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完這曲戰歌,毛主席連聲稱贊三個好!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遊擊健兒逞英豪!”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一曲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奏響,并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奔赴前線奮勇殺敵,奏響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強音。

聽完這曲戰歌,毛主席連聲稱贊三個好!

(圖檔來源:延安文藝紀念館)

1939年,在延安北門外,草色豐茂的黃土坡上,一個身穿土布軍衣,赤腳草鞋的青年,正昂首挺胸,指揮着一群鬥志昂揚的學生引吭高歌。這張老照片正是冼星海在指揮合唱隊排練《黃河大合唱》時的情景。

這首傳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戰歌,其誕生過程亦頗有一番傳奇色彩。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中國人民掀起團結一緻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熱潮。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8年,中國共産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于延安創辦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魯迅藝術學院(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這年冬天,供職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參與主持抗戰音樂工作的冼星海受邀離漢,來到延安就任魯藝音樂系主任一職。

也是在此時,在延安以東100多公裡外的黃河古渡口圪針灘,年輕的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正率領“抗敵演劇三隊”準備從這裡東渡黃河,前往抗日烽火燃燒正盛的第二戰區前線慰問演出。沿途光未然目睹了我軍将士在黃河沿岸,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裡,過大江大河,以“必死的決心”保衛祖國的情景。正是這段黃河之畔的奔赴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

聽完這曲戰歌,毛主席連聲稱贊三個好!

光未然(左)與冼星海(右)(圖檔來源:環球網)

1939年初,光未然因在前線墜馬受傷,來到延安療傷,冼星海前去醫院探望。曾經有過密切合作的戰友在延安重逢,旋即在病房裡達成了再度合作的決定。

光未然胸中早已激蕩着黃河奔騰的浪濤,僅僅五天時間,長達四百多行的恢弘組詩《黃河吟》便從光未然的筆尖流淌問世,全詩用八個篇章共同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畫面。

一天夜晚,在月光映照下,窯洞裡,冼星海與“抗敵演劇三隊”隊員共同聆聽了這首詩詞的朗誦。當聽完最後一句——“向着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号”,冼星海被這首壯美詩篇徹底打動,他拿走詩詞手稿後躲進了在“魯藝”山坡上的小窯洞,夜以繼日地為其譜曲。

聽完這曲戰歌,毛主席連聲稱贊三個好!

(圖檔來源:環球網)

六天六夜的時間,冼星海支撐着病弱的身體,在土炕上抱病完成了全詩譜曲,并命名為《黃河大合唱》。音樂指揮家邬析零從冼星海手中拿到手工裝訂成冊的曲譜,那是用白粉蓮紙抄寫的,字迹清晰秀麗,通篇一字不塗,每個字都在規定的位置上。在那間小土窯裡,搖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燈下,一次詩和樂的完美結合誕生了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一百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剛一唱完,毛主席就連聲稱贊三個好。7月8日,回到延安的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衆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後,迅速唱遍全中國,激勵着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鬥志。八十多年來,《黃河大合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砥砺奮進,奮勇前行。

來源 共産黨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