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女真族,有着3000多年的曆史。興起于東北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唐朝時稱黑水靺鞨(mo he),以漁獵為生。“女真”一名最早見于唐初,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今稱滿族。
發展過程
女真建立了兩個朝代,金和清。本文我們接着講講第二個朝代:清,有兩個國号,後金,大清。
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金朝滅亡後,女真人重新退回“白山黑水”之地,以待時機。
自元以來,三百多年裡,女真人先後隸于元、明君主之下。
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幾經遷徙,定居于渾河(今遼甯中東部)上遊。
1442年,“建州三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标志着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
1449年,蒙軍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一些建州和海西的女真趁機向遼東進攻。自此,明朝對于女真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失去控制。明末女真崛起。
1583年,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起兵。
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遼甯撫順稱汗建國,國号稱為“大金”,為了與南宋同時期的完顔氏建立的“大金”區分,史稱後金。
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族。次年,改國号大金為大清。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
1644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于山海關。吳三桂向大清求援,滿洲清軍入關參戰,并正式遷都北京,征服全國,開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也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
1662年,玄烨繼位,開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史稱“康乾盛世”。
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清朝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極大的動搖了滿族的統治基礎。雖然先後企圖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庚子後新政(俗稱清末新政)等手段圖強,可惜均以失敗告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此後滿洲族改稱“滿族”。今天主要聚居于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疆域
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評價
在維護祖國統一,抗擊外國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績不可否定。
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争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台灣等國内戰争,實作了全國的統一;
特别是通過曆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戰争,鞏固了中國的邊疆;
又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雍正一朝對西其中包括中經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和乾隆一朝設制駐藏大臣、伊犁将軍,确定了對全國各地區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适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
因而,在鴉片戰争以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确的疆域範圍,而且有完整的穩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确立中國統一和領土主權,起了關鍵的作用。
相關曆史
八旗制度
明朝末期,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最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後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1615年,八旗制度确立。
實行八旗制度,強壯的女真人,戰争時全是士兵,不打仗時全是平民。極大的提高了女真人戰鬥的合理性和積極性。
滿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旗主是皇帝。
下五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旗主是各個親/郡王。
皇太極還将後金所屬漢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編入八旗制度,建立了漢軍和蒙古八旗。他們同滿洲一樣,也被稱作旗人。
公元1642年,在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後,八旗制度才最終完成。
三個“八旗”分為三等:最高等:滿八旗;中等:蒙八旗;最次:漢八旗。
18世紀中,八旗被系統的分布于全國各個軍事要地,
八旗軍的最終結局:入關後,清軍的政策變成了大規模的“圈地”,旗人特别是八旗子弟迅速富裕了起來,而且他們沒有稅賦與勞役。
如此優惠的國策,隻有一個結果:旗人越來越頹廢和懶惰。最終,八旗制随着清朝一起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