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夢龍故居在黃埭鎮? 蘇州地方志辦:未同意将“馮夢龍故居”寫入

近日有文化人士反映,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的馮夢龍故居存疑,認為這位明代通俗文學家并未在黃埭鎮生活過。

公開資料顯示,馮夢龍是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同其兄畫家馮夢桂、其弟詩人馮夢熊并稱“吳下三馮”。 他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淩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

據《馮夢龍傳說故事集》一書,馮夢龍在12歲前曾生活在此,但故居的具體修建時間暫不可考。而現有的馮夢龍故居現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馮夢龍村(原新巷村)。

自2015年9月,馮夢龍故居正式對外開放,馮夢龍村也依托馮夢龍文化興辦了紀念館、書院、農耕文化園等一系列産業,并設立了相關研究基地展開教研事業,成為融旅遊和文教于一體的新農村。

馮夢龍故居在黃埭鎮? 蘇州地方志辦:未同意将“馮夢龍故居”寫入

資料圖。蘇州相城區黃埭鎮馮夢龍紀念館。

不過身為江蘇省作協會員的劉先生(化名)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他從小就在新巷村附近長大,從未聽說過馮夢龍在當地出身,而現在的故居是後來建立,并且其中部分物件都是從外地買來的。

長期研究馮夢龍的王先生(化名)告訴記者,所謂馮夢龍故裡在當地的說法,其實是将所謂的“馮閣老”傳說、“馮家二少爺”傳說移花接木到馮夢龍身上。他表示,建紀念館是好事,相關活動可正常進行。隻是不認可馮夢龍故居的認定。

對此,相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辦公室一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從文體旅遊局收到的當地有關部門與公司提供的材料來看,馮夢龍村包括其建設規劃内的馮夢龍故居、紀念館等項目都是經過其正常審批手續予以通過的,是以該局認可相關項目的存在。

現故居位于相城區,史料顯示故居或位于姑蘇區葑門

按照蘇州市文化研究資助項目《馮夢龍家世、裡籍研究》課題組研究,清道光《浒墅關志》對于馮夢龍的出身曾有過記載:處士馮昌墓在高景山,(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葬。昌字世昌,靖難兵起(1399—1402年),隐居姑蘇,為葑溪馮氏始祖。貢生其盛、知縣夢龍、本朝翰林勖皆其後。

馮夢龍故居在黃埭鎮? 蘇州地方志辦:未同意将“馮夢龍故居”寫入

道光《浒墅關志》相關内容

《浒墅關志》顯示,馮夢龍為馮昌的後代。馮昌曾在靖難之役時在姑蘇避難,被稱為葑溪馮氏始祖,葑溪則是指現在蘇州市姑蘇區葑門一帶。

而衆多研究馮夢龍的書籍,也支援故居位于葑門一帶的說法:複旦大學教授陸樹侖的《馮夢龍研究》、北京大學教授陳曦鐘的《馮夢龍》,蘇州大學副教授楊曉東的《馮夢龍》、《馮夢龍研究資料彙編》等,在提到馮夢龍故居時,大多認為他家在蘇州葑門一帶,有的明确指出他住在葑門内或葑溪旁,屬于葑溪馮氏。

同時上述課題組認為,馮夢龍“故裡”位于相城區黃埭鎮新巷村(現更名為“馮夢龍村”)馮埂上自然村的說法并不能成立。據其考據,新巷村當地2012以前的兩種正史《黃埭志》與《東橋志》中沒有馮夢龍以及其相關民間故事、傳說的記載,而明确提出馮夢龍出生于該村的《馮夢龍傳說故事集》僅僅是同姓傳說故事,還不能作為當地就是馮夢龍故裡的依據。

有關部門曾回應慎提“故居”說法,需待權威研究

早在2016年5月,曾有蘇州市政協委員建言,希望盡快組織“馮夢龍與蘇州”專家研讨會。在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回複中,曾提及馮夢龍故居的問題。

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當時的回複中表示,2009年,由蘇州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牽頭的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蘇州史綱》中記載“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吳縣籍長洲人,居于葑溪”,雖提到了馮夢龍故裡的大緻方位,但并無十分确切的位址。

回複中還稱,在前不久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因馮氏故居無确切位址,且時間久遠、故居地面建築無從考證等原因,市文物局在蘇州大市範圍内均未能發現與之關聯的任何遺迹及口碑資料。

有鑒于此,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表示,在提請有關方面和地區對于尚存争議的名人資源,在經權威學術機構和專家認定前,慎提“故裡”“故居”之名。

1月18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系了蘇州市相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辦公室,從業人員表示,從文體旅遊局收到的當地有關部門與公司提供的材料來看,馮夢龍村包括其建設規劃内的馮夢龍故居、紀念館等項目都是經過其正常審批手續予以通過的,文體旅遊局是以認可馮夢龍村及其建設規劃内的馮夢龍故居項目的存在。該從業人員還稱,文體旅遊局主要是對各個景區的建設和營運負監管責任。

随後,記者緻電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一從業人員回應稱,因為缺乏曆史材料,難以考證,方志辦并不認可馮夢龍故居位于馮夢龍村的說法,其更多隻能當作官方進行文旅宣傳的載體。在之前幾年編纂蘇州《自然村變遷圖志》時,方志辦也未同意将“馮夢龍故居”寫入。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古代名人确實是一筆文化遺産,争奪曆史名人故裡,主要是學術上的争議,應該靠曆史文獻、考古文物來證明,處理時應當謹慎。

此前,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于2010年釋出的《文化部辦公廳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把握正确導向做好文化遺産保護開發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到,對曆史文化名人的故裡、故居認定需經權威學術機構和專家的參與,而對有争議、未經認定的故裡和故居,不宜命名或宣傳。

以名人故裡推動經濟發展不是壞事,但需要以真實的曆史為基礎,避免因對曆史把握不準,造成對後人的誤導。尊重曆史真實,是尊重中國人的曆史價值觀與民族認同感,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陳怡帆 記者 潘俊文 實習生 陳鵬多 鄭籽言

編輯 張尋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