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秦漢以來以至魏晉,由于國家組織的遷移,以及天災、戰禍的影響,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逐漸地向江南、東北等地區移居。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開始向東北亞、東南亞等各地移民。

1、古代中國科技的外流

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華人一直就代表着科技、經濟、文化的高端成就。移居東南亞的華人,将中國比較先進的農業以及 養蠶、織綢、造紙、制茶等技術帶到東南亞地區,促進了東南亞經濟發展,同時也給予東南亞各國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以巨大影響,在某些方面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

過去菲律賓以蕉葉為盤碟,以椰殼為杯碗,中國人到菲律賓後,攜來中國制造精美的瓷器、陶器,菲律賓人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這種器具。中國的飲食,對東南亞人民影響也很大,鄭和下西洋之前,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就已有了由華人引進的豆腐、豆幹、豆芽菜、春餅等食品,當地人也開始學着制作。越南的

印尼農民耕田使用的中國犁,是華僑蔡渙玉在十七世紀傳入的:爪哇島萬丹的華僑改進了胡椒種植法。西晉時的揚州人範文到了林邑(占婆),将建築密室、城邑和各種器械的技術教給林邑人,林邑國王就任命他為首相。越南的授時曆、水力翻車、鐵犁及灌溉技術直接來自中國,越南的瓷器制作技術也是中國人帶去的,在明朝禁海時期,越南瓷器乘機冒名頂替打入日本等國市場,搶了中國瓷器的一部分市場佔有率。

漢朝開始在北韓半島設定樂浪、帶方等郡縣,漢族大批進入北韓半島北部。後來樂浪、帶方二郡卷入戰争,定居那裡的部分漢人向北韓半島南部的百濟和新羅等國家遷徒,有的就進入了日本群島,包括了大量具有各種工藝技術的工匠、中下級知識分子和官吏等。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史籍中,把這些漢族移民統稱為“歸化人”,這些歸化人常常自稱為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非洲土著

秦始皇的後裔弓月君及其所率領的秦人,為日本帶去了養蠶業和制絲業,後來由此發家形成豪族,由倭王賜姓為直。

自稱為漢靈帝的後裔的阿知使主及其兒子都加使主率領的漢人,為日本手工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為倭王制造甲胃、弓、箭、矛、盾等武器和日用品,最重要的是把中國生産鐵的技術帶到了日本。後來,他們形成了擁有氏姓的豪族:東漢直氏。

吳孫權的後裔有身狹村主青,南朝司馬氏的後裔有司馬達止等等。他們則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論語等儒家經典、千字文等等帶入了日本,直接将倭人從蒙昧野蠻時代帶入了文明時期。

前述這些科學生産技術的傳播,基本上都是随着中國移民的遷移,由華人華僑自發帶入所在國的。在古代王朝時期,很少聽說有國與國政府之間的科學技術援助。中國曆代政府實際上是不主張對周邊蠻夷輸出科技的,甚至禁止論語等文化書籍輸出。古代北韓之是以能成為向日本輸出中國科技文化的基地,那是因為漢四郡的設定,那裡的官吏、人民主要都是漢人,他們躲避戰火移居百濟、新羅、日本等地時,随身的書籍或者技術也就跟着帶去了。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圍棋也是中國傳入的

2、 倭國求助縫制衣服的技術

凡事皆有例外,古代日本就曾經直接以政府出面,向中國請求技術援助,還得到了滿意的回應。

日本—當時還叫倭國,國内需要中國的各種産品,為此從邪馬台時期倭人就努力保持與中國的朝貢外交方式。到四世紀,随着倭國内部經濟的發展,統治者的需求日增,進口中國的産品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

如果是現代社會,有需求的國家會追求進口替代,發展自己國家的工業生産力。倭國當年也是這麼想的,打算要吸收制造技術人材,以便在國内制造所需産品。中國歸化人的進入日本,此時隻能滿足部分的技術人材的需求。歸化人的移民進入日本一般是自發自願,相關人才不可能短時間内大規模增加。是以,倭王政府想來想去,就厚着臉皮通過外交途徑,直接向南北朝時期的中國請求支援所需的技術勞工。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雄略紀》載,公元468年,倭王派身狹村主青和栓隅民使博德(這兩人就是歸化人),去南朝宋國要求支援技工。宋國支援了漢織、吳織、兄援、弟援。《日本書紀.雄略紀》載:

十四年(公元470年)正月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将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援、弟援等,泊于住吉津。是月為吳客道通礬齒津路,名吳坂。三月命臣連迎吳使,即安置吳人于栓隅野,因名吳原。以衣縫兄援,奉大三輪神,以弟援為雙衣縫部也。雙織、吳紙、農縫,是飛鳥衣縫部、伊勢衣縫之先也。四月甲午朔,天皇欲設吳人,曆問群臣日:其共食者誰好乎?群臣曰:根使主可。天皇即命根使主為共合者,遂于石上高拔原,酾吳人。

