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学》第十五讲(生财之道),虚空先生线上课,学习整理

作者:虚空蕴儿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才,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知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第十五讲(生财之道),虚空先生线上课,学习整理

“生财有大道”

自古以来,无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要用到财的,儒家是提倡我们去获取财物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德为本,财为末”,当你内在有德的时候,你的财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生财有大道”,“大道”是什么?就是生取财富的方法,一定是要合道的。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之者众”就是做事情的人要多;“食之者寡”是消耗使用的人要少;“为之者疾”是做事情的人是要积极努力向上的;“用之者舒”用的时候都是有节制的,都是舒缓的。如此,财才能恒足,也就是长久充足够用,进大于出,创造的人多。任何事情都一样的,只有进大于出的时候,这个事情才长久。做企业是如此,一个人修行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学识也不也是如此吗?得不停地进,你才有东西可出,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词穷?因为你没有进来新的东西,那你怎样输出呢?

比如,一个人胖是怎么胖的?也是进大于出,就是总吃,还不运动,然后就积累一堆脂肪,你就胖了。但是做事情、学识正好都是反过来的,一定是多进少出,只有这样才能恒足。

以前都鼓励人们干什么?是多做事情,到现在也一样。很多人说修行以后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儒家不是这样的,儒家鼓励我们要去做事情,要去担当。否则也不会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向上的、积极努力的多去做事情,是可以获取财物的,只不过告诉我们“以德,为本,以财,为末”。你是有德行的,你去帮助更多人,做更多利益他人的事情,你的财富自然就多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是以财发身”的,我们先讲这个“身”是什么呢?身给我们包含的东西很多,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修身为本,一个人的智慧、名声、名望、德行是不是都是身?都是身体所带来的东西,所以,仁者是以财发身的,是通过这些财物让我们变得更有德行,更有名望,更有尊严,能更多的帮助他人。财是用来使用的,不是用来贪的,有了这些东西是为了让自己德行变得更好,更有智慧,让自己变得更从容一些,让自己变得更愿意去帮助他人,仁者是以财发身的。

“不仁者以身发财”,不仁德人,拿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东西换取钱财的,拿尊严,德行这些东西去换取钱财,就开始不择手段了,也不要尊严、脸面、良心,品德、善行都不要了,把这些东西拿来换财了,这就是反了。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处上位的人,如果你是讲仁德的,下面的人就跟你讲义气,“义”是什么意思呢?《中庸》讲“义者,宜也”,合适的,适度的叫义。“上好仁,下好义”是什么意思呢?上边的人讲仁德,下边的人讲义气,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合适的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都是,包括以前的一个国家,一个诸侯国也是一样的,处上位的人如果他是仁德的,仁爱的,仁慈的,处下位的人就愿意去讲义气,做事情就合度,大家都愿意去付出,都愿意去努力,上面好仁,下面就好义。

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跟朋友是不是也讲,说这个人很讲义气,什么叫义呢?做什么事情都是适度的,他都是为你去着想的,这叫“义”。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样一种感受,你有仁爱,有仁慈的时候,不就是为别人着想嘛。你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别人就对你讲义气,你要对他不仁不义,他对你自然就不仁不义,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这样影响而来的。

告诉我们无论你在做任何事情,处上位的时候,要讲仁德,处下位的时候,讲义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如果大家都是好义气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都会善终。如果大家都是不讲义的,这个事情难得善终。以前治国如此,齐家如此,现在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不讲义气,都不懂得为对方付出,都不懂得适度,这个事情很难善终的。

为什么企业经常要搞团建,团建是干嘛呢?不就是让大家的凝聚力更强吗?让大家更好的融为一体,处上位的人好了,下位的人也好了,处下位的好了,上位的人也好了,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我们去为人人做事情的时候,人人自然就为我做事情。

《大学》第十五讲(生财之道),虚空先生线上课,学习整理

《大学》跟我们讲的很清楚,大学之道就一句话“在明明德”,就是你光明自己的德行,“仁”是不是也是德行里面的东西?“义”也是德行里面的东西,你不停的让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好,然后再"亲民",你不停的去帮助他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你的目标是"止于至善的",其实整个大人的学问做到头就这点东西。

“未有府库才,非其财者也”

这里治国讲到什么?你的国库其实都是你的财库,你的人民手里的财,也都是你的财,所以《诗经》里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在告诉我们他都是你的。你何必又去做那些私欲的事情?为了一己之私,榨取别人的东西。

我们现在做团队也是一样的,整个公司的东西其实都是你的财,你何必都要揽在自己手里,如果你都揽在自己的手里,你的客户,你的团队,你的员工,大家都得不到谁还去跟你做事情呢?

