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不問趕路人:華為全球技術服務人的故事》
田濤 主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直到現在,拉薩辦事處負責無線網絡維護和優化的工程師張永,還是會經常想起一年前的那一天。
2020年4月15日,站在海拔5300米的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大學營,5G基站信号調通,他迫不及待地拿出測試裝置測速。
下行1.66Gbps(千兆比特每秒),上行215Mbps(兆比特每秒)!
遠遠超出預期。
風很大很大,吹在臉上有點疼,但看着裝置上跳動的數字,已經開通過不知道多少個基站的張永,第一次激動得拿起手機拍攝下了當時的珠峰模樣。
他說,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2008年10月,張永加入華為,三次進藏,2013年在拉薩遠端支撐同僚在珠峰開通4G。那時的他從不曾想到,有一天他能登上珠峰大學營,目睹5G基站開通的那一刻。
這一切,還得從三月說起。
一個突然而至的任務
“要在珠峰開5G基站?”
“什麼?信号要覆寫珠峰峰頂!”
“要做視訊直播回傳,需要很大的帶寬吧?”
“時間這麼緊,會不會太難了?”
……
2020年3月3日,拉薩,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張永和同僚來到中國移動西藏公司,與客戶進行日常的業務交流。突然,客戶網絡優化中心的負責人老李說:“5月,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要重測珠峰,還要進行5G直播,我們公司要協助做好通信保障的支撐工作……”
任務來得很突然,會議室裡炸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論起來。
2007年,中國移動公司聯合華為在珠峰6500米開通了2G站點,一年後珠峰上的奧運聖火現場圖檔通過網絡傳向全世界;2013年,中國移動公司聯合華為再次在珠峰5300米大學營開通了4G網絡。
可七年後的2020年,不僅僅是要在珠峰開通5G,5G信号還要上到峰頂,滿足測量需要和現場直播要求,這難度系數實在太大了!
盡管非常難,可張永轉念一想,華為的5G技術在業界領先,客戶選擇華為為項目整體解決方案及主要裝置提供商,“如果我們都做不成,那還有團隊做得成嗎?”
帶着這樣的底氣,3月12日下午3點,遠在北京的中國地區部專家陳瑞群、苑志勇,移動系統部傳遞部長王文征和産品經理李作舟,拉薩辦事處傳遞業務部部長王波,網絡保障與技術部張勇和張永,幾個人與客戶一起對齊項目的基本資訊,圍繞業務體驗需求,開始嘗試梳理網絡建設方案。
在哪裡建站才能確定信号覆寫到峰頂?如何運輸裝置?如何保障電力供應?如何鋪設光纜?如何擴容傳輸帶寬?如何保障營運?這些問題一一擺在了他們面前。
改了近十版的站點方案
5G上珠峰,首先要做的是站點規劃方案。
從位于海拔5300米處的珠峰大學營到峰頂的沿途營地,主要有位于海拔5800米處的過渡營、6500米處的前進營、7028米處的北坳營、7790米處的營地、8300米處的突擊營,然後攀過最後三個台階,才能到達峰頂。
團隊分析,從海拔5300米珠峰大學營到峰頂的直線距離是20公裡,理論上基站可以發射5G信号到峰頂,但在峰頂要回傳信号就非常難了;而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有山體阻隔,看不到峰頂,從這個位置向峰頂發射信号很難接收;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距離峰頂5.6公裡,并且能看到峰頂,理論上來說,可以實作5G基站和終端的互相通信。
經過讨論,考慮信号的穩定性和視訊直播需要的帶寬,大家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采用階梯海拔網絡建設方案:從珠峰大學營到峰頂的沿途,主要有海拔5300米、5800米和6500米三處營地,通過獨立組網+非獨立組網的形式布放5個5G基站,實作珠峰沿線的5G信号覆寫,并最終通過在海拔6500米處的5G基站,使信号覆寫到珠峰頂端;同時,提供千兆寬帶和專線接入。
有了初步的站址規劃,西藏辦事處傳遞團隊也立即邀請我司的站點規劃專家和網絡性能專家遠端參與珠峰站點的覆寫仿真和鍊路預算評審。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團隊在拉薩北部的一片山地,拿好測試裝置,進行技術驗證,從5.6公裡外向斜上方發送信号,確定在高寒、低壓低溫、大風等極端環境下裝置能平穩運作。曆經十餘次的試驗後,終于測試到可以滿足沿途和珠峰頂的信号覆寫以及業務需求,這也讓團隊心中暫時有了底。
