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作者:川體線上傳媒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圖檔來源:受訪者提供

美國國家博物館中有一塊牌子上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筝。”中國史書《續博物志》記載有“放風筝,張口仰視,可以洩熱”。放風筝也是一項強身健腦的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而對享有“西南風筝王”盛名的鄧靜而言,玩風筝更是玩藝術。既然要玩,他就要玩到極緻!6歲啟蒙、年少成名、青年名冠四方,如今是中國風筝協會理事、中國風筝協會裁判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級風筝裁判。鄧靜大半生視風筝為生命,更是以龍形風筝的創意著稱。鄧靜認為,中國人視自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形風筝應該翺翔于天,與其他風筝和諧統一。

鄧靜向往着更高更遠的天空,更是緻力于将四川風筝推向世界各地。

1.年少成名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1973年,鄧靜出生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附近就是如今的鳳凰山體育公園。因為祖輩從事手工藝,鄧靜從小耳濡目染對手藝活有着極高的天賦。那個年代農村物質條件不甚充裕,孩子們的玩具大多出自家長或自己的靈巧雙手,其中每逢春暖花開時的滿天風筝,就是孩子們最大的期盼。6歲多時,鄧靜便開始學紮風筝。鄧靜回憶說:“那時家人忙,根本無暇為我紮風筝,是以隻能自己動手尋找樂趣。”沒有做風筝的原材料,鄧靜從姐姐的作業本上撕下幾頁紙,又偷偷拿出家裡縫被子用的線,再找來幾根粗竹條,模仿風筝的形狀做了一個王字形結構的“衣裳風筝”。鄧靜興奮地牽着它跑得滿頭大汗,可惜風筝要麼在地上拖行,要麼在空中打轉……第一次做風筝以失敗告終。

但鄧靜并沒有是以放棄,一直摸索紮風筝的技巧,終于在9歲時紮出了人生中第一隻能放飛的風筝。此後,他因自制的風筝總比同齡人的飛得高,而成為了一衆孩子裡的“風筝小王子”。

16歲國中畢業後,鄧靜自此一門心思搞起了傳統風筝手工制作,手藝好、品質好、飛得高,鄧靜的風筝在鳳凰山機場周邊成了搶手貨。起初,家人并不同意他以此為生,他便瞞着家人以夜晚“守魚”為借口,在魚棚中偷偷鑽研。魚棚裡沒有電燈,鄧靜借着點點燭光、一把小刀、一個打火機忘我地紮風筝,經常淩晨3、4點才回房休息,有時甚至不知不覺就熬了一個通宵。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那些迎風飛翔的風筝,載着年少的時光,把夢想妝點得五彩斑斓。五隻蝙蝠組成的“五福臨門”,幾隻金魚組合的“金玉滿堂”,一組紅色蝙蝠構成的“洪福齊天”,魚戲荷葉間創意出的“年年有餘”……每一個主題都充盈着手藝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讓鄧靜聲名鵲起、奠定江湖地位的作品,就是他的龍風筝。

2.拜師琢藝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1992年,鳳凰山将舉辦第一屆風筝節的消息不胫而走。卯足勁想要嶄露頭角的鄧靜覺得機會來了,于是他帶着自己制作的風筝作品參加比賽,輕松捧回了一個三等獎。但這次獲獎并沒有給鄧靜帶來多大驚喜,反而讓他暗下決心,要在下次的比賽中拿下第一名。為此鄧靜開始尋師學藝,後來他了解到風筝大師左明的龍風筝做得栩栩如生,決定向他系統地學習。

鄧靜至今還能清楚地記得當時拜師學藝的情景:“左老師制作龍風筝時,他的龍頭紮得很漂亮。我是多方打聽到他的住址後才去請教的。”那時,正是7、8月份夏天最熱的時候,鄧靜騎自行車從北門到九眼橋緻民路,單程需花費1個半小時,每次騎車過去都是滿頭大汗。連着兩個多月,鄧靜在拜師學藝的路上樂此不疲。因為左老師通常一人呆在家裡研究風筝,鄧靜每次去拜訪時都會先敲一兩下門,然後再叫聲“左爺爺”。在左爺爺開門的間隙,鄧靜全神貫注地瞟一眼他牆上挂着的龍頭,然後問候幾句再轉頭離開,十分滿足。回家以後,鄧靜再反複琢磨左爺爺龍頭的做法。鄧靜的堅持終于打動了左明,差不多兩個月後,左老師的門為鄧靜敞開并邀請他進門喝茶小坐,二人間的師生情誼就此展開。

