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第十五講(生财之道),虛空先生線上課,學習整理

作者:虛空蘊兒

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下傳【虛空濟】app,目前《論語》更新中~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恒足矣。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才,非其财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知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第十五講(生财之道),虛空先生線上課,學習整理

“生财有大道”

自古以來,無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要用到财的,儒家是提倡我們去擷取财物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德為本,财為末”,當你内在有德的時候,你的财自然而然就會到來。

“生财有大道”,“大道”是什麼?就是生取财富的方法,一定是要合道的。

“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矣”

“生之者衆”就是做事情的人要多;“食之者寡”是消耗使用的人要少;“為之者疾”是做事情的人是要積極努力向上的;“用之者舒”用的時候都是有節制的,都是舒緩的。如此,财才能恒足,也就是長久充足夠用,進大于出,創造的人多。任何事情都一樣的,隻有進大于出的時候,這個事情才長久。做企業是如此,一個人修行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學識也不也是如此嗎?得不停地進,你才有東西可出,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詞窮?因為你沒有進來新的東西,那你怎樣輸出呢?

比如,一個人胖是怎麼胖的?也是進大于出,就是總吃,還不運動,然後就積累一堆脂肪,你就胖了。但是做事情、學識正好都是反過來的,一定是多進少出,隻有這樣才能恒足。

以前都鼓勵人們幹什麼?是多做事情,到現在也一樣。很多人說修行以後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了?儒家不是這樣的,儒家鼓勵我們要去做事情,要去擔當。否則也不會講“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向上的、積極努力的多去做事情,是可以擷取财物的,隻不過告訴我們“以德,為本,以财,為末”。你是有德行的,你去幫助更多人,做更多利益他人的事情,你的财富自然就多了。

“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

“仁者是以财發身”的,我們先講這個“身”是什麼呢?身給我們包含的東西很多,是以這裡也告訴我們修身為本,一個人的智慧、名聲、名望、德行是不是都是身?都是身體所帶來的東西,是以,仁者是以财發身的,是通過這些财物讓我們變得更有德行,更有名望,更有尊嚴,能更多的幫助他人。财是用來使用的,不是用來貪的,有了這些東西是為了讓自己德行變得更好,更有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從容一些,讓自己變得更願意去幫助他人,仁者是以财發身的。

“不仁者以身發财”,不仁德人,拿我們剛才講的這些東西換取錢财的,拿尊嚴,德行這些東西去換取錢财,就開始不擇手段了,也不要尊嚴、臉面、良心,品德、善行都不要了,把這些東西拿來換财了,這就是反了。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處上位的人,如果你是講仁德的,下面的人就跟你講義氣,“義”是什麼意思呢?《中庸》講“義者,宜也”,合适的,适度的叫義。“上好仁,下好義”是什麼意思呢?上邊的人講仁德,下邊的人講義氣,是一種什麼感受呢?合适的度,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任何一個團隊當中都是,包括以前的一個國家,一個諸侯國也是一樣的,處上位的人如果他是仁德的,仁愛的,仁慈的,處下位的人就願意去講義氣,做事情就合度,大家都願意去付出,都願意去努力,上面好仁,下面就好義。

比如我們平時生活中跟朋友是不是也講,說這個人很講義氣,什麼叫義呢?做什麼事情都是适度的,他都是為你去着想的,這叫“義”。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樣一種感受,你有仁愛,有仁慈的時候,不就是為别人着想嘛。你為别人着想的時候,别人就對你講義氣,你要對他不仁不義,他對你自然就不仁不義,所有的東西都是靠這樣影響而來的。

告訴我們無論你在做任何事情,處上位的時候,要講仁德,處下位的時候,講義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

如果大家都是好義氣的,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都會善終。如果大家都是不講義的,這個事情難得善終。以前治國如此,齊家如此,現在我們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不講義氣,都不懂得為對方付出,都不懂得适度,這個事情很難善終的。

為什麼企業經常要搞團建,團建是幹嘛呢?不就是讓大家的凝聚力更強嗎?讓大家更好的融為一體,處上位的人好了,下位的人也好了,處下位的好了,上位的人也好了,他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情。我們去為人人做事情的時候,人人自然就為我做事情。

《大學》第十五講(生财之道),虛空先生線上課,學習整理

《大學》跟我們講的很清楚,大學之道就一句話“在明明德”,就是你光明自己的德行,“仁”是不是也是德行裡面的東西?“義”也是德行裡面的東西,你不停的讓自己的德行變得更好,然後再"親民",你不停的去幫助他人,做對他人有益的事情,你的目标是"止于至善的",其實整個大人的學問做到頭就這點東西。

“未有府庫才,非其财者也”

這裡治國講到什麼?你的國庫其實都是你的财庫,你的人民手裡的财,也都是你的财,是以《詩經》裡有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在告訴我們他都是你的。你何必又去做那些私欲的事情?為了一己之私,榨取别人的東西。

我們現在做團隊也是一樣的,整個公司的東西其實都是你的财,你何必都要攬在自己手裡,如果你都攬在自己的手裡,你的客戶,你的團隊,你的員工,大家都得不到誰還去跟你做事情呢?

