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作者:曆史有點冷

她是黑龍江省聯考理科“狀元”,迎着衆人羨慕的眼光步入北京大學;她是北大保送的碩士研究所學生,卻也是放棄了高薪企業、出國深造的“香饽饽”,轉身投入了人民解放軍的懷抱。

而後,她是第二炮兵研究隊裡年齡最小的研究員,是二炮史上第一位女将軍,是連通全軍武器指揮系統,為資訊化戰略飛彈部隊織成龐大“中國劍網”的女戰士。

她就是李賢玉,是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下屬某研究所的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李賢玉

都說:“戰争讓女人走開”,她偏不信,用實幹、資料與成果,大聲宣告:“我把這句話改動了一個字,叫做‘戰争讓女人走來’!”

31年來,她奮戰在資訊化戰略飛彈部隊的征途上,一刻也未敢停歇。

北大高材生畢業,卻選擇了入伍參軍

網絡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有人調查了從1977年到2009年全國各省的124名聯考狀元,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稱得上是各自所在職業領域的先鋒領軍人物。

話裡話外,暗示着人人羨慕的“好學生”們,隻知理論,不懂實幹,滿是“聯考即巅峰”的衰敗意味。

這份調查,就包括了今天的主角——李賢玉。

李賢玉,1982年以黑龍江省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踏入了北京大學,在無線電電子學系進行接下來的四年“修行”。與那些青年時代便在國防軍事、電子科研領域摘獲各種大獎的年輕人一樣,他人眼中難于登天的理論知識,成了他們樂趣的來源。

四年的大學生活自然是一帆風順,智慧頭腦的加持,與認真勤奮的特質集于一身,李賢玉獲得了全班第一個保研名額,順利進行學術學習的第二階段。

1990年7月,李賢玉手握北京大學碩士畢業證,走出校門。

在聯考後人生的又一大分岔口,李賢玉選擇了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來到了神秘的第二炮兵部隊。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事實證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吃瓜群衆,與現在也并沒有什麼不同。

不明是以的聲音叽叽喳喳地混作一團:“中國科技園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了,坐着賺錢不好嗎?當兵多累啊!”;“這麼好的成績,明明還能保送出國的,海歸啊,稀缺物種。”;“學曆這麼高,留校呀!多适合女生,環境單純活不累。”

可是對李賢玉而言,這些太過現實了。上天賦予了自己聰慧的大腦,賦予了自己處理複雜理論知識的能力,那麼将天賦用于賺錢,于李賢玉而言,實在有些暴殄天物。

站在畢業的分岔口上左右遙望之時,李賢玉想起了自己在研究所學生期間攻讀的課題——中國神秘的戰略飛彈部隊。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席話“說話要講和氣,可手裡得拿着大棒”雲雲,很合時宜地在她耳邊響起。一股豪邁之氣從丹田處直直湧上腦門,她想到:如此霸權之下,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大棒”!

而一番了解之後,她驚覺,自己的專業,簡直是為第二炮兵部隊量身定做的啊!

就此,李賢玉毅然抛下所有世俗既定的成功法則,堅定地投入從軍報國之路,選擇了岔路口中,指向“理想”與“國家”的那一條。

實幹才是解釋錯誤的唯一途徑

那麼,來到第二炮兵的李賢玉,真的如那篇網絡調查所言,空有理論基礎,卻缺乏實幹能力,一生的成就僅僅止步于聯考狀元嗎?

不然。

其實早在1991年,李賢玉就達成了所謂“領軍人物”的目标,她以二炮年齡最小的科研人員的身份,成了實作“為祖國研制自己的‘大棒’”的主力軍。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1990年,李賢玉将将入伍,需要下放到基層部隊進行鍛煉,也可以說實習。隊列訓練、站崗放哨,這些作為軍人的基本功,她一樣都不能落下,同時,還得兼顧話務值班。

李賢玉早早便做好了心理建設,她明白,隊列與站崗,這是身為軍人的基本功,即使她是作為科研人才加入的,也時時刻刻這樣提醒自己:“你首先是個兵!”