為了精進技藝,鄧靜幾乎跑遍了成都所有挂有龍頭的寺廟,一邊描摹,一邊回想,然後再回去對比,直到基本掌握龍頭的制作技藝。鄧靜與左明師徒二人亦師亦友,當時兩人聯袂出品的龍頭可謂技藝精湛、惟妙惟肖。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1995年,時年23歲的鄧靜帶上自己制作的長88米、重量不到1公斤的三龍風筝參加四川省第二屆風筝比賽,一舉獲得了龍類金牌。此後鄧靜還參加“中國成都第四屆風筝藝術節風筝比賽”,獲得第二名和第三名。

1996年參加“四川大邑王泗杯全國風筝邀請賽”,獲第四名。

1997年其作品入選“中國四川成都97國家熊貓節工藝美術精品展”。

......

然而鄧靜并不滿足傳統技藝上的比拼,他始終在找尋風筝的“魂”。為此,師徒二人也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九個龍頭創意的誕生讓鄧靜興奮不已,他要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風筝!

不幸的是,1997年左明老師因病去世。為了紀念恩師,鄧靜在同年成立了風筝隊,取名為“明靜風筝隊”。為了完成“九龍齊飛”的理想,鄧靜收拾起悲傷,忘我地投入到風筝的制作中。

整整一年的時間,鄧靜專注于龍風筝的制作。“繪、紮、糊、放,稱為四藝(即繪畫、綁紮、表糊和放飛),這是制作風筝的全部流程,樣樣都是其畢生精益求精的目标所在。”鄧靜說,制作“九龍齊飛”整整耗費了3000多根竹條,綁紮了10000多次;放飛風筝則既是一項技術活、也是藝術活,更是智力活——龍頭擺布、龍身平衡、風阻計算......一場風筝活動下來,體力消耗不亞于舉起一塊預制闆!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1999年,“中國第四屆國際風筝節暨第九屆全國風筝比賽”在連雲港舉辦,鄧靜帶着他的“九龍風筝”驚豔全場。一條九頭巨龍在空中盤旋,氣勢磅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現場的媒體圍着“龍”轉。随着中央電視台的關注,鄧靜“西南風筝王”的名号被人們記在了心裡。

随後的近三年時間,鄧靜榮譽加身,成為國内風筝界無可争議的後浪——

1999年,代表自貢參加“第五屆中國國際風筝會暨第九屆全國風筝比賽”獲金牌1枚,銅牌1枚;代表崇州金雞鄉參加“四川省第六屆風筝比賽”獲3個單項第一名,團體第一名。

2000年,代表大邑參加“第十屆全國風筝比賽”獲最長類風筝第一名;代表四川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獲金牌1枚、銅牌1枚;代表崇州金雞參加“全國首屆風筝精英賽”獲單項金牌3枚、銀牌數枚、5個最佳;參加第十屆全國比賽,榮獲三枚金牌與三項最佳;在全國農民運動會和全國精英全賽上拿到了6枚金牌。

2001年,參加“第三屆全國風筝理論研讨會”作品《九龍起飛》獲一等獎;代表崇州參加“第七屆中國國際風筝會暨第十一屆全國風筝比賽”獲金牌3枚、最佳2個......

