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紹傑正在創作虎年相關的文創産品。記者 劉一鳴攝
天山網記者 劉一鳴
1月19日,員工放假的半天,吳紹傑的軟陶彩塑工作室迎來少有的靜谧時光。放上一支新疆樂曲,閉上眼,吳紹傑回憶起草原上哈薩克族牧民在氈房前載歌載舞時的神态與動作。曲子結束,他睜開眼,坐直身,拿起未完成的作品,取出雕刻刀,在不到5厘米的人物面龐上,幅度極小地刻畫着,人物深邃的眉眼、鼻梁、嘴巴漸漸清晰。
“人物原型是彈琴的哈薩克族大叔。聽着音樂我又回到了那天熱鬧的現場,讓我創作時思路更加清晰。”吳紹傑搓揉着發酸的脖子說。
今年29歲的吳紹傑是一名軟陶彩塑手藝人,這幾年他專注将彩塑作品與新疆元素結合,作品多次獲得自治區及國家級獎項。
吳紹傑創作的軟陶彩塑作品《刀郎麥西熱甫》。記者 劉一鳴攝
工作室内的兩面架子上,擺滿了吳紹傑的作品:拌面、抓飯、馕和烤包子,民間藝人彈奏十二木卡姆、和田玉市場上交易的人們、喀什古城街沿叫賣的商販……這些作品中,不僅人物栩栩如生,連馕上的芝麻粒和衣服上的紐扣、刺繡等都逼真生動。
這樣的功夫是過去10年的鑽研與辛苦練習得來的。18歲那年,吳紹傑從河南來到新疆,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習工藝美術品設計。
“專業很合我胃口。我打小就愛捏泥巴,還有一些美術功底。”吳紹傑說,因為熱愛,他比别人更努力用功。除日常勤加練習外,他還去很多工藝品制作公司學習多樣的泥塑制作手法與技藝。畢業後,他又前往北京深入學習了彩塑技藝。
2017年初,吳紹傑回到烏魯木齊,決定在軟陶彩塑行業深耕。
“那時候流行種植多肉植物,這也成了我最開始創作的作品。”吳紹傑說,那段時間,他天天去明珠花卉市場觀察多肉植物,還買了不少放在家裡邊看邊做。
吳紹傑在制作多肉彩塑。吳紹傑供圖
“近兩年時間,我都在教或做多肉彩塑,技藝越來越成熟。但後來我意識到,我需要突破和成長。”吳紹傑說,一番思考後,他決定做些有文化底蘊、有新疆特色的作品。
喀什古城、那拉提草原、和田的玉交易市場、吐魯番葡萄溝…… 2019年開始,吳紹傑在天山南北四處采風,感受腳下土地的曆史文化與人文風情。
每到一地,他都要在圖書館待幾天,查資料,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和曆史。“我要積累專業知識與素材,讓我的作品更能展現新疆特色,讓大家通過作品了解新疆,愛上新疆。”吳紹傑說。
吳紹傑作品《十二木卡姆》。吳紹傑供圖
接着,他創作了《十二木卡姆》《和田玉巴紮》《古城巴紮》《幸福家園》一系列作品。其中《十二木卡姆》在第55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榮獲2020年“金鳳凰”創新産品設計大賽金獎。
作品《古城巴紮》也是吳紹傑的得意之作。它展現了喀什古城内熱鬧的巴紮景象,展現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富足、幸福、快樂的生活場景。整個作品長兩米,耗時半年。
“在創作一位叫賣的維吾爾族大媽形象時,人物表情我用了3個晚上的時間研究,雕刻、燒制了4次,就是為了還原出人物富态、歡樂的感覺。”吳紹傑說。
技藝就是在這樣一次次打磨、練習中日臻純熟。
“用畢生精力做好一件事,這就是我了解的‘匠心’。”吳紹傑說,“希望今年能創作出更多作品展現大美新疆。我會繼續守正創新,帶動更多人喜歡、傳承彩塑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