相應的,讓女兵們怨聲載道的這些髒活累活,在李賢玉眼裡,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相反的,那些其他女兵眼裡極度正常的現狀,成了讓李賢玉十分抓狂的事實。

那便是——極端落後的部隊運轉指揮模式,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大字:“通信基本靠吼,指揮基本靠手”。

作為一個以實作、執行部隊現代化的北大碩士畢業生而言,現實簡直迎頭敲了李賢玉一悶棍,打擊不可謂不大。

她看着糟糕的部隊現狀,隻要思及“我學了八年的現代化建設知識,在這裡毫無用武之地”這一事實,她的心都會猛烈地收縮。

結束了一年的下放實習後,李賢玉簡直心如死灰,她恹恹地,送出了轉業申請書。

據李賢玉自己回憶,她在一年前選擇工作時站在了一個分岔口處,那時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入伍,未曾想到,隻一年的時間,她便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分岔口處,思考應該何去何從。她是真的舍不得身上的軍裝啊!

幸運的是,就在李賢玉猶豫之際,第二炮兵啟動了一個科研項目,打算投入研制一套全新的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主任是明白李賢玉的,看着她的轉業報告,告訴她:“你有望成為科研團隊的一員。”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李賢玉(右)

一個項目,一段消息,再次照亮了李賢玉的軍隊生活。

就這樣,李賢玉留在了第二炮,成了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研發團隊裡年齡最小的技術從業人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偉大實踐。相應的,要瞄準世界一流,做出符合二炮運轉生态的指揮系統,李賢玉便也不能隻是按圖索骥。科研工作需要創新,而創新同樣來源于實幹。

李賢玉分到的研究任務,是實作同步模拟再現,這涉及到構架總體網絡、實作實時資料傳輸兩大創新任務。于是,接線路、調機器、繪制圖紙、通宵收集資料等等任務,組成了李賢玉接下來的兩年生活。

終于,系統初步成型了!

上司很是激動,立刻展開了一場實戰演習,搬着椅子排排坐,半是欣賞半是考察地觀看實際效果。

可沒想到,這個檔口,卻出現了意外。

現場發射出了故障,發射中斷了,可同步模拟顯示器上,發射軌迹卻未曾中斷,仍在不斷向前延伸。

首長大怒,扔下一句“弄虛作假!打起仗來可是要掉腦袋的!”便憤然離席。

李賢玉到底不是女超人,掩面哭了起來。

原來,當時的科研技術無法實作全段的同步模拟,炮彈發射後,模拟器上足足有20s的空白期。李賢玉好心辦了壞事,預先拟合成一段炮彈發射的軌迹圖,試圖彌補大段的空白期,炮彈的發射卻中斷了……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隻是,李賢玉知道,哭泣除了發洩一時的憤怒之外,毫無意義,而解釋除了耗費口舌與精力意外,依舊毫無意義。唯有做出實事、做出成果,才是洗白自己,挽回錯誤的正确途徑。

不知多少個日夜輪轉,李賢玉始終堅守在實驗室裡,為研發一套能夠全面投入使用的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而奔忙。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系統出世。這一次,上級要求二炮向某一海域進行飛彈發射演練。在全新的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的操縱下,六顆飛彈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飛彈落下擊起水花,也在拭目以待的衆人心中,激蕩起了不小的漣漪。這一套系統,可謂是開創了中國戰略飛彈部隊資訊化先河的全軍“标志工程”。

就這樣,李賢玉用實幹,為自己曾經的錯誤給出了圓滿交代。

巧手織“劍網”

李賢玉參與研發的二炮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榮獲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僅成了全軍的“标志工程”,還為李賢玉換回三等功的“榮譽勳章”。

從此,李賢玉一炮而紅,在軍中資訊化建設方面打下了屬于自己的立足根基。可是,對李賢玉而言,科研人員是始終走在路上的。她并未是以自鳴得意,而是腳踏實地,繼續攻堅。她始終關注着軍中資訊化建設程序,為其出上自己的一份力。

轉眼便到了世紀之初,萬人矚目的2000年。彼時,李賢玉已經能夠獨自擔當大任,将将上任成了某研究所的總工程師。而軍隊資訊化建設程序也往前推了一大步,多出了很多高科技裝置。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恰逢一次軍事演習,此時,早已有多套資訊化指揮系統投入使用,可演習過程中指揮員仍舊愁眉苦臉的,不斷念叨着:“一個型号一個樣”。