接下來是怎麼建的問題。團隊盤算了一下,在這幾個海拔點建設基站,需要的主裝置、傳輸裝置、配套物資和光纜,還有登山裝備等,加起來大概需要8噸的物資。
團隊不斷打磨站點規劃,完善建設方案的細節,同時也着力解決裝置運輸、電力供應、光纜鋪設、傳輸帶寬擴容等一系列難題。就這樣,在修改了近十個版本後,方案總算是成形了。
與此同時,通過與國家高程測量隊、新華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機關溝通,客戶對5G業務使用的需求也越來越清晰,團隊也做了一份業務使用的指導方案,保證在業務的使用過程中語音和資料流量不會超過網絡的承載能力。
珠峰遠征軍
力求萬無一失的準備
時間來到3月下旬,接下來便是基站建設的籌備工作了。所有的事項包括規避不可預知的風險,都要考慮周全,盡量做到萬無一失。
8噸物資怎麼運上山?進入珠峰大學營之後,再往上走沒有路,運輸車無法行駛,加上超高海拔,直升機也無法空投物資,想要将裝置運輸到海拔5800米和6500米兩處站點,除了人背肩扛,高原上常見的“汽車替代品”——牦牛隊也要派上用場了。
團隊聘請了專門為登山者提供幫助的當地向導隊伍,他們不僅登山經驗豐富,還有牦牛隊,負責為登山者提供安全保障和物資搬運服務。
但開通站點需要專業的工程師,誰去建站呢?在高海拔地區,含氧量僅為平原的一半,甚至更低,加上極寒,哪怕是走100米都異常困難。而客戶和華為的技術工程師們,多來自内地,隻有少數是藏族人,即便身體素質好,但也沒爬過珠峰,如何保障大家的安全?我們和客戶、合作方一道,組建了一個近200人的施工隊和督導隊,并且到日喀則一個國際頂尖的登山學校進行系統教育訓練,旨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基站建設任務。登山學校篩選出十幾個身體素質較好的年輕人,進行體能、應急和心理等訓練,事後證明他們在海拔5800米和6500米的開站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4月上旬,中國移動西藏公司和華為聯合出具了一套詳盡的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了3個站址5G開通的時間節點。進度一點點向前推進,張永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自己能參與這樣重大的項目很是榮耀,緊張的是在峰頂能否順利開展業務,這才是對華為傳遞團隊的真正考驗,因為還沒有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在如此高海拔地區進行5G網絡測試驗證。
運輸物資裝置的牦牛隊
海拔5300米,我們來了!
4月13日,珠穆朗瑪峰迎來了2020年最為熱鬧的一天。
8噸物資、上百人的施工隊伍以及幾十頭馱運牦牛抵達珠峰大學營,張永也在随行的隊伍中。早晨的大學營在喇嘛祭山的誦經聲裡顯得格外神聖莊嚴,随着誦經聲的結束,珠峰5G項目就此拉開序幕。
張永斷斷續續在西藏工作有幾年了,這卻是他第一次與珠峰如此親密接觸。在普通人眼中珠峰頗具神秘色彩,一路上野兔、雪雞、岩羊随處可見,連綿起伏的雪山,似乎觸手可及的天空,他感覺隻有置身此處,才能真正體會珠峰的雄偉壯麗。他迫不及待拿出手機一頓狂拍,等回過神來,雙手已經凍僵,寒風吹得耳朵和臉開始失去知覺,缺氧更讓他呼吸急促,眼睛也因為曝光過度而眯成了一條縫。這是美麗珠峰的另一面,冷風呼嘯,極寒缺氧,高原反應強烈。
可就算身體再不好受,工程進度也不能耽誤。扛裝置、拉線纜,很快,大夥在海拔5300米處開始忙碌起來。安裝、調試,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由于大學營住宿空間有限,隻能供幾名一線施勞工員住,每天工作結束後,大部分人員都要撤回到50分鐘車程以外、珠峰山腳下紮西宗鄉的旅館裡。白天在大學營吃友善面、啃餅幹和速食食品,晚上回到旅館後,基本是晚上八九點了,大夥會和客戶的工程師一起到路邊的川菜館美美地吃上一頓,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時候了。
說是旅館,其實就是一個石頭房子裡三人間的大通鋪,吃喝都有,但睡覺誰也不敢脫衣服。張永在晚上睡覺時常常突然坐起來,因為缺氧,嚴重的窒息感似乎勒緊了脖子,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他必須強迫自己保持清醒。
就這樣工作幾天後,4月15日,華為順利完成大學營的5G站點的開通。
下行1.66Gbps,上行215Mbps!