由這段文字中可見,倭王對于織、縫二工的來日極其重視,不僅把安置吳工的住處命名曰吳原,而且組成衣縫部,命弟援掌管之。從此日本衣縫工藝發展迅速,日後飛鳥衣縫部和伊勢衣縫部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文中出現有吳織和漢織二詞,一般日本古代史書中都指吳織為中國南朝的工匠,漢織為中國北部的工匠。具體而言,從北韓半島自行流入者為漢織,從中國南朝正式聘請者為吳織。

從日本史籍中可見,南朝宋居然還派使者一齊來到日本了,要知道在日本邪馬台國時期,中國政府使節去日本的正式記錄,隻有兩次。從此後,中國史書就未見派使者赴日的記載了。這次身狹村主青代表倭國政府去南朝宋國請求支援工匠,在回國時南朝宋國派使者共同送中國工匠去日本。可見這次支援倭國工匠一事,南朝宋國對此十分重視。倭王為設宴招待吳使,還在朝中鄭重地挑選陪客使臣,“曆問群臣日:其共食者誰好乎?”

這說明倭王也極重視同南朝宋國的交往,不過《日本書紀》的編纂者隻記了這一句,而中國史料中對此次南朝出使日本沒有記載,是以南朝宋國使者來到日本,是否還有其他目的,使者是誰,已經無法知道了。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和服

3、倭王對縫衣技術的追求

實質上,倭王為了發展倭國的服裝事業,已經曆經數代國王的努力。日本《應神本紀》記載:西晉永嘉四年,倭王就派使者(也是歸化人)抵高麗,高麗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為鄉導,到西晉的吳地求訪到“織縫女”,及得工女還。百多年後,倭人發覺對面中國的服裝樣式和縫制技術已經突飛猛進,根據雄略紀所載,倭王武也大力仿效中國衣着樣式,從北韓半島的百濟等地招攬中國工匠,設立各種工匠部,但是多年努力依舊缺乏縫衣人才,其發展服裝事業的大事未競,邃然死去。是以倭王武特地在遺诏中感歎:“朝野衣冠末得鮮麗”。

“我們國家的衣冠還沒能鮮亮美麗啊!”

于是,下一代倭王繼承倭王武的遺志,繼續努力去中國訪求服裝事業人才。最後,由官方直接出面派出使者,跨過汪洋大海去吳地—南朝宋求援,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縫衣人才。

之是以倭王對縫衣技術如此孜孜以求,我們看一下陳壽《三國志.卷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中對當年倭國服飾的記載:“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婦人被發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也就是一塊布中間穿個圓洞,頭套進去然後就算是一件衣服了。這和麻袋上剪個洞然後套進頭去當衣服差不多,如今在非洲草原、亞馬遜叢林還能看到原始土著部落人這麼穿,可見是多麼原始簡陋了。當時那些來到日本的“歸化人”肯定不會這麼穿衣服,而當時中國吳地的吳服聞名天下。《松窗夢語》載:“至于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于三吳。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現代印第安人服飾--當年倭國的隻會比這更差

避難到日本的歸化人,大家已經知道有不少是漢帝以及司馬氏之後代,他們可能就是穿着吳服來到日本的。在奢華的吳服面前,倭王和倭國其他貴族的穿着,可想而知是多麼地相形見绌啊!在這種直覺的、降維性質的文化沖擊下,倭國朝野對中國紡織縫衣技術孜孜以求數百年,終于得到了南朝宋的官方技術支援,得以發展出了傳統的和服工藝。

是的,倭國-日本和服的紡織和縫制技術,最初就是從中國傳來的漢織、吳織開始的。從中國吳地來的兩個織女傳入了中國的紡織技術,吳織媛死後被當作吳服大神供奉在吳服神社裡。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着吳織女和漢織女。神社石标上書“太秦明神、吳織神、漢織神、蠶養機織管弦樂舞之祖神”。 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有差別,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于唐朝,而貴族和服亦被稱為“唐服”,如今兩種概念已混為一談。去日本旅行時,我們能看到那些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着“吳服屋”(吳服屋)。

倭王求助制衣技術—古代中國官方的對外技術援助

4、結語

與倭國政府直接求助技術援助相似的事情,在元朝時期也發生過。1292年暹羅速可台 王朝建立,與當時元朝政府關系十分密切,朝貢很勤快,速可台王朝遣使通路中國元朝12次之多。據暹羅曆史記載,暹羅國王藍摩堪亨曾于1294年和1300年、1350年三次來元朝騁學者,向中國學習文化,并請求招攬中國瓷器工匠500人帶回國,從此中國陶瓷技術傳入泰國,并開創了馳名世界的泰國宋加洛(即素可泰)陶瓷業。

中國唐朝時期,太宗皇帝曾經派人向印度求取過甘蔗制糖技術,而且也得到了。古代世界各國的科技交流,很大程度受限于古代的交通、資訊技術的落後,以及人員交流的困難。總的來說,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爆發式發展之前,在科學技術這方面,中國似乎對外國無欲無求,很少有政府出面求助技術的事情,但是這不是什麼好事。

參考書:《日本和北韓二千年》、《日本書紀》、《中日關系史》、《東南亞華僑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