這段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不停地加自己的仁德,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據為己有,别忘了“德是本,财是末”,你不停地去對他人好,他人所回報給你的自然就是一樣的。不要想着所有的事情都占為私有,你越是這樣的話,你越守不住。

現在去看這些做企業的也是一樣,隻要一個企業做好了,你會發現從上到下,大家都是有錢賺的,大家都是有利潤的。有沒有可能說老闆一個人賺錢,下面的人都賺不到錢,那他也做不下去呀。有沒有說大家都有了,老闆窮得不行,也不太會。這段話要告訴我們,要有仁德,要有大局觀,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自己,越是這樣的話越求而不得。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

孟獻子是當時魯國的一個大夫,是很賢德的人。“畜馬乘”就是家裡有馬乘的人,這樣的家裡都是非富則貴,通常都是泛指做官的,這樣的人家“不察于雞豚”,“豚”就是豬的意思。這樣的人家就不要在意雞、豬這些小事情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伐冰”一般指的卿大夫,卿大夫基本是屬于高官了,隻有卿大夫以上的人,家裡有人去世才能用冰葬,平時家裡才能有冰用,那個時候冰是很珍貴的,不像我們現在有冰箱,誰家都能用,那個時候不行。

卿大夫這樣的家庭“不畜牛羊”,就不要養牛和羊這種事情了,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很多的道理,比如第一層的道理是什麼呢?不與民掙利,如果你都這樣的身份了,你還去做這樣的事情,你給他人留什麼出路呢?第二點是什麼?做卿大夫的人不應該去多多關注國事和民生嗎?你還在想着自己養個牛,自己養個羊,那你的心裡裝着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現在也一樣,用在我們團隊當中也同樣實用。首先,你不要跟你下面的人去掙一些蠅頭小利,其次,要“素其位而行”,知道自己的關注點在哪裡,你有更多的事情不去做,你去看一些“牛羊雞豚”的事情,就好比我們在哪個位置就去找好自己位置該做的事情,不要總看到一些小的、瑣碎的事情。就像一個企業當中,如果董事長老闆天天看的都蠅頭小利,天天看的都是其他每個崗位人的那點事情,你哪有格局和境界可言呢。

《中庸》告訴我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每個人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該做什麼事情。

“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

“百乘”就是剛才講的,有一百輛這樣馬乘的人家,比如說諸侯國,一般都是某一個國君的兒子,或者立過重大貢獻的人,有過站功的人,通常這樣的人會有封地,有封地的人才能有百乘,開始有自己的府庫,有自己采邑的地方。

“不畜聚斂之臣”就不要養那些給自己斂财的人。

“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

如果你要養這種聚财的臣,還不如有盜臣,偷你點東西算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會毀壞你的基業,敗壞你的明德。隻要是賢德清廉的人,他是不養這些聚斂之臣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貪婪的人,你就會養這種聚斂之臣,包括我們現在做事情不也一樣嗎?比如我們這個團隊做傳統文化,我們講修行,天天都是想着如何為他人着想,我們就不會想着養聚斂之臣。因為這樣的人跟我們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大家做任何事情都是想着如何擷取更多的錢财,有一些利他的想法的人在你這裡也留不住的,因為大家完全不同頻,不是一樣的思維,這些優秀的企業,其實都在講價值觀,都在講使命,但是我們聽不懂的時候,就認為人家講的東西是虛的。其實,恰恰是那些大家認為虛的東西,才是人的精神食糧,是那些東西支撐着人們向前走的,絕對不是表面上的利潤。

當你把這些事情做好的時候,你都把你的客戶服務好的時候,你的消費者都滿意的時候,你怎麼會沒有财呢?我們很多時候把順序做反了而已。

《大學》第十五講(生财之道),虛空先生線上課,學習整理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國家他是以義為利的。

“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如果掌管國家的人,很注重财物,你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在财上的“必自小人矣”,因為你是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個不仁德的人,當你是這樣的思維,一定會感召很多小人在你身邊。

“彼為善之”

對方來做的事情都是來讨好你的,因為你是重利的,你找來的人看你是重利的,他一定不停的讨好你叫“彼為善之”。他讨好你的同時是不是他自己也要有所私藏?中飽私囊,因為你們是一樣的思維。賢德的君王手下才能養清正廉明的人。

“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

國家用的都是這樣的人,一定是天災人禍會來的,因為一定會導緻民不聊生。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雖然這裡面還會有一些善的人,還會有一些忠臣,也無可奈何了。

我們去看整個中國的曆史都是這樣的,有一些昏君出現的朝代,難到沒有忠臣嗎?隻不過他們無法扭轉和改變局面,因為太多的小人當道,沒有辦法了,即使有賢臣有忠臣“亦無如之何矣”,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我們反過來講也是一樣的,比如一些比較盛世的朝代,有沒有不好的人不好的臣?但是他整體都是好的,即使出現一些不好的,也無傷大雅,他不會影響整個整體的。

我們做事情中任何一個團隊不是一樣嗎?隻要絕大多數人都是積極、努力、向上的、足矣。即使有一些不好的,也沒關系,但是如果反了呢,大家整體都是不積極的,都是不努力的,都是不向上的,偶爾有好的,“亦無如之何矣”,也沒有什麼辦法,改變不了整體的局勢。

治理國家不能以利為利,要以義為利,當我們内在是有仁德的,當你是不停地懂得付出的,這個時候你才能看到那些世界的美好。你不停地去講仁德,别人才跟你講義氣,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挺可愛的;你會看到,每個人其實都挺不容易的;你會看到,每個人其實都是美好的,是以你不停地去明你自己的德行,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

如果你不能去明自己的德行,你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你看到的都是自私自利的,為什麼呢?你心裡裝着的就是這些自私自利,是以你看到的就是這樣。若内心要裝着仁德的,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美好。

《大學》第十五講(生财之道),虛空先生線上課,學習整理

回到《大學》首篇那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不停地“明”就是修正的過程。讓我們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的德行。然後開始外用不停的“親民”,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一直奔着善的方向,就是我們每個人修正的方向,也是我們做事情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