這行資料猶如跳動的音符一般,昭告世界:第一個5G基站在珠峰海拔5300米處開通了,第一個難關攻克了!張永望着大學營裡忙碌的登山者和遠處靜默的珠峰頂,眼角不由得有點濕潤,一時間竟不知道和誰來分享自己的喜悅。
後來,他拿出手機給遠在成都的妻兒撥通了微信視訊。在此之前,他并沒有告訴他們他來珠峰,更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已經快一周沒有洗澡洗頭換衣服、頭疼得幾天幾夜睡不着覺……
5G信号覆寫海拔5300米處的珠峰大學營
出發,挺進海拔5800米!
4月16日,9名在日喀則登山學校接受了兩周特訓的年輕人——工程督導李奎、羅桑和客戶方的工程師拉平等人,還有團隊找的向導以及由40多頭牦牛組成的珠峰“遠征軍”,向海拔5800米和6500米處的站點預設地挺進。張永等人則留守大學營,支撐後續的開通工作。
隊伍分兩批出發,工程督導和工程師帶着較輕的裝備先行上山,而牦牛隊則馱着8噸物資晚兩個小時出發。
晚上11點左右,“遠征軍”先頭部隊終于穿過風雪抵達海拔5800米處的過渡營。星星格外明亮,所有人都筋疲力盡,倒在碎石坡上歇息,空曠的山谷裡隻有大家的喘氣聲。大夥在等着牦牛隊抵達,可左等右等也沒有等來牦牛隊的鈴铛聲。沒有物資,大家隻能在唯一的帳篷——營地的廚房裡擠了一宿。零下30多度,冷、困、累襲來,為了保暖,大夥緊挨着坐在一起。李奎後來回憶道:“擠在一起還是很冷,基本上大家一夜都沒睡覺,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熬過來的。”
直到第二天中午,牦牛隊才“姗姗來遲”。這一晚的急行軍讓牦牛們也異常辛苦。一頭牦牛一般隻能馱運40公斤的物資,而鋪設的通信光纖一般是2000米長、總重500公斤。光纖不能被截斷,隻能分成一卷一卷運上去。運輸光纖還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運輸發電機——有一頭牦牛不小心将發電機摔在了雪地上。
大家趕緊缷貨,齊心協力把過渡營和前進營的貨物分開,完成了第一項作業。山上的風刺骨,雪下得很大,直到4月18日清晨,風才小了一些,雪花也停止了飄落,施工隊才開始工作:連接配接光纜,豎立抱杆,調試發動機,爬上抱杆,安裝裝置,調試基站。而由李奎、羅桑、旦增桑傑和旦增曲珠4人組成的小分隊則向海拔6500米處的前進營進發。
由于極度寒冷,原本平時隻需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基站安裝變得十分艱難。就擰螺絲這一項,戴着厚厚的保暖手套不太友善,有時隻能徒手安裝。有些裝置附着雪花和水汽結成的冰,手一碰觸到裝置就粘在上面,一不留神手上的皮膚就會被撕裂……零下幾十度,安裝工程師們的手在寒風中不停地抖動。經過四五個小時的作業,基站安裝終于完成。
裝完後的基站還要調試。守在珠峰大學營的張永隻能采用“雲”測試手段,委托客戶方的工程師拉平在現場幫忙測試。
測試下行峰值速率為1.55Gbps,上行峰值速率170Mbps!
4月19日15時30分,當張永從對講機裡聽到拉平興奮地說“開通了”的那一刻,他又放下了一塊大石頭:又完成一個!
