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狙擊手》展現小而美的驚喜

《狙擊手》展現小而美的驚喜
《狙擊手》展現小而美的驚喜
《狙擊手》展現小而美的驚喜

張藝謀和張末導演的新作《狙擊手》将于農曆大年初一上映,由北京市電影局、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當代電影》雜志社主辦的電影《狙擊手》專家研讨會近日舉行。

《狙擊手》以抗美援朝戰争中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冷槍冷炮運動”為背景,講述了狙擊手五班戰士在敵我軍備力量懸殊的境地下,與美軍狙擊精英進行殊死對決的故事,展現了志願軍“以氣克鋼”的頑強精神與靈活機動的作戰智慧。

呈現出青春氣息的戰鬥美學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傑群談了她對《狙擊手》的三點觀感。第一,這部電影的宏大與細微相得益彰,展現了小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狙擊手》跟《長津湖》《上甘嶺》都不同,沒有聚焦重大的戰役,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宏大戰争中的一個片段的刻畫。通過對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刻畫,最終彙聚成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整部電影把人物内心的心理也都挖掘得非常深刻,帶我們走進每個角色的心靈深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影片呈現出了青春氣息的戰鬥美學。“整個導演和編劇主創團隊在運用年輕人青澀感覺的時候,将其跟北韓戰場上的青年志願軍的氣質完美吻合,捕捉得特别真實。”第三是電影中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戰争是發生在冰天雪地裡。張藝謀導演和陳宇老師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但最終還是把我們中國特色完美展現了出來,讓我們有一種驚喜的感覺。”

小中見大,以小的切口進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洋教授稱贊陳宇的劇本展現出了多年從事教學展現的高超技巧和對影片的準确把握,“劇作是影片能夠成立最為重要的部分,《狙擊手》選擇了一個難度非常高的創作手法,還原了西方戲劇所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高度統一的原則。在今天的創作背景下,尤其是對于電影創作來說,這是非常難的。”

《電影藝術》主編、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的譚政研究員認為,影片節奏控制精準,從片頭一直到結尾,緊張的氛圍一直在銀幕上彌漫。影片從開頭的場景到坦克的場景,到峽谷雙方七個人的班逐漸往下遞減和戰鬥,整個狙擊的設計非常精準。影片的叙事非常從容,完全符合了當下的審美需求,一個是對等的敵我雙方的建構,我方是狙擊英雄,對方也是狙擊高手,而且對我方狙擊高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他的判斷才能造成這個故事的存在。這也是當下中國電影叙事的進步。

選材細小而精深、小中見大也是讓嘉賓們齊聲稱贊的一點,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教授就表示,透過《狙擊手》這樣一個相當于隐蔽戰線的故事,展現出了志願軍的英雄氣概和他們的勝利原因,發掘出了一個狙擊班的事迹,然後往深裡挖,展現出了特殊的意義。小中見大,以小的切口進去,然後挖掘很深。精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志願軍戰士與強大的對手鬥智鬥勇的過程。

編劇談

“講故事”已成張藝謀的第一原則

電影《狙擊手》是張藝謀首次進軍春節檔,也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編劇陳宇和張藝謀合作的第三部電影。

創作伊始

張藝謀提出三點設想

在電影《狙擊手》專家研讨會上,陳宇介紹了影片劇本創作的故事。他介紹,2020 年1月10日,張藝謀給他打電話,提出要拍攝《狙擊手》。對于該片的設想,張藝謀當時提出三點:第一要避免宏大叙事;第二是要戰争的切片,由小見大;第三是全程緊張,無尿點。

那之後,陳宇開始了劇本創作,影片于2021年1月10日開機。對于創作心理,陳宇表示,叙事第一性原則是他和張藝謀導演創作的出發點,“所謂的叙事第一性原則實際上是三句話:第一,講故事是一部影片的最高目标。第二,講一個優秀的故事是一部電影能夠被投入拍攝的根本理由。第三,一部影片的各種要素,包括演員的表演,他們這一切的表現會納入到叙事中。演員演得好不好、設計好不好,都要基于叙事原則,将優秀的叙事角度來作為一個評判标準。”

陳宇還透露,這一兩年來,張藝謀在電影創作上有非常大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張藝謀導演是場面排程和電影形式設計的大師,也有人說他對叙事方面不夠重視。但這一兩年,自從我跟他合作以來,我覺得他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非常明确叙事的第一性原則,‘講故事’這件事在他那裡成了第一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覺得我們是以非常契合的狀态來創作《狙擊手》這個故事的。這是第一個創作心理。”

全程高能

把戲劇三一律做到極緻

陳宇将第二個創作心理總結為“硬核叙事”。“硬核叙事比較像封閉時間、空間内的内驅性叙事,在時間空間相對封閉的情況下,由内部自身的沖突驅動的叙事。不能以其他的外部因素來影響你,就是你内部的問題,以人物關系、人物性格、人物立場進行驅動,是以我把這個叫做硬核叙事。我們希望由此種方式做到全程的高度緊張,把戲劇三一律的方式做到極緻。”

第三個創作心理就是人的主題。“《狙擊手》的主題是人的犧牲,不是犧牲,是人的犧牲,最終還是要還原到人。”

陳宇認為,現在新主流電影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國大業》,把傳統的主旋律商業化;第二個階段是《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等作品,使主旋律類型大片化。而《狙擊手》則想嘗試第三個階段——拍一部類型片,不是說類型片化,而是确确實實要做成類型片,“這個時候,就必須是落實到人,這是很難的,集體主義下的個人情懷、個人的成長挑戰很高,《狙擊手》在這方面做了些嘗試。”本組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劉江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