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縱觀古今,若論天下賢臣謀士,諸葛孔明大名一出,怕是任何人都要避其鋒芒三分。
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的一生演繹出了太多傳奇的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被請出山,到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再到七擒孟獲,諸葛亮身上的每一個典故都成為了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
然而知曉曆史的人也都知道,諸葛亮最後并沒有幫助劉禅一統三國。而是抱着“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宏偉志望病逝于北伐中原的軍營之中。

諸葛亮畫像
對于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一統三國的問題,毛主席也在千年之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毛主席認為有三點缺陷導緻了諸葛亮最終沒有成功,那這三點缺陷又是什麼?
滿懷雄心出山去,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出生于琅琊的望族,算得上是時代的官宦之家。隻可惜諸葛亮的童年卻并不幸福,随着母親和父親的先後去世,年幼的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隻能跟着叔叔諸葛玄一起生活。
諸葛玄離世之後,諸葛亮于隆中開始了隐居的生活。隐于深山中的諸葛亮時常會拿自己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管仲、樂毅相比,為此也有不少人笑諸葛亮是不自量力。
但是作為好友的徐庶和崔州平卻是對諸葛亮的才能深信不疑,并認為其過人的本事相較于管仲和樂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徐庶動身去往許州探母之前,就特意告訴劉備:“卧龍崗中有位曠世奇才,如果能得到他的鼎力相助,那取得天下也就指日可待。”
徐庶的話自是讓劉備心動不已,于是第二天便帶着關羽、張飛二人一同去拜訪諸葛亮。隻是說來也是不巧,劉歇業三人前兩次拜訪時,諸葛亮都因事外出而不在家中。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面對劉備的誠心邀請,諸葛亮最終答應出山入幕,助其建設一番事業。
有了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可以說是如虎添翼。諸葛亮也确實是沒有辜負劉備所望,先後為劉備解決了很多麻煩和困擾。
建安十三年,曹軍大破劉軍,諸葛亮單槍匹馬來到江東。面對孫權,諸葛亮不卑不亢,先是為其分析了當下的局勢,随後又告知孫劉聯軍的好處,最終成功勸說孫權與劉備合作,一緻對抗曹軍。這之後也就有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曹軍不敵孫劉聯軍落敗而逃,至此三國鼎立之勢漸漸有了雛形。
建安十九年,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益州被成功奪取。之後諸葛亮又輔助劉備大勝曹軍,奪取了兵家必争之地——漢中。自此,蜀軍鋒芒盡顯。
劉備 劇照
劉備上位後,不忘諸葛亮的勞苦功高,封其為丞相。被封為丞相後,諸葛亮開始大力治理蜀地,制定有效的法律,積極加強戰備部署。為在前線戰鬥的劉備穩固了後方,鎮守住了成都。
隻可惜關羽戰敗被殺害,荊州也是以落到敵人手中,這一來便讓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标受到了重創。
劉備重病去世後,南中地區躁亂不斷。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七縱七擒主犯孟獲,徹底征服南中人心。
随着實力的不斷增強,諸葛亮覺得蜀國已經有了北伐的實力,于是決定大舉進攻中原。然而諸葛亮卻是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北伐中原時會遇上人生勁敵司馬懿。前後五次北伐後,諸葛亮終是因積勞成疾,最後長逝于軍營之中。
毛主席化身“小迷弟”,巧用妙計除土匪
諸葛亮去世至今雖然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曆史,但這一千八百年裡,江湖中卻一直流傳着他的傳奇故事。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淵博學識更是成功征服了一大票粉絲。其中帶領中國走向勝利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是諸葛亮的“小迷弟”之一。
諸葛亮 劇照
當然諸葛亮能夠深受後人追捧也并不是沒有理由,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雖說是誕生出了無數謀臣和武将,但真正能同時進入文、武二廟的卻隻有兩人。其一是魏晉時期的杜預,另一人就是諸葛亮。
要知道能進入一廟的人已經是可以彪炳千秋的人物,可想而知同時能進入兩廟的諸葛亮,在後人眼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位。
毛主席就曾經多次表示要學習諸葛亮的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主席甚至還學習過諸葛亮的“鼓動能力”,以此點燃紅軍的熱情,激勵他們奮勇作戰。
程蓮珍
當然毛主席學習諸葛亮的地方還遠不止這些。1953年,解放軍抓獲了讓人頭疼許久的女土匪程蓮珍。隻是在面對如何處置程蓮珍的問題上,衆人卻是犯了難,不知所措之下隻能上報給毛主席來進行定奪。
毛主席稍一考慮後便決定釋放程蓮珍,對于毛主席此舉很多人表示難以了解,并詢問為何要這樣做不是放虎歸山嗎?
