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顆物化的遠洋雄心——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非技術解析「2」

大噸位的艦體不僅可以安裝更多的艦載系統,給艦員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更意味着它的遠航适應性、抗波性非常強悍。這對于一支立志走向遠洋的海軍來講可謂意義重大。要知道,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不是單一艦種、單一機種,甚至是單一兵種能夠支撐起來的,這實際上需要一個綜合的、合成的作戰能力。按照海軍通行的量化标準,就是綜合作戰半徑有多大,即情報通訊保障能到什麼樣的範圍,各種兵力,包括航空兵力、水面艦艇兵力等能夠在什麼樣的範圍内執行合同作戰行動,海軍術語稱其為綜合作戰半徑。至于我們正在建設的遠洋海軍需要具備一種什麼樣的綜合作戰半徑才能滿足需求,則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萬噸大驅”的出現與之密切相關。

一顆物化的遠洋雄心——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非技術解析「2」

從最淺顯的一層來說,海軍應該能夠有效的維護海上主權和相應的海上權益。僅這一層對中國海軍來說就已經相當高了,但這隻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這些基本的要求都保障不了,顯然這個國家的海軍建設是不達标的。從更遠的一層角度來說,要為國家安全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有效的保障。最直覺地來說,大陸能源安全問題就相當的突出。大陸現在大部分能源要從國外進口,而從國外進口的能源絕大部分都是從海上通道進入到國内。現在最集中的海上能源通道是中東海灣地區,經過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然後到達南海,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海上通道,而就是這條被稱為海上生命線的能源通道還完全暴露在一些國家的軍事力量的威脅面前,要保證能源海上生命線的安全,海軍遠洋作戰能力是不是要與之相比對?這不是說在哪一個階段能保障到什麼程度,而是說假如整個生命線的任何一點有軟肋、有弱點、有空白,都會對能源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是以僅從這一點來看,對中國海軍需要走多遠這個問題就有一個相當高的要求——這不是建造一艘或是幾艘航母就能夠解決的事情,而是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性遠洋海軍工程。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作為航母戰鬥群的配套艦種,還是作為獨擋一面的艦隊核心,055的“大”不但意味着強,更意味着一種走向遠洋的雄心。

一顆物化的遠洋雄心——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非技術解析「2」

事實上,在官方的正式通報中,将“萬噸大驅”稱為“中國海軍從遠洋存在到遠洋打擊戰略性跨越的重要一環”,這是大有深意的。我們現在的經濟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我們對海上的交通線、對海外貿易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建設一支以航母編隊為核心的遠洋海軍,其終極目的是為海外貿易提供有效的保護。然而,中國航母編隊未來必然要面對遠洋作戰任務,但配套水面艦艇噸位過小的短闆卻不容忽視。護航艦艇噸位過小,意味着遠洋自持能力、火力和選擇靈活性不足。對此,054系列護衛艦在“遼甯”号航母編隊中的“無奈”就很能說明問題——雖然該型艦種綜合性能均衡且造價經濟實惠,但受限于艦種在設計之處就明确的作為一種原本的“基地兵力”的任務劃分,054系列護衛艦并不适合遠洋作戰。現有的航母戰鬥群在編制上也是以是“坡腳”的。顯然,這塊短闆若不補齊,将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航母編隊的遠洋作戰能力。而“055”則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研制的。萬噸級的體量決定其遠洋自持性更好、火力更強大,将其編入航母編隊,把目前擔負這個任務的052D型飛彈驅逐艦作為次級護航艦艇搭配使用,騰出來的054系列護衛艦去擔負本來就該做的近海防衛任務,不僅會讓本來就很重的護衛任務有所緩解,還将使航母編隊力量得到大大的“更新晉等”,進一步提高遠洋作戰力量。進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大驅”之大不隻是體量,更是後續使用過程中的發展潛力。不同于空軍裝備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極細微的改動都會影響整架戰機的設計和建造,海軍裝備在生産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之後,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更新改造。軍艦可以了解為一個裝載了各種裝備、設施、武器的大箱子,隻要箱子夠大、夠結實、整體設計優良,電子裝備、武器裝備甚至是動力設施都可以在後續使用中進行更新,更不用說是軟體系統了。以美國最著名的“宙斯盾”驅逐艦“阿利•伯克”級為例,從1991年首艦“阿利•伯克”号下水算起至今已有近30年了,“阿利•伯克”級為了适應時代發展,不斷融合新興技術,在原型艦的基礎上先後發展了Flight Ⅰ、Flight ⅠA、Flight Ⅱ、Flight ⅡA、Flight Ⅲ等多種型号,在上層結構、防護能力、武器裝備、軟體系統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更新,其最新型的Flight Ⅲ型相對原型艦可以說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以此比之,大驅“之”大“不僅“大”在目前,更是“大”在今後。

一顆物化的遠洋雄心——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非技術解析「2」

耐人尋味的“巡洋艦”炒作

在“萬噸大驅”下水前後,西方世界各種不無目的的炒作就始終沒有停息過。以美國媒體的反應為例,其不但在去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單獨辟出一章來談所謂的“055巡洋艦”,《國家利益》更是将其列為“中國改變軍力格局的五大殺器之一”,《新美國人》稱其能“擊落衛星”,“幾代美國人将首次面對一種令所有艦艇都相形見绌的軍艦”。最誇張的是,在055首艦下水後,更有美國媒體稱055為“中國的無畏艦”——“無畏艦”是“革命性戰艦”的代名詞,當1907年它出現在英國時,一夜之間令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戰列艦都過了時。這個捧殺的味道就十分明顯了。要知道,盡管055的下水是我軍在大型水面作戰艦艇領域追趕上世界最先進水準的一個标志,但該艦在全世界範圍内就整體技術水準而言并不是開創性的、革命性的,也并不具有劃時代意義。萬噸級的排水量、通用性垂直發射系統、整體式桅杆,這些要素近年來在英美等國的最新型驅逐艦上已經實作。大驅所展現的作戰樣式和今後承載的作戰使命,依然處在世界現有海上作戰方式的範圍之内。西方媒體對此一無所知麼?答案顯然并非如此。事實上,不僅“無畏艦”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巡洋艦”的說法更是牽強附會。作為一種常識性問題,自進入飛彈時代以來,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差別已經不再明顯,無論是在噸位、武備配置、針對敵情或者艦隊位置方面都在不斷縮小差别,在實際應用中已經出現了不少功能重疊的地方。尤其是繼“基洛夫”級和“長灘”級之後,美蘇兩國都意識到,與其大型化巡洋艦,不如将巡洋艦的功能拆分給航空母艦和驅逐艦。這樣不僅廉價靈活,而且艦隊的整體效能更好。是以,這一切使得大型驅逐艦的戰鬥力不斷提升,而巡洋艦止步不前,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時至今日,已經不能因為一型驅逐艦的噸位大就稱其為所謂的“巡洋艦”。對此,極好的一個例子莫過于美國人自己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這是一條滿載排水量超過13000噸級的巨艦,噸位規模遠遠超了不到萬噸的“提康德羅加”級,但美國海軍仍然将其劃為“驅逐艦”而非“巡洋艦”。如此一來,西方世界固執地将055稱為“巡洋艦”又是為了哪般?難道僅僅是搏一搏眼球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