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所謂百裡不同俗,十裡不同音,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直到新中國成立在全國範圍内推行國語,這一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古代時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那麼皇帝與官員之間又是如何交流的,他們之間會不會存在溝通障礙?禦史對其他朝代的研究不深,是以不便發表評論,但對清代的情況還是略知一二的。下面就以清代為例,來了解一下當時皇帝與大臣以及官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

大臣與皇帝之間的交流

滿洲貴族發源于長白山,努爾哈赤初期,别說是漢語就是女真話每個部落的發音也不一樣。統一女真各部後,才開始創立滿文,到了皇太極繼位時,滿文的推廣卓有成效,并成為官方的文字。

天聰、崇德時期,一大批漢人降清,滿漢交流逐漸加深,不少貴族子弟開始學習漢語,至于一般的八旗子弟中很少有人能熟練掌握漢語。順治元年定都北京後,滿漢文化融合,在明朝官話的基礎上,融入了一些滿文的基因,這就形成了清代的官話。所謂的“官話”,其實已經和現在的國語十分接近。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順治時期以及康熙朝初期,旗人由于長期定居北京,說一口流利的官話已經不是問題,但有很多滿員大臣尚不能書寫漢文,是以這一時期,滿洲、蒙古乃至漢軍旗的大臣,通常上奏折都是滿文奏折。

漢大臣在書寫漢文方面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于漢臣來自全國各地,是以在口語方面不少人官員都帶有濃厚的方言。尤其是廣東、福建、廣西以及偏遠省份的官員,在奏對時存在障礙,但皇帝也不至于完全聽不懂。

換言之,清代的官員不管來自哪個省份,他們都是會講官話的。這是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這條路入仕,自接受啟蒙教育那天開始,其實他們就一直在學習官話。是以自宋代開始就有“四方各有方言,唯讀書人然後為正”的說法。意思就是讀書人講的話就是正音。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理論上來講,讀書人自《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階段開始,乃至進入《四書》《五經》,習作八股文這一階段,每個字都有标準的讀音。這一點與我們現在的中國小标準發音是一樣的。

隻不過,由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教書先生同樣存在發音不标準的情況,是以每個地方的考生通過科舉入仕後,都帶有一口濃厚的家鄉音。如果是直隸、山東、河南這些省份,問題倒還不大,南方各省以及雲貴地區,則存在較大的溝通障礙。

官員發音不标準的這一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方言這個東西是很難徹底去除的。但是在朝為官者,由于環境的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觀,與皇帝溝通基本問題不大。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盡管如此,清代皇帝每次召見大臣時,往往還會配上一個翻譯官,通常是由身邊的侍衛擔任。比如慈禧太後掌權時,召見軍機大臣,身邊都有翻譯官随時待命。

最讓皇帝頭疼的廣東、福建籍官員

前面提到,皇帝與官員之間交流基本上都是能聽懂的,唯獨廣東、福建這兩個省份的官員讓皇帝很頭疼。我們都知道,這兩個省份就是現在,也是方言口音最重的,很多話依然聽不明白。

根據清宮文獻的記載,康熙、雍正在召見廣東、福建官員時必配翻譯。配翻譯本來也不稀奇,但是清代的皇帝皇權高度集中,凡軍政大事從不假手于人,君臣之間最重保密,是以有個翻譯在中間,既瞎耽誤工夫,還不利于保密。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雍正皇帝最終還是忍不住了,他于雍正六年下了一道聖旨,說:“福建、廣東人多不谙官話,着地方官訓導,廷臣以八年為限,舉人、生員、貢、監生不谙官話者不準送試。”

雍正這是要從娃娃抓起,從根子上解決這一曆史遺留問題。從此以後,兩省地方官員狠抓官話普及工作,讀書人更是不敢馬虎,因為不能熟悉掌握官話,連鄉試的考場都進不去,何來功名之說呢?

雍正到底還是個務實的皇帝,在頒布聖旨的時候,也令兩省官員在地方設立“正音書院”,“正”即矯正的意思,以訓練讀書人掌握官話。雍正還不放心,特地讓當地的駐防八旗當老師,因為他們的人發音最标準。

正音書院的推廣,還是很有成效的。自乾隆朝以後,廣東、福建籍官員的官話水準顯著提高,皇帝單獨召見時也就不存在語言溝通障礙了。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官員與百姓之間的溝通是個大問題

在很多清代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見到知縣老爺在審案的時候,百姓跪在堂下接受問詢并進行申辯。這種情況基本和曆史真相應該是有不小的出入的。

清代的地方官有嚴格的回避制度,不允許官員在籍貫地、寄居地任職,一律要實行地域回避。而且地域回避一般都是五百裡起步,甚至更遠。清代不像明初那樣嚴格實行“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但跨省任職也是常态。

和讀書人不一樣,普通百姓根本不懂官話,知縣與百姓之間的交流就必須要依靠衙門中書吏的翻譯,當然方言與官話接近的省份除外。

清代廣東、福建籍官員方言很重,奏對時皇帝能聽明白嗎?

知縣不能直接與百姓交流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不僅僅展現在訴訟審案,涉及的方面很廣。由于不是直接溝通,便給衙門中充當翻譯的書吏有可趁之機。百姓的意願如果要不折不扣地反映給知縣老爺,隻有花錢找人以文字的形式上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