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大“飛秒雷射”研究成果登上《科學》

浙大“飛秒雷射”研究成果登上《科學》

團隊開展研究。 盧紹慶 攝

中新網杭州1月21日電(童笑雨 柯溢能 吳雅蘭)1月21日,記者從浙江大學(下稱“浙大”)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飛秒雷射”研究成果于當天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據悉,該成果應用方向是三維、四維甚至更多元度的光儲存,将為新一代顯示和存儲技術提供新的方向。

雷射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奇特的雷射——飛秒雷射。它具有超快、超強和超寬頻譜的特點,但其與物質互相作用的機理錯綜複雜,連科研人員都琢磨不透它的“脾氣”。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邱建榮教授團隊發現了飛秒雷射誘導的空間選擇性微納分相和離子交換規律,開拓了飛秒雷射三維極端制造新技術,首次在無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内部實作了帶隙可控的三維半導體納米晶結構。這将為新一代顯示和存儲技術提供新方向。

飛秒是度量時間長短的計量機關。1飛秒為1秒的一千萬億分之一。

邱建榮團隊長期從事飛秒雷射與材料互相作用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度原創的重要突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此次研究是該團隊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在玻璃内部實作了組分可調的鈣钛礦納米晶,在“一瞬間”就能随心所欲實作結構和性能操控。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孫轲、之江實驗室PI譚德志、上海理工大學研究員方心遠。通訊作者為譚德志和邱建榮。

據介紹,該項研究的一個應用方向是三維、四維甚至更多元度的光儲存。

“現有的儲存設備多為磁存儲,有一些缺點,一是使用壽命隻有3-5年,二是耗能比較大,散熱要求高。”譚德志表示,光存儲不僅功耗小,而且容量有望達到1PB/CD光牒,将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未來發展方向,預期存儲壽命将達到幾百萬年之久。(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