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垂「捶」032

作者:語料彙總

折捶,◆亦作“折箠”。◆折斷策馬的杖。○《後漢書‧鄧禹傳》:“[赤眉]無穀,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謂用短杖即可制敵。喻輕易制敵取勝。○[嚴復]《救亡決論》:“竈上驅虜,折箠笞羌。”

一尺捶,◆舊時用作刑具的短杖。○[唐][韓愈]《送張道士》詩:“恨無一尺捶,為國笞羌夷。”按,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執棰拊以鞭笞天下。”捶,通“棰”。

驅捶(驅捶),◆驅逐捶打。○《南史‧孝友傳上‧劉渢》:“[路氏]生[溓],兄[渢]憐愛之不忍捨,恒在床帳側,輒被驅捶,終不肯去。”

歐捶(歐捶),◆毆打。歐,通“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疑其不信,歐捶服之。”

馬捶(馬捶),◆見“馬箠”。

考捶,◆拷打。○[唐][司空圖]《馮燕歌》:“誣執[張嬰]不自明,貴免生前遭考捶。”

頓足捶胸(頓足捶胸),◆同“頓足搥胸”。◆[賀敬之]《十年頌歌》詩:“呵!讓帝國主義反動派痛心疾首吧!讓他們頓足捶胸去咒罵……”○《光明日報》1977.1.9:“靈車隊,萬眾心相隨,隻見靈車去,不見[總理]歸,頓足捶胸悲欲絕,呼喚[總理]淚紛飛。”○《鼓掌絕塵》第二七回:“老夫人聽了,頓足捶胸道:‘叔叔,原來他兩個做出這場醜事來,教我的老面皮放在那裡!’”

頓腳捶胸(頓腳捶胸),◆同“頓足搥胸”。◆《中國民間故事選‧打碎的碗》:“可是國王頓腳捶胸地罵道:‘沒用的東西們,如果發現碗上有一道裂紋,就把你們每三個中絞死一個!’”[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我們的工廠》:“有時候,工作沒做好,就頓腳捶胸,恨不得把自己撕成幾半。”

跌腳捶胸(跌腳捶胸),◆見“跌腳搥胸”。

打冷捶,◆謂乘對方冷不防時出手打人。○[梁斌]《播火記》六:“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人家住了手,你們還打冷捶!”

打捶,◆方言。打架。○《陝西通志‧風俗》:“打捶者,廝打也。”○[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三部分八:“這是同人打捶打傷的。”○[王汶石]《風雪之夜‧套繩》:“莫非要咱們倆打捶,讓人家看咱的笑話麼?”

捶字,◆煉字。謂精心選詞遣字,使詞句精美簡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捶胸頓足(捶胸頓足),◆見“捶胸跌腳”。

捶胸頓腳(捶胸頓腳),◆見“捶胸跌腳”。

捶胸跌腳(捶胸跌腳),◆表示極為悲傷或悲憤。○《西遊記》第六七回:“[八戒]捶胸跌腳,大叫道:‘哥耶!傾了你也!’”亦作“捶胸頓腳”、“捶胸頓足”。○《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何玉鳳]﹞拍着那棺材,捶胸頓腳,放聲大哭。這場哭直哭得那鐵佛傷心,石人落淚。”○[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老壽]說到這裏,心裏像是插了一把刀,他捶胸頓腳地乾號了起來。”○[柯岩]《奇異的書簡‧她愛祖國的明天》:“老太太捶胸頓足地哭,一邊罵[曹魁珍]為啥當個輔導員害孩子遭罪,一路頂着大風數落苦情。”○[熊伯濤]《黃陂大捷》:“不料剛進我根據地,他心愛的兩個師即全軍覆沒,是以,他竟捶胸頓足,發出了這樣的哀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其時深夜昏黑,山門緊閉,沒處叫換,隻得披着濕衣,三人捶胸跌腳價叫苦。”■亦作“捶胸頓足”。○《三國演義》第五六回:“孔明説罷,觸動玄德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明李開先《昆侖張詩人傳》:“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實然,捶胸頓足,若不欲生。”

捶丸,◆古代球類競技遊戲之一。在曠地畫線為基,離基線遠處掘一淺穴為窩;球置基中,以棒擊之,入窩者為勝。○[元][寧志老人]《<丸經>序》:“捶丸,古[戰國]之遺策也……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綵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深求古人之遺製而益緻其精也。”○[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摺:“折莫是捶丸氣毬,圍棋雙陸,頂鍼續麻,折白道字。”

