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東吳,最後還是被西晉給滅了。原因之一,就出在東吳的最後一任皇帝,孫皓的所作所為上,由于他的推波助瀾竟比敵人的攻城略地更加“兇殘”,東吳的滅亡竟變得理所當然了。

孫皓其人,曾因“才識明斷,長沙桓王之俦。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而被江東士族擁戴,請回去做的東吳皇帝。要知道長沙桓王,那可是開創了江東基業的孫策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一個有孫策之才,又好學守法,還兼具傲骨的人,本該成為人民擁戴、建功立業的“好”皇帝,可他卻偏偏成了亡國之君。孫皓到底幹了什麼,讓東吳如此的亡之有理的呢?

一、我命由天不由我

孫皓原本就是有資格當皇帝的。孫皓出生的同一年,他的父親孫和被正式确立為東吳太子,隻要不出意外,等到他的祖父,也就是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駕崩,他父親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登基,而到那時,他離皇位也就是隻差一步之遙。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可沒想到,這意外确實比明天來的更早一些。孫皓8歲那年,因牽扯進“南魯黨争”,他父親孫和的太子之位被廢,年幼的孫皓也跟着父親被流放到了故鄣。

原本前途光明的人生,一下子成了階下囚的生活。名義上孫和被封南陽王,還是王爺頭銜,但遷往長沙居住後,全家實際上遭到了軟禁。曆朝曆代,黨争中鬥敗的一方,下場都不怎麼好。那時的孫皓一家,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唯恐大禍臨頭,性命不保。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可害怕也沒用,是禍還真就躲不過。公元253年,東吳宗室孫峻發動政變,因擔心孫和卷土重來争奪皇位,便找了個借口削了孫和的爵位,并賜孫和自盡。孫和一死,他的妻子張氏也跟着自殺了。孫皓一下子成了孤兒。

此時,東吳政權混亂,可真是一出你未唱罷我就登場的鬧劇。孫峻之後,孫亮的屁股還沒把龍椅暖熱就被廢殺,而搞掉他的孫休當了幾年皇帝就病死了。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按道理,這皇位應該傳給孫休的兒子,可群臣們一商量,太子實在年幼,加上時局動蕩,怕也保不住皇位,不如選擇一位年長的人做皇帝,大家也能安穩一陣子。結果,孫皓作為孫權的長孫,被推上皇位。

命運好像一個圈,繞來繞去的又給繞回來了。不知道孫皓坐上皇位時,心裡是否也在想“我不是想證明自己有多了不起,我隻是要告訴你們,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二、亡國全靠這三點

孫皓當皇帝,一開始還真有那麼點“了不起”的意思。公元264年,孫皓稱帝,改元元興。為了朝局的維穩,繼位後的孫皓先是大赦天下,以表示自己的寬仁,又大行封賞,以確定臣子盡忠,尤其是對那些為推薦自己當皇帝而出了力的傑出貢獻者。

此外,據《江表傳》記載,孫皓還“發優诏,恤士民,開倉禀,振貧乏”,同時,放出了宮裡的很多宮女,以緩解東吳婚配市場男多女少的局面。放出了皇家獵場的禽獸,已補充山野林間無獵可捕的狀況。就為此舉,東吳上下,人人稱贊其“皇上聖明”。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眼看着東吳就要越變越好,從此走上國富民強的康莊大道,日後說不定還能與西晉一較雌雄。可孫皓畢竟是孫權的真孫子,當個人權利不再被限制時,裝孫子的事也就懶得做了。

逐漸顯露出來的狐狸尾巴,集中表現為“暴虐治國、志大才疏、驕奢糜爛”這三條上。孫皓繼位才一年,就殺了曾經擁戴他為皇帝的濮陽興和張布,原因是“聽說”二人對此事有反悔之意。殺徐紹也隻是“聽說”其在出使晉國時,贊美了中原幾句。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孫皓逼殺宗室多人,其中就包括前任皇帝孫休的老婆朱太後,以及孫休的4個兒子中較年長的兩個。在他當皇帝的20幾年裡,殘殺朝臣,迫害大臣家屬的事,不絕于耳。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就批判到: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

征伐方面,孫皓也不消停。估計是當了皇帝有了兵權,就變得“耗子腰上别了杆搶,起了打貓的心”。孫皓稱帝第4年,帶領東吳對晉北伐。可這場北伐,既沒有諸葛亮的興複漢室,作為政治旗幟,也從不衡量敵我實力。在他看來,“老子要打”就是最好的理由。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結果,北伐10年,年年征戰,且幾乎未嘗勝績。世人都明白,打仗就是打補給,就是打國力,可相比西晉,兩國實力懸殊,東吳根本耗不起。可這是場不能不打的仗,事關天下一統。就算現在孫皓不出兵,日後西晉的大軍也會向東磨刀霍霍。