原來,随着武器裝備型号的日漸豐富,與相應的正常飛彈列裝部隊的多樣化,每一套飛彈裝備,基本都研制出了能夠順暢投入使用的指揮系統。

可是,問題在于,在同一場演習中,各大部隊共同參與,卻隻有一個指揮員,而各個指揮系統的操作迥異,放在一起進行指揮時,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性的指揮系統,隻能手忙腳亂的進行分别操作。

拿指揮員的話來說,就是白瞎了這些 高科技裝備。

指揮員的話若是小刀,那刀刀都紮到了李賢玉心窩子上,快準狠,且刀刀見血。

李賢玉是親身經曆了海灣戰争的,她深知,軍隊的武器裝備研究,還是要跟着國際形勢走。徹底掀翻二戰以來的傳統作戰模式,轉而投入高科技戰、資訊戰的海灣戰争,讓李賢玉看到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卻也讓她意識到了中國與高科技強國的差距。

作為自動化裝置的研究人員,演習中指揮員的一席話為她提供了改進方向。

所謂資訊化的本來目的,便是要将一切收入“網”中,形成系統,形成體系,達成簡單有效傳遞資訊的目的。

于是,從演習現場回到辦公室後,李賢玉的腦海中,便預設出了一張指揮系統聯結而成的資訊網。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李賢玉還考慮到,指揮系統之是以無法聯結成整體,是因為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脫軌。故而,在這次研究過程中,李賢玉與下屬團隊成員走遍了二炮的飛彈部隊、發射陣地,與将士們交流使用心得,以求獲得最真實的回報資料。

科研過程是極其艱苦的,挑燈夜戰是常有之事,還需要親測實驗資料。

一次,李賢玉與團隊來到西北茫茫無際的戈壁灘上進行資料調研,天氣炎熱引起的頭暈、不适都隻是小事一樁,最令人頭大,甚至有些頭皮發麻的是這裡的蚊子。

蚊子下手極其狠毒,資料測量需要整日整日待在戶外,接受陽光360度無死角的暴曬之餘,還得忍受蚊子們的“吸血洗禮”。一整天的探測工作結束,李賢玉總是被叮起一身的包。加上戈壁用水不便,沒地方洗澡,奇癢難耐。

可李賢玉總是一聲不吭地頂着。

部隊的官兵都不忍心看她受此折磨,建議她道,換一個男同志來收集資料,可李賢玉卻咬牙堅持下來,一定要親力親為。西北戈壁之行,李賢玉收集到了需要的有效資料後方才離開。

回到研究所,仍舊是不間斷的研究。可喜的是,曆經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後,一套統一此前所有指揮系統的全新系統就此誕生。

科研工作也是嚴謹的,系統初步研發成功後,李賢玉又馬不停蹄地帶着團隊開始了試驗工作。

李賢玉,讓中國飛彈百發百中,火箭軍首長稱其一人可抵7個飛彈旅

為了避免類似她科研生涯中第一次錯誤的發生,李賢玉專門挑那些複雜而惡劣的環境作為試驗場所。經曆了酷暑,又得經曆極寒,大雪封山,她便趁着封山,與科研團隊在塞外駐留了三個多月,完成了最後的 實驗調試。

終于,李賢玉一手織成的指揮系統網絡全面完工,投入飛彈發射演練中。

“中軍帳”裡,指揮員輕點滑鼠,戰場之上,多種型号的武器裝備便在統一指揮之下向着預先設定好的目标進行準确打擊。

李賢玉的“劍網”完美通過“試煉”。

二炮首長拉着李賢玉地手,激動地說:“這個弱女子,能抵咱們七個飛彈旅長!”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正如二炮首長所言,李賢玉也隻是一介弱女子,并不比其他人多出一條胳膊,或是多出一個腦子,她所取得的一切科研成就,離不開實幹。

也正是實幹,将看似艱難的任務,拆分成一個個步驟,隻要腳踏實地,分步做好,那麼一定能夠拼湊出想要的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