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洛陽,是古代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心,這既是在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誰占領了洛陽就可以控制全國,那麼誰失去了洛陽就失去了全國,是以才有那麼一句“得中原者得天下”。正因為如此,洛陽一直是東西方勢力争奪的目标,每一次改朝換代洛陽都是主要戰場,每一次要遭受兵焚,是以洛陽的古城是建了毀,毀了建,建了又毀,這才留下衆多都城大遺址。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洛陽盆地

在唐代以前,大陸的主要政治勢力鬥争是東西方鬥争,西方勢力是以關中平原為代表的西北黃土高坡勢力,東方勢力是以河北山東為代表的華北平原勢力。以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勢力恰恰夾在了兩大勢力之間,是東西兩大勢力争奪的對象。那時候江南勢力還不具備與北方勢力抗衡的力量。

洛陽所處的河洛盆地是大陸第二階梯的邊緣,縱貫華北的太行山和秦嶺餘脈的伏牛山,在這裡形成一個嗽叭口,河洛盆地正處在嗽叭口的底部。而在河洛盆地的東口又有嵩山山脈擋住,北邊則是黃河和邙山,雖然不是很高也不很險,但也是洛陽擋住東方勢力的一道屏障。

在這樣的地理條件關中勢力東出則必須占領洛陽,而東方勢力西進,也必須占領洛陽,誰先占領了洛陽就占領了絕對優勢,誰就能壓住對方,進而控制全國。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洛陽在全國的位置

夏與商就是東西兩股政治勢力,夏禹占據了河洛盆地,是以夏部落聯盟成為最大的政治勢力,進而建立夏朝,控制全國。商是一個東方部落方國,在東方崛起後開始向夏朝挑戰,最後占據河洛盆地滅了夏朝。商湯滅朝後在洛陽偃師建立西亳,興盛二百年。後來開始逐漸往東往北遷都,而遷一次就衰落一次。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夏商對峙圖

等到了盤庚遷都到殷商時,商朝已漸漸的失去了對河洛盆地的控制,勢力退居到東方,這便給周人的崛起留下了空間。周人通過三代的努剪商,到了纣王的父親帝乙時,已經占據了關中,周文王時遷都于豐,然後東出占領河洛盆地。正因為此,周武王才得以在孟津會盟八百諸侯,搞軍事演習,為滅商作好充足準備。最後又以河洛盆地為根據地,由孟津渡過黃河,一舉在牧野擊敗商纣王的軍隊,滅掉了商朝。試想一下,若商朝長期定都在洛陽,還能讓周人在關中快速崛起嗎?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商周對崎示意圖

周武王滅商後就決定在洛陽建立新都,武王死後,由周公負責落實建成,三監之亂時周公以洛陽的成周為根據地,東出平叛,這一仗實質上才是周朝的統一天下之戰。平叛成功後,周公迎周成王至洛陽新都,接受諸侯朝賀,大舉分封七十個多諸侯,後來在洛開創成康之治,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周朝在洛陽置八師,控制着東方,這才是它能夠興盛的根本。

周幽王失政,被申侯勾結西戎打進鎬京殺死,關中被搶劫一空,宗周滅亡。周平王被迫東遷成周洛陽,雖說周王室衰敗了,諸侯都不聽了,但在洛陽仍延續了五百年,天下仍屬于周,天子威儀諸侯不敢随便僭越。

秦人在關中崛起,與東方六國勢力展開對決,秦國據守函谷關,洛陽成了交鋒的前沿。秦兵出函谷到洛陽則東方六國遭殃,是以東方六國拼死将秦國堵在函谷關内。到了秦昭襄王時滅掉東周,拿下洛陽,形勢急轉直下,統一六國便隻是時間問題。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秦滅六國

秦始皇滅六國先從南韓開始,而滅南韓則是從洛陽出兵,然後一舉韓魏将六國分割開來,最後逐一滅掉。秦國後來滅亡縱然有暴政等許多原因,然而沒有在洛陽建立第二個政治中心也是一大失誤。若秦始皇能夠象周朝那樣,在洛陽設秦八師,派重臣坐鎮,并能獨立行使軍政,那麼平定關東六國貴族的起義,将會和周公東征差不多容易。