也正是從那時起,頂着“西南風筝王”名号的鄧靜,讓四川風筝在全國風筝界打出了一片天地。

3.載人風波

時間來到2003年。某天,在成都簇橋太平寺機場,一個超級大龍風筝把一個體重50多公斤的男子拽離地面近3米,“風筝載人上天”引得圍觀群衆拍手叫絕。而制作這個超級大龍風筝的人正是鄧靜。

然而這一熱議事件的背後卻是因為一場風波,至今談及此事鄧靜仍心有餘悸。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四川媒體的記者曾問起龍風筝的承重力,鄧靜當時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把一個人拉上天沒問題”。第二天,“西南風筝王載人上天”的字樣赫然出現在省内媒體上。消息一出,社會上不少人對此産生質疑,有人說“風筝載人上天”是不切實際的假新聞,因為大家都沒有親眼看到!這下報社不得不親自向鄧靜進行求證。鄧靜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随口說出的一句話竟然引來一場輿論風波。但是,對于“載人上天”,鄧靜憑着20多年的制作和放飛實踐是非常有底氣的。為此,鄧靜花費5個多月時間制作出全長150米、重20餘公斤的龍風筝,為的是力證“風筝載人上天”的豪言。

當天,在衆多媒體的見證下,這架被鄧靜稱為“超級龍”的風筝成功将一個50餘公斤的人“抓上天”。經此一事,鄧靜突然“安靜”了,再也不願意在媒體上“露臉”。直到2009年,經朋友說服才又以“西南風筝王子”的标簽回到媒體前。

4.放飛夢想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消失”的幾年時間,正是鄧靜事業發展的頂峰時期。

2006年時,某超市市場部負責人有意将明靜風筝引進商超,并表示“至少要1000個SKU”。這位負責人以為自己是個大買家,結果被鄧靜帶到生産風筝的地方時傻眼了——6輛裝滿風筝的福田卡車浩浩蕩蕩從他眼皮底下一陣風似地駛過……這位負責人所不知道的是,在雲貴川道路兩邊擺攤設點的商品風筝,有95%都來自明靜風筝。鄧靜說,生産高峰年份光是消耗的竹子重量就高達80噸,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勞工們的收入得到增長。

此後十年間,重回媒體視線的鄧靜共參加了數十場全國性風筝大賽,獲獎無數。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風筝協會在上海舉辦了中國風筝競賽史上首次單純“軋、糊、繪、放”制作技藝大賽,鄧靜的“龍風筝”作品從來自全國各省市40多名風筝大師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最高得分,奪得一等獎。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在鄧靜展示的風筝作品中,不乏太陽神鳥、劉歇業桃園三結義等具有濃郁巴蜀特色文化的元素:2004年他制作的劉歇業桃園三結義風筝,獲得了全國風筝最佳創作獎;2019年10月四川省第二十屆風筝錦标賽暨成都市首屆風筝藝術節上展示的太陽神鳥風筝;2020年助力武漢抗疫的“武漢加油 中國必勝!”巨龍風筝等。目前,在國内風筝界,鄧靜就是一張名片、一個知名的品牌。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作為四川省風筝協會副秘書長,鄧靜還肩負着将四川風筝文化發揚光大的使命。他多次組織舉辦風筝活動,2019年,由四川省風筝協會協辦的國際風筝節在成都舉行,參與及參觀人數高達幾十萬人。他希望通過做活動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風筝文化,親眼目睹各式各樣的風筝風采,體會到風筝的魅力。

引領·人物 |“西南風筝王”鄧靜:讓龍的精神傳遍世界

​為了将風筝文化傳承下去,鄧靜還經常帶領團隊在學校和社群做公益活動。他們在成都市鳳凰國小、成都市太平寺西區國小、大邑王泗中心校等學校開設每周一次的風筝文化課,還與綿陽仙海中心國小、邛崃桑園國小等聯合建立“青少年風筝實驗基地”,教授風筝的曆史以及風筝的制作技藝。

“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去了解風筝文化,也希望我們四川的風筝能夠在全國乃至國際聞名。”鄧靜說,目前通過融合巴蜀文化,四川風筝已經獨具特色,在國内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下一步,鄧靜将繼續帶領團隊在各項風筝賽事及風筝活動上争取獲得更優異的成績,讓四川風筝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同時,他們還将加強與社群、學校、機關機關的關聯,持續推廣風筝運動和風筝活動,為全民健身助力。

撰文:龍曉

編輯:謝明林

校對:謝明林

稽核:梅豔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