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本文由車矩陣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據媒體報道起亞将于2022年4月舉辦的北京車展上宣布新股比結構下的新公司名稱。至于新合資公司名稱,業内猜測或更名為“悅達起亞”或“起亞中國”,但都未能得到證明。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在過去的2021年,起亞在國内發生重大改變。2021年11月19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25%股權通過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公開挂牌,挂牌價格為2.97億元。2022年1月12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25%股權已成交,江蘇悅達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達汽車集團”)為唯一競拍人。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資料顯示,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12日,由起亞株式會社、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三方股權分别為50%、25%、25%。股權轉讓完成後,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變更為起亞株式會社、悅達汽車集團、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三方持股,各持有50%、25%、25%。據檔案顯示,悅達汽車集團成立于2021年6月18日,控股股東悅達集團持有70%股份,鹽城市國有資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30%股份。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時間回撥到20年前,當時悅達集團因為沒有生産資質,為了項目順利落地,悅達集團主動接洽東風汽車,東風汽車則憑借生産資質獲得了25%股份。在東風悅達起亞成立20多年裡,其也有過高光的時刻。資料顯示,2014年-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銷量分别為64.6萬輛、61.6萬輛、65.0萬輛,特别是2016年,其銷量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然而,從2017年開始,東風悅達起亞就開始走下坡路,2017-2020年銷量分别為35.9萬輛、37.0萬輛、28.98萬輛、24.9萬輛,而過去的2021年全年銷量僅15.2萬輛。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銷量持續下滑使東風悅達起亞經營業績每況愈下,連續多年糟糕的财務表現成為東風汽車退股的重要誘因。資料顯示,2017-2021上半年東風悅達起亞淨虧損分别為11.23億元、4.92億元、12.99億元、47.5億元和13.71億元,四年半的時間累計虧損90.35億元。

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表示,“東風遲早要退出的,當年三方合資的時候東風并沒有出資,而是用生産資質換了25%股份,後東風一度想擴大股權将其收入麾下,但悅達投資并不同意,東風在合資公司的話語權不高,資源投資自然不積極”。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從2021年11月挂牌轉讓到2022年1月股權成交,僅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20多年的合資發展。不過,東風汽車退出合資公司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于東風汽車而言,告别東風悅達起亞或許可以将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到更有發展潛力、效益更好的産品上,進而實作更長遠的目标。對于起亞而言,可以獲得更多的控股權,各方決策均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随着東風汽車的退出,起亞也将加速開啟自身的改革舉措。起亞表示,2022年将加大在中國市場投入,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組織效率、産品精品化,并提升經銷商營運管理水準。

據媒體報道,起亞為了進一步打造精品化産品,加速導入更具競争力的全球車型,逐漸停産10萬元以下車型。據了解,東風悅達起亞目前在售10萬元以下的車型包括奕跑、煥馳、福瑞迪三款車型。資料顯示,2021年起亞奕跑總銷量為19881輛,月均銷量基本穩定在1600輛上下;福瑞迪銷量為15574輛,月銷量最高能達到2800輛;煥馳僅為5602輛。針對以上消息,起亞方面予以确認。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柳昌昇表示,“不再走低價競争的方式,而是通過産品的競争力去赢得消費者的認可。未來,售價10萬元以下的車型會盡快停産,尋求高品質發展。”

在新産品上,悅達起亞将推出全新旗艦SUV Sportage和K3的中期改款車型,引入Sportage的HEV混動車型。在新能源方面,悅達起亞每年都将引入一款電動車。

合資終結!東風悅達起亞将改名,并停産多款車型

可以說,起亞逐漸淘汰低端車的規劃有利于品牌重塑,但實際上起亞在中高端車型的市場佔有率并沒有随着新産品的推出而突破。在過去的2021年,起亞在國内上市了智跑Ace和第四代嘉華,從銷量來看,智跑Ace全年銷量39973輛,傲跑為26817輛,K3為23023輛,而K5凱酷在去年的月均銷量僅為1500輛上下,KX5全年銷量也僅3666輛。

從1月1日起,中國市場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内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産同類整車産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這意味着,理清股份的悅達起亞将會在今年大展拳腳。不過,未來國内市場的競争肯定會越來越激烈的,随着自主品牌的發展壯大,而主流的合資品牌也在不斷下探市場,更加大底部合資品牌的生存危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