項羽分封天下之後,既不守關中,也不守洛陽,竟然跑回江蘇老家彭城做西楚霸王去了。結果劉邦一戰滅三秦,進而東出拿下洛陽,在洛陽為楚懷王發喪,率天下諸侯讨伐項羽。結果劉邦和項羽在荥陽對陣了三年,舉鼎的楚霸王項羽硬生生的被不會打仗的劉邦拖挎拖死。在荥陽對抗時,劉邦把洛陽當城加油站,時不時回洛陽小住,收集力量再戰。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楚漢戰争

西漢建立後,雖說對天下也進行了分封,可隻封到洛陽以東,以洛陽為首的“三河郡”絕不外封,并把三河郡劃入京畿之地的司隸部管轄,劉邦東出平定諸侯叛亂則經常住在洛陽。後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時,則把洛陽作為前沿指揮部,派魏其侯窦嬰坐鎮指揮,居中排程各路大軍,将劉鼻的叛軍死死擋在洛陽之外,最終消滅。此時若洛陽失,則漢朝危也。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西漢前期圖

王莽的新朝是被綠林、赤眉兩股起義軍滅掉的,這股起義軍一股發起于南陽,一股發起于山東。綠林軍很快占據洛陽,赤眉軍則殺入關中,最後聯合滅掉了王莽。

後來光武帝劉秀崛起于河北,實質他所代表的是東方的政治勢力,占據洛陽後将割據勢力一一殲滅,最終統一天下。而東漢的滅亡就在于董卓挾漢獻帝遷都放棄了洛陽,然後東方群雄開始逐鹿,天下混亂。假如董卓死守洛陽,袁紹的東方聯軍未必能攻下洛陽,朝局還不會急轉直下。因為從後來看袁紹的東方聯軍就是一群自私自利的烏合之衆,根本沒多少戰鬥力,若董卓造擇洛陽,袁紹聯軍攻一斷時間攻不下後就會出現内部沖突,然後個個擊破并不困難。

到了東魏、西魏、北周、北齊時,洛陽是雙方争奪的焦點,幾場大戰都在洛陽。東魏不失洛陽,東魏不滅,北齊丢了洛陽,則很失被北周滅掉。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北周與北齊

隋時期,東西方政治勢力的鬥争仍然很激烈,隋的根基是關隴集團,可是河北山東一直存在着反叛朝廷的政治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楊廣要遷都的一個原因。可隋炀帝楊廣是典型的公子哥,好大喜功,局勢順時意氣風發,局勢壞時卻一蹶不振。隋未農民起義剛開始是完全能夠控制得住的,瓦崗軍還沒有成型,被張須駝打得慘敗,山東王薄起義就沒翻啥浪花,隻要隋炀帝拿打高句麗的一半決心,坐鎮洛陽,積極組織軍隊鎮壓,就能在最初滅掉農民起義。結果楊廣被農民起義吓破了膽,放棄洛陽跑到了江都,使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唐朝也是一樣,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邙山大戰是唐朝統一全國最艱難的一戰,拿下洛陽則可傳檄而定,拿不下滿盤皆輸。唐朝同漢朝的命運很相似,洛陽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是以從唐高祖開始實行兩京制,定東都,将國家實力推向高潮。一直到唐玄宗開元時期,唐朝皇帝都循例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來回長住。到了天寶時期唐玄宗倦了,不再跑了,抱住楊貴妃到華清池享受起來,結果招來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發生後,朝廷很快便失去洛陽,結果長安也很快被攻破。

洛陽是古代中國東西方政治勢力交鋒的前緣,成敗皆因為其地理優勢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河北藩鎮崛起,頻頻挑戰朝廷中央,唐朝再也無暇集中力量拒擊吐蕃、回纥崛起,内鬥成為重點,關中被吐蕃數次攻入,皇帝開始了九逃,國家逐漸衰亡。最終唐朝和西漢時一樣,農民起義都是從山東開始,最後攻入長安的還是山東人,一個是樊崇的赤眉軍,一個就是黃巢的起義軍。

到了宋朝以後國家經濟中心向東向南轉移,南方政治勢力日漸增強,南北對抗成主流,長安和洛陽這兩個雙子星座都城迅速退出了政治中心的舞台,北京和南京開始成為南北政治中心。

是以,洛陽雖然占據天下之中,地理位置甚優,可是不如長安背靠西北據險而守,和平時期洛陽能夠通達四方,成為政治經濟的中心,戰亂時卻成為東西方鬥争的前緣,戰火頻繁,洛陽城在曆史前七次被兵焚,這才留下五大都城遺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