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白樟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白樟目

白樟目(Canellales)又名白桂皮目,是2003年根據APG II 分類法新分出的一個目,隻包括兩個科:白樟科 Canellaceae,林仙科 Winteraceae。
以前的分類法,包括APG 分類法都将這兩個科和其他的科一起分到木蘭目中。這兩個科的植物屬于最低級的木蘭類植物。在這個新的分類法裡,與白樟目最接近的,是胡椒目。
白樟目的學名Canellales由白樟屬(屬白樟科)學名Canella的複合形式Canell-加上表示目的等級字尾-ales構成。該詞為複數形式,故在做主語時應與動詞的複數形式搭配。本目中文名亦由“白樟屬”一名中的專名“白樟”加上“目”字構成。
1.下屬科
白樟科(Canellaceae)
林仙科(Winteraceae)
2.白樟科
白樟科(Canellaceae)也叫白桂皮科,共有6屬,都是富含芳香油的常綠植物,大部分是喬木,也有少數灌木。白樟科和林仙科共同屬于白樟目。
白樟科的植物都是生長在熱帶氣候區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西印度群島、東非和馬拉加西島。
1998年的APG 分類法将其單獨列出,2003年經過修改的APG II 分類法将其列入木蘭分支的白樟目中。
(1)分類曆史
白樟科 (CANELLACEAE Martius 1832 nom. conserv.)過去常被置于堇菜目(Violales)--在本系統中屬于五桠果亞綱(Dileniidae)--附近。然而,現在基本公認大學屬于木蘭目,盡管它具合生心皮的子房。我在1957年的系統中對白樟目(Canellales)做了描述,這反映我當時已試圖把白樟科從堇菜目中獨立出來,置于木蘭目旁邊。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番荔枝科中有兩個屬和白樟科相似,也是具合生心皮子房和側膜胎座的。
最近的作者如Wilson等多把肉豆蔻科看成是和白樟科關系最密切的科。這兩個科共同的假想祖先應該具兩性花,數枚離生心皮,以及數枚或多數胚珠,而具這樣的組合特征的植物當然要從這兩個科中獨立出來。Takhtajan (1966)認為白樟科可能是從一些非常原始、現在已經滅絕的木蘭科成員演化而來的。
(2)形态特征
光滑、芳香的喬木(稀為灌木),薄壁組織具球形油細胞(油中主要含香葉烯myrcene,是一種萜類),至少有時(Cinnamosma屬)含苄基異喹啉類生物堿,有時具生氰物質;一些薄壁細胞一般還含有草酸鈣簇晶;莖節具三葉隙;髓不具橫隔;導管分子大多數極為伸長,具傾斜的末端,兼有梯紋和網紋穿孔闆,梯紋穿孔闆具10-20或多至(Cinnamodendron)50-100道橫紋;無穿孔的輸水分子具明顯具緣的紋孔,被認為是真正的管胞;木薄壁組織為離管型或傍管型,或二種兼具;木射線大多數為Kribs I型或III型,兼有單列細胞和多列細胞,前者細胞同形,後者大多數寬為2-3(4)列細胞,異形;韌皮部不分層,但射線略向外擴充;篩管具P型質體。葉互生,單生,全緣,羽狀脈,一般布有透明腺點;氣孔平列型,或很少為不規則型;托葉缺。花形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于葉腋,完全花,整齊,下位;萼片3,厚革質,覆瓦狀排列(也有認為是苞片的);花瓣(4)5-12,成1輪或2(-4)輪及/或螺旋狀排列(外輪花瓣也有認為是萼片的),窄形,覆瓦狀排列,在大多數屬離生,但在白樟屬(Canella)基部合生,在Cinnamosma屬則合生至中部;雄蕊大多數為6-12,或在Cinnamodendron屬多至35或40,合生成管狀,花藥附着在其外側,伸長,外向,每枚花藥具四孢子囊,兩兩合生成兩個并排的花粉囊;花粉粒具二核,球形至舟形,具蓋層-柱狀層或蓋層-孔層,具單萌發溝(遠極溝),或有時在一些花粉粒中具V形或三叉的萌發孔;心皮2-6枚,合生為單室的複合子房,花柱短粗,柱頭通常2-6裂;側膜胎座2-6個,每胎座上生有一或二排胚珠,每排有2至多數胚珠;胚珠橫生,雙珠被,厚珠心,具折線形珠孔。果實為漿果,具2或更多種子;種子具豐富、富含油脂的胚乳,僅在Cinnamosma屬為嚼爛狀;胚小,雙子葉。2n=22, 26, 28。
(3)地理分布
白樟科有6屬,約20種,分布于熱帶非洲(十數樟屬)、馬拉加西(合瓣樟屬)和熱帶美洲(Capsicodendron屬和多蕊樟屬分布于南美洲,白樟屬和多瓣樟屬分布于加勒比海沿岸)。Wilson認為南美洲的兩個屬是最古老的。
(4)十數樟屬
十數樟屬是白樟科中的一屬。
①坦尚尼亞十數樟
坦尚尼亞十數樟是白樟科十數樟屬中的一個物種,原生于坦尚尼亞。
形态特征:常綠大喬木。樹皮黃褐略;壯暗灰,柔軟。有樟腦氣味。心邊材明顯。邊材寬,黃褐至灰褐色;心材紅褐色。年輪明顯。葉互生,具柄,卵狀橢圓形。葉具離基三出脈,脈腋間隆起為腺體。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綠白或帶黃色;花被外面無毛,内面密被短毛;能育雄蕊9,花絲被毛,花藥4室,瓣裂,第1、2輪花絲無腺體,藥室内向,第3輪花絲基部有一對具柄腺體,藥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輪,箭頭形,被毛,子房球形,無毛。核果卵珠形或近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狀。
分布範圍:原生于坦尚尼亞。
②穆蘭加十數樟
穆蘭加十數樟是白樟科十數樟屬中的一個物種,可在莫三鼻克、南非、史瓦濟蘭和辛巴維(威)等地發現。現在正因栖地破壞而受威脅。
(5)合瓣樟屬
芳香合瓣樟是馬拉加西的特有植物之一,在馬國它被稱為“mandravasarotra”,意思是“讓疾病遠離”。就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馬國人民對它的感情深厚以及它的能量威力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分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的莎羅就好像盔甲防護罩一樣提供保護,而且這種防護包括了我們的身心。當地人經常将其視為補品,在需要大量體力勞動以前會用其煮水飲用。
芳香合瓣樟的抗菌性非常顯著。在2010年馬拉加西的某試驗當中,甚至發現芳香合瓣樟對于養殖蝦苗水塘内易出現的弧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将養殖風險降至最低。弧菌是變形菌門的細菌,可引發腹瀉,霍亂甚至敗血病等等疾病,是漁養殖業相當大的“敵對勢力”。在馬拉加西人心目中地位等級相當高的芳香合瓣樟被應用在這樣的試驗當中,也從某種角度來再度說明他的防護力超群,也難怪有人形容說它的防護力為“受到這氣味的保護,就像所有問題和困難都消失了一樣”。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