这段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不停地加自己的仁德,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据为己有,别忘了“德是本,财是末”,你不停地去对他人好,他人所反馈给你的自然就是一样的。不要想着所有的事情都占为私有,你越是这样的话,你越守不住。

现在去看这些做企业的也是一样,只要一个企业做好了,你会发现从上到下,大家都是有钱赚的,大家都是有利润的。有没有可能说老板一个人赚钱,下面的人都赚不到钱,那他也做不下去呀。有没有说大家都有了,老板穷得不行,也不太会。这段话要告诉我们,要有仁德,要有大局观,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自己,越是这样的话越求而不得。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孟献子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大夫,是很贤德的人。“畜马乘”就是家里有马乘的人,这样的家里都是非富则贵,通常都是泛指做官的,这样的人家“不察于鸡豚”,“豚”就是猪的意思。这样的人家就不要在意鸡、猪这些小事情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伐冰”一般指的卿大夫,卿大夫基本是属于高官了,只有卿大夫以上的人,家里有人去世才能用冰葬,平时家里才能有冰用,那个时候冰是很珍贵的,不像我们现在有冰箱,谁家都能用,那个时候不行。

卿大夫这样的家庭“不畜牛羊”,就不要养牛和羊这种事情了,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比如第一层的道理是什么呢?不与民挣利,如果你都这样的身份了,你还去做这样的事情,你给他人留什么出路呢?第二点是什么?做卿大夫的人不应该去多多关注国事和民生吗?你还在想着自己养个牛,自己养个羊,那你的心里装着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现在也一样,用在我们团队当中也同样实用。首先,你不要跟你下面的人去挣一些蝇头小利,其次,要“素其位而行”,知道自己的关注点在哪里,你有更多的事情不去做,你去看一些“牛羊鸡豚”的事情,就好比我们在哪个位置就去找好自己位置该做的事情,不要总看到一些小的、琐碎的事情。就像一个企业当中,如果董事长老板天天看的都蝇头小利,天天看的都是其他每个岗位人的那点事情,你哪有格局和境界可言呢。

《中庸》告诉我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每个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该做什么事情。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百乘”就是刚才讲的,有一百辆这样马乘的人家,比如说诸侯国,一般都是某一个国君的儿子,或者立过重大贡献的人,有过站功的人,通常这样的人会有封地,有封地的人才能有百乘,开始有自己的府库,有自己采邑的地方。

“不畜聚敛之臣”就不要养那些给自己敛财的人。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如果你要养这种聚财的臣,还不如有盗臣,偷你点东西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会毁坏你的基业,败坏你的明德。只要是贤德清廉的人,他是不养这些聚敛之臣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贪婪的人,你就会养这种聚敛之臣,包括我们现在做事情不也一样吗?比如我们这个团队做传统文化,我们讲修行,天天都是想着如何为他人着想,我们就不会想着养聚敛之臣。因为这样的人跟我们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大家做任何事情都是想着如何获取更多的钱财,有一些利他的想法的人在你这里也留不住的,因为大家完全不同频,不是一样的思维,这些优秀的企业,其实都在讲价值观,都在讲使命,但是我们听不懂的时候,就认为人家讲的东西是虚的。其实,恰恰是那些大家认为虚的东西,才是人的精神食粮,是那些东西支撑着人们向前走的,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利润。

当你把这些事情做好的时候,你都把你的客户服务好的时候,你的消费者都满意的时候,你怎么会没有财呢?我们很多时候把顺序做反了而已。

《大学》第十五讲(生财之道),虚空先生线上课,学习整理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国家他是以义为利的。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如果掌管国家的人,很注重财物,你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在财上的“必自小人矣”,因为你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仁德的人,当你是这样的思维,一定会感召很多小人在你身边。

“彼为善之”

对方来做的事情都是来讨好你的,因为你是重利的,你找来的人看你是重利的,他一定不停的讨好你叫“彼为善之”。他讨好你的同时是不是他自己也要有所私藏?中饱私囊,因为你们是一样的思维。贤德的君王手下才能养清正廉明的人。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国家用的都是这样的人,一定是天灾人祸会来的,因为一定会导致民不聊生。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虽然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善的人,还会有一些忠臣,也无可奈何了。

我们去看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这样的,有一些昏君出现的朝代,难到没有忠臣吗?只不过他们无法扭转和改变局面,因为太多的小人当道,没有办法了,即使有贤臣有忠臣“亦无如之何矣”,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我们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比如一些比较盛世的朝代,有没有不好的人不好的臣?但是他整体都是好的,即使出现一些不好的,也无伤大雅,他不会影响整个整体的。

我们做事情中任何一个团队不是一样吗?只要绝大多数人都是积极、努力、向上的、足矣。即使有一些不好的,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反了呢,大家整体都是不积极的,都是不努力的,都是不向上的,偶尔有好的,“亦无如之何矣”,也没有什么办法,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

治理国家不能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当我们内在是有仁德的,当你是不停地懂得付出的,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到那些世界的美好。你不停地去讲仁德,别人才跟你讲义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挺可爱的;你会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你会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是美好的,所以你不停地去明你自己的德行,你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

如果你不能去明自己的德行,你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你看到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为什么呢?你心里装着的就是这些自私自利,所以你看到的就是这样。若内心要装着仁德的,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美好。

《大学》第十五讲(生财之道),虚空先生线上课,学习整理

回到《大学》首篇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不停地“明”就是修正的过程。让我们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的德行。然后开始外用不停的“亲民”,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一直奔着善的方向,就是我们每个人修正的方向,也是我们做事情的方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