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各方勢力都有稱霸之心,但是因為實力相當,互相之間割據了很長的時間。最終還是西晉的司馬炎成為了擁有統一天下能力的的那個人。而司馬炎的爺爺就是司馬懿,曾經是北魏的托孤忠臣,對魏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司馬懿在魏國的曆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曹丕是魏國的開山皇帝,但是曹丕英年早逝,是以為了穩固自己的基業,他将新一任的皇帝托付給了當時的四個臣子,其中就有司馬懿。而曹叡繼位後也沒過多少年就駕崩了,三個兒子全都夭折,自己的後妃也被他人占領。

一、曹丕托孤
三國時期,有一個很經典的托孤故事,劉備死之前白帝城托孤,把自己的兒子和蜀漢的大業都托付給了諸葛亮,本來諸葛亮身上的擔子并沒有這麼重,但是諸葛亮為了滿足劉備的願望,接受了他臨終前的托付,即使他輔佐的是一代昏君,但是他也為蜀漢大業而奔波。
同一時期的魏國也出現了皇帝駕崩的情況,皇帝去世前第一件事就是選擇一個繼位者,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都是個頂個的英雄豪傑,但是他們後代卻非常一般。曹丕篡權奪位,去世時,還不知道該把皇位傳給誰,最後沒辦法隻能也學習劉備開始托孤。
曹丕想的很好,雖然曹叡的天資不太聰穎,但是選擇幾個好的托孤大臣,互相扶持并且好好教導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是以曹丕就選擇了四個人成為托孤大臣,分别為司馬懿、曹真、曹休和陳群。雖然這四個人在魏國都很有地位,但是卻互相制衡。
曹丕走之前其實為曹叡想的非常周到,畢竟是幼主登基,肯定不能很快的掌握朝堂的權利,是以選擇了在朝堂上最有分量的四個人來托孤。這四個人誰都無法一家獨大而進行奪權,隻要四個人的地位一樣,就不會對皇位造成太大的威脅,各司其職幫助曹叡管理朝政。
曹丕死後情況也确實按他所預想的方向發展,司馬懿雖為大将軍,但是曹真和曹爽合作的話戰鬥力也不弱于他,朝堂上雖然陳群占有優勢一些,但是司馬懿也能與之抗衡。這樣下來,就是他們互相制衡,幫助曹叡鞏固政權。
二、曹叡托孤
曹叡登基之後,在四位托孤大臣的幫助下,順利的管理朝政,雖然無功但也無過,還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因為他太過于受四位大臣的牽制,是以并沒有釋放出太多自己的觀點,是以到後期他被磨平了棱角,沒有了雄心壯志,任意妄為。
尤其是到晚期的時候,他下令讓人大修宮殿,一切都裝飾的特别豪華,但是這個過程過卻耗費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導緻朝廷國庫虧空。這樣已經影響到了魏國的基業,這個時候曹叡身體已經出了問題,他并不理會他人的勸阻,按照自己的意願任性決斷。
曹叡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在位期很短,沒當多少年的皇帝之後身體就逐漸惡化。這個時候他也想學習自己的父親,來選擇朝堂中的大臣進行托孤,這樣既能夠保證朝堂上的重臣沒有篡權之意,也能快速的輔佐新皇上位。後來曹叡決定選擇司馬懿和曹爽為托孤大臣。
為了提高曹爽的職位,曹叡駕崩之前還把曹爽提拔為大将軍,這樣兩個人官位相同并且能互相制衡。本來之前入選的托孤大臣還有夏侯獻和曹肇等人,但是曹叡因為聽信了他人的建議,後來決定選擇了司馬懿和曹爽。本來夏侯獻和曹肇都是曹魏宗室中人的,但曹叡卻沒重用。
司馬懿在曹叡統治期間,隻有在外的軍銜沒有在内的政治頭銜,也就是說司馬懿不能參政,曹叡也是為了防止司馬懿功高蓋主,是以才一直提防着他。後來駕崩進行托孤之時,曹叡也選擇了一個武将和一個朝臣互相制衡,但是沒想到司馬懿後來的發展的太大而無法制衡了。
三、最慘皇帝曹叡
曹叡活着的時候還能制衡這些有功之臣,但是一死,朝堂動蕩,正好給了這些人篡權謀逆的機會。司馬懿的權利也越來越大,逐漸成為魏國真正的權利中心。曹真和司馬懿勾結成為了魏國真正的政權統治者。
曹叡可以說是最悲慘的皇帝了,因為曹叡一共有三個兒子全部早死,而且都是在被封王之後死的,曹叡還有兩個女兒命運也極其悲慘,長女也是早夭,而次女嫁人後丈夫早死,後又嫁了好幾個人。甚至曹叡收養的兒子也沒能繼承皇位,過早的離開人世。
曹叡駕崩後,曹爽占據了朝堂的主動權,他和司馬懿一起把握朝政,曹爽還把後宮中的嫔妃占為己有,在宮中為所欲為,沒有人能管得了他。曹叡後宮中的嫔妃一時之間都成為了曹爽的小妾。曹叡死後不久司馬懿就帶頭篡權,封自己的兒子司馬昭為王。
後來司馬懿的孫子也就是司馬炎接受了當時魏帝的禅位當上了皇帝,并且改立國号。後來在司馬炎的努力下,才一統天下,打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一切還是曹叡的托孤大臣選錯了的原因,才讓司馬懿和曹爽能夠控制朝政。
總結
司馬懿經曆了魏國三朝,可謂是三朝元老,在曹丕之時就是四處征戰的大将軍。曹叡掌權時期,雖然不被曹叡重用,但仍然是魏朝最有威望的将軍。第三朝更是受到了曹叡的托孤,也正是這個時候司馬懿抓住了機會,把權利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曹叡真的是三國時期最悲慘的一個皇帝,不僅自己的兒子沒能繼位,就連選的宗室後代也被曹爽和司馬懿架空,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全部早夭,自己的老婆都被曹爽霸占,曹叡确實是三國時期最悲慘的一個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