捶撲(捶撲),◆亦作“捶撲”。◆杖擊;鞭打。○《後漢書‧申屠剛傳》:“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宋書‧恩倖傳‧奚顯度》:“[世祖]常使主領人功,而苛虐無道,動加捶撲。”○《周書‧王羆傳》:“嘗有吏挾私陳事者,[羆]不暇命捶撲,乃手自取靴履,持以擊之。”○[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二:“從者拽[子卿]捶撲之,其夜遂卒。”○[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崔猛》:“途遇數人,縶一男子,呵罵促步,加以捶撲。”

捶撲(\捶撲),◆見“捶撲”。

捶勒,◆猶控制。○[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敘》:“都[燕]陵[燕],前萬世未破斯荒,後萬世無窮斯利,捶勒九邊,橐篋四海。”

捶拉,◆捶打折辱。○《宋書‧高道慶傳》:“[道慶]兇險暴橫,求欲無已,有失其意,輒加捶拉,往往有死者,朝廷畏之如虎狼。”

捶考,◆杖擊,鞭笞。○《宋史‧刑法志一》:“若罪至徒、流,方許制勘,餘止以眾證為定,仍取伏辨,無得輒加捶考。”

捶句,◆錘煉文句。○[唐][劉知幾]《史通‧敘事》:“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隻,捶句皆雙,脩短取均,奇偶相配。”○[章炳麟]《文學說例》:“若乃素王《十翼》,《老子》一經,捶句皆雙,儷辭是昉,尋其文義,獨多對待。”

捶擊(捶擊),◆用棍棒敲打;敲打。○《漢書‧陳餘傳》“吏榜笞數千”[唐][顏師古]注:“榜謂捶擊之也。”○《晉書‧愍懷太子遹傳》:“或有犯忤者,手自捶擊之。”○《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二年》:“譬如狗,雖被捶擊,終不離主耳。”○[王西彥]《古屋》第四部五:“他把一隻捏着拳頭的手在桌上捶擊着。”

捶鉤(捶鈎),◆1.《莊子‧知北遊》:“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郭象]注:“拈(玷)捶鉤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成玄英]疏:“捶,打鍛也;鉤,腰帶也。”◆2.鍛打帶鉤。○《莊子‧知北遊》:“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郭象]注:“拈(玷)捶鉤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成玄英]疏:“捶,打鍛也;鉤,腰帶也。”◆3.喻功夫純熟。○[唐][杜甫]《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應手看捶鉤,清心聽鳴鏑。”○[唐][劉禹錫]《絕編生墓表》:“夫權衡是以揣輕重,不為捶鉤者設也。”○[清][黃鷟來]《雨晴遊弘濟寺》詩:“捶鉤暢玄旨,妙理窮指摘。”

捶打,◆敲打。○《南史‧孝義傳上‧劉渢》:“[渢]年數歲,[路氏]不以為子,奴婢輩捶打之無期度。”○《紅樓夢》第七七回:“一隻手攥着他的手,一隻手輕輕的給他捶打着。”○[王西彥]《曙》:“為了要阻止[小鳳]的哭聲,[四寶]暴躁地咒罵着,捶打着床闆。”

捶楚,◆杖擊;鞭打。亦為古代刑罰之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是以處於清高,益護其短也。”○[唐][韓愈]《贈張功曹》詩:“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金][元好問]《續夷堅志‧馬嚙定襄簿》:“[河西][程氏]馬逸,直上廳,嚙主簿,倒。旁立數十人,號叫捶楚,不能救。”○[清]《今世說‧識鑒》:“其師[計青麟],大加捶楚。”

捶策,◆馬鞭子。○《韓非子‧奸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捶,一本作“棰”。

捶表,◆樹立於邊界懸有標志的木柱。○《墨子‧雜守》:“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

楚捶,◆亦作“楚棰”。◆杖笞,拷打。○《後漢書‧史弼傳》:“[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當選士報國,爾何人而偽詐無狀!’命左右引出,楚捶數百。”○《魏書‧外戚傳上‧馮誕》:“[脩]乃浮競……[高祖]嚴責之,至於楚棰。”

尺捶,◆見“尺棰”。

鞭捶,◆1.鞭子。○[漢][劉向]《列女傳‧楚老萊妻》:“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2.鞭打。○《太平廣記》卷四二七引[唐][張讀]《宣室志‧李徵》:“忽被疾發狂,鞭捶僕者。僕者不勝其苦。”○[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宋太師彥筠奉佛》:“然性安忍,所幸婢妾有小過,鞭捶備至。”○[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顧總]為縣尹,數被鞭捶。”

捶掠,◆杖擊;敲撲。○《資治通鑒‧梁簡文帝大寶元年》:“[錢塘][褚冕],以[會理]故舊,捶掠千計,終無異言。”○[宋][沈括]《夢溪補筆談‧權智》:“拽下械繫捶掠,極其苦楚。”○《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景定元年》:“[蒙古]命都元帥[耨埒]所過勿捶掠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