既然如此,作為皇帝,錢省着點花也行啊,能多耗一日算一日,沒準天有變數呢。可孫皓卻依然驕奢糜爛。不但重新擴充後宮佳麗數千名,還終日沉迷于酒色之中。為了取樂,孫皓令人制造各種金銀飾品,讓後宮的妃子們穿戴上,相撲為樂。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同時,孫皓還大興土木,其中就有為自己寵幸的左夫人,修建得極其奢華的陵墓,還搭進去不知道多少的陪葬品。孫皓為了悼念這位寵妃半年不上朝,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為是他駕崩了。

可還有比這更離譜的。隻因聽說荊州有王氣,不利于現在的都城,便要搬去舊都武昌。可沒住多久,孫皓又懷念起建業的好來,然後,浩浩蕩蕩的他又搬回去了。普通人家搬個家都費半天勁,這可是遷都呀。前後折騰了一年多,勞民傷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此時的孫皓,已經不再是那個人見人誇的令主,而是人民倍感失望的昏君、暴君。他的倒行逆施,無異于是在給自己挖的坑裡,添了一抔又一抔的土。這樣的國還不亡,那才叫沒有天理呢。

三、東吳一定要亡嗎

建衡三年,也就是公元271年,距離孫皓投降西晉還有9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離譜的事。有個叫刁玄的人,說他自己通過命理運數,堪破天機,得出一句谶語:“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意思是,東吳的老孫家統一天下的時候到了。為了佐證這句不靠譜的話,還聲稱從西晉投降過來的人那裡聽到,“吳天子當上”的童謠,認為這是老天爺給的批示。

得知自己是真命天子,孫皓自然大喜,迫不及待地要北伐。還帶上自己的母親、妻子以及後宮佳麗三千,既然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怎麼可以沒有見證者。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唉,這哪像是一個君王,和江對岸司馬家的那些行事沉穩,下手毒辣的政治家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巨嬰。武志紅曾經說過,巨嬰的整個世界隻有一個他人存在,且整個世界必須以他一個人的意志為核心。他不接受不同,不同即是敵對世界。

孫皓當上皇帝以後的種種表現,他的暴虐治國、志大才疏、驕奢糜爛,哪個都說明他的心理發展水準,妥妥的還是6個月大的嬰兒。而他暴虐的性情,則來自他當皇帝之前的經曆。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一個11歲的孩子從錦衣玉食,突然落魄到過上颠沛流離的生活。原本可以天真無邪的童年,卻處處是如履薄冰的殺機。在需要父母愛護的年紀,卻要面對雙親自盡的噩耗。

再加上一次次的死裡逃生,在這個少年心裡投射的陰影,孫皓要能發展出正常人的人格和心理狀态,那才奇怪了呢。在這一點上,秦王嬴政的身上,也能窺見一斑。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一個心理扭曲,又行事“輕狡”的孫皓,最好的結局,大概就是投降西晉,終老于洛陽了。如果在盛世,整個帝國或還能勉強替他撐一撐,倒得不至于那麼快。可惜,這是三國,是亂世。可即便換個明主當皇帝,也恰逢盛世,東吳能不會滅亡了嗎?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當然知道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整個華夏民族,自始至終都是要求統一的,這是不可逆的曆史洪流。而從實力上講,東吳真的不是西晉的對手,甚至曾有一度,西晉都沒有把東吳看做是對手。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而唯一的問題是,由誰來執行統一,又是誰來被統一。很不幸,東吳是後者,在大魚吃小魚的年代,結果顯而易見。而孫皓也不過是恰巧将這一曆史事件,向前推動了一把的人,而已。

總結:

公元280年,孫皓仿效劉禅,備了亡國之禮,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向晉軍投降。作為東吳皇帝,孫皓表現出了政治上幼稚,管理上昏聩,施法上暴虐,再加上财政上揮霍無度,最終導緻了東吳的加速滅亡。

三國東吳最沒存在感?有這樣的人來當家做主,東吳豈有不亡之理?

盡管,朝代更替有一定的内在規律,人們不可能逆曆史潮流而行,但個人因素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由一個如孫皓這般行事的皇帝當家做主的東吳,也确實亡之有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