同一天,王波和張勇與客戶老李等一行人也抵達珠峰大學營,與張永等人開始協調海拔6500米處基站建設的物資搬運和基站開通工作,他們還給張永帶來了防寒衣物和保障物資。
然而,海拔6500米處的兩個5G基站的建設是最困難也最讓人揪心的。
物資裝置運抵海拔5300米處的珠峰大學營
一波三折:海拔6500米的5G開通
海拔5800米過渡營到6500米前進營,距離近9公裡,一路都是冰塔林,有一段行程幾乎被冰川覆寫,冰川之間有裂隙,行走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便會摔下去。高強度行走,使大家的體力急劇下降,“所有的内髒像是要崩開一樣”,大家事後調侃道,可當時隻好手拉手、小心翼翼地前行。
艱難抵達海拔6500米處營地後,稍做休整,大夥就開始忙碌起來。在貴州長大的李奎進藏才一年,雖然通過了登山學校的教育訓練,但也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頭痛到甚至連利索的回頭都做不到,隻能請求向導和幾位藏族同僚一起幫忙安裝。在寒風中,他們合力豎起抱杆,艱難擰好每一顆螺絲,費盡全力拉好每一根天線。最困難的是基站的固定,山風劇烈,基站信号發射源角度稍微偏一點,就會導緻峰頂無法覆寫5G信号。大家一遍遍調整,終于在4月20日完成了從選址到基站的基礎建設。
團隊最開始定的計劃是4月25日完成海拔6500米基站的開通。正當大夥滿懷希望準備開始調試時,一個壞消息,讓所有人都洩了氣。
因為海拔高,發電機在極寒情況下功率不穩,裝置無法正常運轉,很快罷工,所有人想盡辦法都沒法讓它重新啟動。回到營地帳篷後,登山隊從業人員關心地問李奎,什麼時候開通5G、什麼時候能上網。作為90後,李奎原本覺得上網是一件特别平常的事,但沒想到在珠峰卻變得如此艱難,但也正是因為艱難,反而更讓他認識到作為通信人存在的價值。
李奎把消息回報到大學營,王波、張勇、張永和客戶經過反複讨論後,最終決定從日喀則緊急采購四台發電機送上海拔6500米處的站點,每兩台發電機支援一個基站。
發電機運上來了,大家準備測試,沒想到新的難題又來了。珠峰下起了暴雪,工程師們被迫從海拔6500米處撤下來,等待時機。
接連幾天,天氣依然糟糕,經常是上午還風和日麗,下午就刮起刺骨的寒風,還伴随鵝毛大雪。所有人唯一能做的事,隻有等。
直到4月26日,終于迎來好天氣,施工隊再次向海拔6500米處沖鋒!但就在完成所有安裝、準備調試開通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原本已經通過了測試驗證的光纜出了問題,資料無法順利回傳。原定于28日開通的5G基站不得不延遲,在海拔5800米處和6500米處的從業人員不得不分段各自開始排查故障。
此時珠峰再次下起了大雪,這給排查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低溫導緻柴油發電機無法工作,沒辦法進行熔纖,從業人員不得不将裝置搬到帳篷裡靠近火爐的地方;戴着手套不友善操作,就脫下手套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裡堅持操作。負重巡檢和維護,大風肆虐,維護團隊多次被迫停下來,躲在大石頭後面休息。
經曆過這些艱難的時刻,成功也就不遠了。4月30日15時,随着最後一個光纜接頭完成熔纖,所有施勞工員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負責參數調測的拉平,大家攥緊拳頭共同期待着基站開通的那一刻。
“通了,通了!下行1.31Gbps, 上行120Mbps!”
15時55分,拉平向隊員們宣告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并和大學營進行了現場視訊通話。
接收到視訊裡傳回的畫面,大學營現場指揮部随即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大家互相擊掌慶祝,紛紛擠到視訊前和拉平打招呼。拉平雖然一臉疲憊,但笑容燦爛,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華通訊社的視訊工作組也加入慶祝的人群中,和華為、中國移動客戶一起拍下照片和祝福視訊,記錄下這曆史性一刻。這意味着,從大學營到峰頂的登山線路沿途,已經全覆寫4G/5G移動網絡。
對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上網好像是一件理所當然的輕松事兒,但恐怕隻有通信人才能明白,每一個位元組都要經過無數的基站,穿過長長的光纜,跨越山川河海,在城市如蛛網般街巷的地下小心穿行,才能到達眼前,變成實實在在的可視的文字和圖像,而信号的傳輸卻隐而不見。
對于工程的每個參與者而言,近兩個月的日夜奔波,能有幸見證5G第一次在世界最高峰“閃耀”,這是一種怎樣的榮光!自豪溢滿心間,中國移動、華為人,做到了!
