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接上期)

知道昨天的文字可能會引起部分人員的争議,因為關于玉器的鑒定一直有着各種的争議,因為玉器的曆史要超過青銅和瓷器,特别是玉器的材質更複雜,受器物的完整性和稀缺性等因素影響,你還不能用熱釋光或者碳十四同位素提取物質做進一步的分析,是以玉器的真僞鑒别中,加工痕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們需要客觀認識這個問題,不要誇大和片面的以偏概全,更不能以此作為牟利的手段,這是文字的重點。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西周時期的玉魚

玉器的鑒定方法以前做過很多篇的文字介紹,現代最具有權威性的機構和人員也都是遵循着“料、工、型、紋、沁”這五個基本的要素,綜合判斷的結果,這裡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前提,隻要是人為因素做出的結論,就不可能保證百分百的準确率;即使一個時代真的隻有一種制作流程,但如同金字塔一般,我們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的最終完成模貌,卻無法确知建造過程,同樣的道理,玉器在成品完工之前,也會經曆不同的工序步驟,研究者若未曾參與前人的工作,實難知曉全部的流程和制作竅門。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稍晚的工序總會破壞前一步驟的制作痕迹, 使觀者難以明确分辨不同的痕迹特征,何況玉器最終要經過精細地打磨抛光才算完工,這一工序會把大部分的制作痕迹消磨殆盡,研究者或許可以辨識出若幹未被破壞的殘存痕迹,但如何真确判斷各痕迹是來自那一步驟呢?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漢代玉蟬

網上自說自論的藏家,拿着自己滿意的藏品發視訊,有的還拿這些理論作為斷僞的依據?

現在網絡社會,我也沒有資格不允許别人發言,但是我們可以将自己了解的話題和思路分享出來,讓大家多一份思考,多一些鑒别的理智,總不是壞事吧。

國内古玉研究的陣營一般有幾大派别,一方面是考古專業,他們接觸了大量的出土玉器,對器物年代的下限可以提出非常準确的時間,而且對于不同種類的材質和紋飾都能如數家珍,這種工作的優勢無人能比;另一類是藏家派,以經驗定藏品,以個人的感覺定真僞,這裡面就有很多的高手存在;都是曆經千錘百煉的市場洗禮,都有自己的藏品和方法。還有一類屬于江湖派,買賣者身份各異,說法和認知也不盡相同,有拿着假貨說出一大堆理論的,也有拿着真品到處曬寶的,你接近哪一個群體,就會受到哪一個群體的影響,這裡沒有優勝劣汰,也不存在孰高孰低,各有自己的市場和樂趣,各有自己的研究觀點和理論。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漢代玉韘佩

但是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收藏愛好者,卻發現決定一個人收藏層次最大的問題,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知識的欠缺,這會造成很多的認知偏差,而且越無知或者認知越低的人越固執,這是造假人員最喜歡的群體,隻喜歡聽好聽的,一句話沒有迎合就會炸毛,是以,我現在不願意做鑒定的原因也是生不起那份氣,惹不起那些人,你玩的開心就好,我專心做玉文化知識傳播,如果從文化知識的角度可以提升您對玉文化的了解,那麼再從工藝和材料、紋飾等方面去了解古人的器物就會少走彎路。

了解的這些背景,就會知道,玉器的鑒定一定是綜合分析的結果,千萬不要以偏概全,不能拿一件器物的加工痕迹作為标準,它隻能當參考。

前面已經介紹了,因為我們缺乏這件玉器自開料乃至細部琢磨等工序的微痕資料,每一位研究者要以此有限資料歸納出不同時代的制作特征,并以此基礎演繹推論判斷其他傳世玉器的年代,實有理論上和實際上的困難。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漢代玉劍格

有人可能會建議先收集不同工序的半成品,再由此建立不同步驟的制作痕迹資料庫,那上述問題自然解決。

但如同前文所言,這種理論的前提是不同時代所使用的工具和遺留的制作痕迹皆自成體系且互不相容,但證明以上諸實務工作卻未必如此。

例如比較前文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的砣具痕迹,若和另件器物的制作痕迹互相比較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僅由兩者的顯微照片進行比對,我們可能會判斷兩者皆為同一時代的砣具痕迹 ,但實際

上圖 的砣具痕出自漢代玉握豬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的砣具痕用來自西周早中期的玉璜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再者,由于作品本身的形制特征已确知為西周晚期的墓地所出的獸面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以及年代為西漢的鳳紋佩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兩相比較,若觀察細部制作痕迹,我們真的可以由微痕特征判斷出兩者間千餘年的時代差距嗎?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獸面的材質甚至不是玉質,但制作痕迹卻彼此相近。

由此可知,若研究目的是為了分辨出玉器的創作年代,以純粹制作痕迹作為研究方法看來是無法勝任的。

3、造型研究

漢代玉器的功能和戰國相類,主要是身上的佩飾,是以多設計為左右對稱的形制。除了傳統的造型外,漢代出現較多的玉質容器、人物形佩,以及動物圓雕。

另外最具漢代特色的玉質用具,應是高等級貴族專用的葬具,尤其是包覆全身的玉匣。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雖然由前文的讨論可知,以制作痕迹作為分辨年代的判斷工具,效果相當有限,但若以造型特征為标準,其有效性則會提高不少。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就如同商、西周的陶器,在揉土、拉坯、捏塑等技巧上其實并無什麼差别,但制式化流程下的造形特征卻有相當的差異。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商代陶鬲

例如商、西周陶鬲最大的差別在于商代是分裆鬲,西周是聯裆鬲,兩者造形不同的主要原因正是工序不同所導緻,一個是分開塑造袋足再粘合成形,一個是拉坯後剪開陶坯再捏合,一體成形完成三足。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西周陶鬲

4、镂空的工藝

西漢早期玉器的造形特征顯然有其獨特的風格,而襯托此類風格最主要的制式技巧是“藝術镂空”。“藝術镂空”的制式流程是先以小口徑管具打孔,再穿上金屬線拉切出彎弧的曲線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相較于戰國,其時镂空的目的是為了凸顯造形,故稱之為“造型镂空”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藝術镂空的目的是為了和紋飾配套以呼應造型,本身是不可或缺的藝術組成部分,即使镂空已完成而無紋飾互相配合,觀者仍難以辨識母題的身軀各部,故名之為藝術镂空。

由此可見,若要判斷戰國和漢代的玉器,隻要将紋飾暫且在腦海中抹去,若由镂空可以辨識母題特征,亦可分辨出是龍是鳳的身體各個部分,拿此為戰國時期的作品,而若無法判斷出是何母題,或是身軀各部分隐約難辨,那此必為漢代時期的作品。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漢代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漢代龍鳳佩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年代的判斷并不是依靠直覺,卻可由風格理論來解析,而镂空即為制式化流程下可供判斷的風格特征。

風格理論雖然在下一篇文字中我們才會涉及,但現在已可知道,風格是指可以進行年代分期的特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