望着山,平靜而沉穩。

隻有山頂的人最害怕:他們攀登的山峰是對的嗎?您是否選擇了一條您從未想過的道路?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在《逃離自由》一書中,弗魯姆認為自由的另一面是焦慮和孤獨。

自由意味着承擔責任和忍受孤獨。

這也可以解釋受虐狂的存在:把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一種可以帶來輕松和孤獨感的逃避。

很多時候,人們被外在的事物推開,不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甚至把外界把自己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要。

青少年很少思考"我是誰",生活被具體化到學校,考試,成績,就業,婚姻和孩子的各個階段。

許多人因為家庭原因,父母的期望,或者當他們上學時,甚至因為偶然的巧合而從事職業并嫁給某人時,都會發現一些特别的東西。

起初,他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一直按照"社會時鐘"生活,直到事業穩定,生活相對穩定富有,有選擇的自由。

有了它,它就是選擇的焦慮和痛苦。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布雷耶不怕年老和死亡,他害怕不真正活着。

他害怕關于自己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他不是真正的他自己。

人到了中年人,突然回頭看,發現除了社會要求自己的責任之外,他們似乎一無所有,不知道真正的"我"在哪裡。

"自我"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雖然每個人都有"自我",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作"自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2">03</h1>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賺了數千萬的顧問,放棄了年薪上百萬的工作來培育蟋蟀。

很多人不了解她的選擇,很多人認為她看到了新的商機。

然而,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人們确信,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本之後,她選擇了"自我"。

當我看到新聞時,我問F先生,如果我們賺了5000萬美元,我們該怎麼辦?

本被随口問道,接下來的沉默是驚人,原本我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幾萬個,幾十個,幾十個,幾百個,可以找到現成的消費:食品,服裝,護膚品,健身,旅遊,房屋,财務管理等等。

然而,再多的錢也超出物質需求。

一旦我們脫離了這一類别,我們就會不知所措,沒有人願意為财務自由做任何事情。

我們就像倉鼠在輪子上奔跑,從不停下來。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布雷耶很幸運,他有足夠的錢和社會地位來支援他停下來尋找他的"自我"。

他選擇離家出走,告别夫妻,嘗試新的事業,新的生活。

但小說不是《月亮與六便士》的心理版,布雷耶也不是那個可以放棄所有繪畫夢想的史崔克蘭。

離家出走後,他發現自己除了當醫生,别無他法,當他打消了對夫妻的幻想時,他發現自己仍然愛着妻子,想着自己的孩子。

在另一個城市的理發店裡,看着鏡子裡的自己和老了,他開始後悔這一切......

這時,弗洛伊德的電話響了:他在布雷耶的寝室被催眠了,現在是時候叫醒布雷耶了。

這就是小說的動向所在,也是普通人更需要的"心理安慰":像尼采這樣的天才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人很少放棄所有的夢想。

但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不能克服危機,找到自由。

當尼采哭泣時:哲學家、心理學家和中年危機010203

當他醒來時,布雷耶就像一個大一新生,他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他對家庭和事業做出了新的選擇。

對自我的追求并不一定否定一切存在的東西,關鍵是要認識自己。

如果所有存在的都不被反映出來,被社會、家庭等外在力量強加,他們從來沒想過,無論多麼成功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另一方面,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心中充滿了滿足感,即使表面上和前世沒有什麼不同,而是一種不同的自我認同的生活。

比如一個視訊Up師傅,在來自平台的壓力下錄制視訊,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無聊之後。想了想,他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錄視訊,喜歡分享,還是選擇了同樣的職業。

隻是這一次,這不是生計和工作的問題,而是一種愛好。

中年危機是死亡陰影迫使人們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過程,而出路在于學會面對死亡,在死前實作自己的生命。

"如果一個人在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後死亡,死亡就會失去恐怖!"

面對死亡,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去死",人才能體會到真實的我,才能真正選擇自己的路,讓生命盡頭不會有遺憾和遺憾,更談不上焦慮和恐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