客戶工程師拉平在海拔6500米處成功打通第一個視訊電話
進擊峰頂
5G基站的開通,隻意味着5G網絡覆寫了珠峰,對華為團隊更大的考驗是,如何保障新聞機構的5G網絡視訊順暢直播,以及中國登山隊在峰頂的5G電話示範,并将珠峰高程測量資料通過網絡回傳。
4月下旬,中國移動公司就增派了三名網絡性能專家,華為移動系統部的李作舟和機器視覺項目組的同僚趙鵬飛也來到了大學營,和登山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華通訊社等機關的現場技術人員開始密切溝通,梳理他們的業務需求,幫助調測手機終端、5G背包等裝置,提前做好業務測試和卡号的服務品質政策保障。
5月6日,登山隊從大學營出發,計劃是5月10日下午第一次登頂。5月9日,由于氣溫接近零下25度,用于調試的電腦無法開機和充電。焦頭爛額之際,合作夥伴抱着電腦在睡袋裡捂了一夜後,5月10日上午9點多電腦終于能開機,并在登山隊第一次沖頂前完成了世界最高峰上的錄影機的開通。
然而,因為天氣惡劣,登山隊一直未能按計劃沖頂。直到5月26日,第三次計劃登頂的前一天,珠峰大學營突然下起鵝毛大雪,所有團隊成員都不由地捏了一把汗,如果這一次錯過視窗期,沖頂将變得更難。
到了晚上8點,積雪已經沒過腳踝。團隊和客戶一起一遍遍檢查确認直播及網絡政策,反複模拟登頂保障的場景,中國移動西藏公司負責5G慢直播的女孩陳程提議:“大家辛苦了這麼久,要不我們來場海拔最高的K歌比賽吧。放松放松,預祝明日保障成功!”“好啊!”大家異口同聲。
“這些年,一個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錯,還記得堅持什麼……朋友一生一起走……”随着周華健的《朋友》歌聲響起,現場的同僚們都暫時放下了手頭的工作,紛紛站起來,拿起水杯、氧氣瓶作為話筒,大聲合唱,身在海拔5800米及6500米處保障的同僚們也通過5G視訊通話加入到歌唱中,為自己加油打氣,沉悶的帳篷裡氣氛也逐漸熱烈了起來。
在珠峰的一個多月時間,一起爬過雪山,一起巡檢過基站,一起吸過氧氣,一起啃過友善面,也一起為解決問題争吵過,大家早已成了同甘共苦、并肩戰鬥的戰友。
5月27日淩晨4點,登山隊員從海拔8300米處營地開始向峰頂攀登。大夥也陪同登山隊隊長王勇峰圍坐在爐火前,等待着隊員們的消息。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對講機裡一片沉寂,隻有信号幹擾時偶爾傳來“刺啦刺啦”的聲音。到了早晨8點05分,登頂隊員第一次報告,說他們已經到了第二台階。此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在通過華為錄影機的視訊流進行全國直播,觀衆可以通過放大的鏡頭看到直播影像。
現場人員把大學營指揮部的帳篷圍得水洩不通。10點30分,通過放大錄影機焦距,已經可以隐約看到兩名登山隊員正在嘗試登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11點3分,對講機裡響起熟悉的聲音:“八名隊員已經全部平安登頂!”聽到這一消息,所有人熱烈歡呼起來,随之而來的是四處飛濺的香槟。
然而,登頂後,工作并沒有結束,因為5G直播的畫面還沒有出來。
後來才知道,因為峰頂能站的人數有限,好位置留給了測量隊員,而西藏聖山的攝像阿旺占堆老師不得不站在靠下一點位置,但這樣會面臨山體對信号的嚴重遮擋。李作舟和阿旺老師溝通後,阿旺老師挪動到稍好一點的位置,其他成員則不間斷監測背景的日志資訊,根據連接配接時的資訊回報做網絡優化調整。
每一秒都像一個世紀般漫長,那天帳篷内氣溫是零度,但李作舟分明能感覺到自己額頭上流下的汗珠。終于,裝置裡傳來了阿旺老師的聲音:“現在有5G信号了,我開始直播,請準備接收。”10秒左右的驗證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App上出現清晰、穩定的峰頂回傳畫面,李作舟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老師們相擁而泣。
這是人類首次通過5G網絡,直播珠峰登頂,讓無數網友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方式,清晰、流暢地“看見”了世界最高峰。所有人無不震撼于珠峰的美,更震撼于這樣“美的展現”!
2020年是人類首次成功從北坡登頂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确測定并公布珠峰高程的45周年。華為幫助中國移動這個客戶開通了5G,這有助于測量信号的實時開通,為珠峰高程測量提供通信保障,也驗證了超高海拔地區5G信号覆寫的可能性,在持續高風速下5G信号的穩定性,在條件惡劣地區通過簡易裝置傳輸視訊信号的可能性。正如任總在一次采訪中所說:“華為公司價值體系的理想是為人類服務。”
有人曾問,在珠峰峰頂開通5G的意義在哪裡?
很久之後,團隊成員回到拉薩,坐在一起,回想在珠峰經曆的這一切。王波的話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我認為它是科學技術的一次珠峰登頂,它告訴全世界,華為5G、中國5G的底氣來自哪裡!”
(本文摘選自《星光不問趕路人》中《世界之巅的5G路》)
作者:肖曉峰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