對此毛主席解釋道:“諸葛亮怎麼對待孟獲,我們就怎麼對待程蓮珍,而且我相信程蓮珍是個好同志。”
程蓮珍 右三
本來已經做好受處罰準備的程蓮珍卻沒想到會被如此輕松就放走,深感大義的程蓮珍自此成為了共産黨的忠實擁護者。程蓮珍随後開始遊說勸降其他土匪,可以說對解放軍的剿匪大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毛主席淺談失敗原因,三點失誤注定敗局
對于偶像諸葛亮,毛主席也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在毛主席看來,諸葛亮之是以沒有完成一統三國的宏大志向,無非是犯下了三個嚴重的錯誤。
對于這三個錯誤毛主席也曾多次在會議上提出,并表示在日後的革命道路上要堅決杜絕類似的錯誤。那毛主席所說的諸葛亮犯下的三個錯誤到底是什麼?
毛主席認為諸葛亮犯下的第一個錯誤就是識人不清,用人有誤。在與自己的親信李銀橋談話時,毛主席就說過,“就是聰明如諸葛亮,也有用錯馬谡和關二爺的時候。”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典故想必熟讀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第一場戰争便派出了馬谡作前鋒。要知道這場戰争如若打赢了,那對接下來的進攻都将會是十分有利。由此可見,馬谡必然也是諸葛亮十分親近或是信賴之人。
為確定戰争的勝利,諸葛亮千叮咛萬囑咐馬谡一定不能失掉街亭,并告訴他在選擇安營紮寨時務必要選擇靠山近水之地。
然而自大自負的馬谡卻并沒有将諸葛亮的話放在心上,而是選擇了在一個遠離水源的山頂上安營紮寨。面對部下的勸阻馬谡也是絲毫不為所動,依舊一意孤行。
魏軍在得知馬谡的愚蠢行為後,立馬切斷其水源和糧道,然後放火燒山。早已饑渴難忍的蜀軍,面對熊熊大火後更是慌亂不堪,最終導緻了魏軍大敗蜀軍,街亭是以失守。這也讓諸葛亮錯失了北伐最好的時機,不得不退回于漢中。
為了安撫軍心,作為主帥的馬谡自然要承擔主要責任,是以諸葛亮便下令對馬谡實行了斬首。
關羽 劇照
如果說派遣馬谡是諸葛亮的失誤,那為何還要算上關二爺?要知道關羽的本事可是一直被傳得神乎其神,而且關羽還是進入武聖廟的人,諸葛亮用錯關羽一說又從何說起?
毛主席認為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當時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諸葛亮和劉備也都深知荊州的利害關系,于是諸葛亮便派遣了猛将關羽去駐守荊州。
其實關羽除劉備之外也确實是唯一的人選,隻是諸葛亮卻是帶走了張飛和趙雲一同去支援劉備。關羽雖然本事大,可卻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自傲。
自大的關羽自然是看不上東吳,更别說與之一起聯合抗魏。從這一點上看,諸葛亮也算是用錯了關羽,而且他臨走前也沒有給關羽留下一個能對他進行規勸的親信之人。
接着毛主席又分析出諸葛亮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沒有親自督軍,任由馬谡一人全權指揮戰争。
既然知道街亭戰争的重要性,諸葛亮為何還要放任馬谡一人獨大。在馬谡被困時諸葛亮也沒有指揮大軍前往支援,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掌握第一手的情報。
馬谡 劇照
試想如若諸葛亮跟兵前行,馬谡也就不敢做出舍水上山的決定,以免被魏軍切斷後路。那是否也就意味着這一局的戰鬥勝算頗大,諸葛亮不必退回漢中,三國的格局或許真的會被改寫。
有了這個慘痛的教訓後,諸葛亮在日後的每一場戰争中都會親自監督坐鎮指揮,就是為了避免再犯此類的錯誤。
毛主席最後點出諸葛亮所犯的第三大錯誤就是,諸葛亮提出的軍事戰略存在一定的問題。
荊州、益州兩路北伐的戰略部署,雖然可以兵分兩路同時進攻曹魏政權,從荊州出兵甚至可以直插中原腹地。可是兵分兩路的前提是你必須有足夠的兵馬,但是蜀軍的實力根本沒法實行有效的分兵進攻。這也導緻了蜀軍既攻不下敵軍,又保不住城池的尴尬局面。
如此種種原因也是讓諸葛亮未能完成一統三國的宏願,最後隻能抱憾而終。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點評真真是一針見血,諸葛亮失敗的原因裡,這三點失誤占到的比重不可謂不大。後期的革命之路上,毛主席取諸葛亮之精華,去其糟粕之處,最終實作了祖國解放的偉大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