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洛阳,是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这既是在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谁占领了洛阳就可以控制全国,那么谁失去了洛阳就失去了全国,因此才有那么一句“得中原者得天下”。正因为如此,洛阳一直是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目标,每一次改朝换代洛阳都是主要战场,每一次要遭受兵焚,所以洛阳的古城是建了毁,毁了建,建了又毁,这才留下众多都城大遗址。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洛阳盆地

在唐代以前,大陆的主要政治势力斗争是东西方斗争,西方势力是以关中平原为代表的西北黄土高坡势力,东方势力是以河北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势力。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势力恰恰夹在了两大势力之间,是东西两大势力争夺的对象。那时候江南势力还不具备与北方势力抗衡的力量。

洛阳所处的河洛盆地是大陆第二阶梯的边缘,纵贯华北的太行山和秦岭余脉的伏牛山,在这里形成一个嗽叭口,河洛盆地正处在嗽叭口的底部。而在河洛盆地的东口又有嵩山山脉挡住,北边则是黄河和邙山,虽然不是很高也不很险,但也是洛阳挡住东方势力的一道屏障。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关中势力东出则必须占领洛阳,而东方势力西进,也必须占领洛阳,谁先占领了洛阳就占领了绝对优势,谁就能压住对方,进而控制全国。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洛阳在全国的位置

夏与商就是东西两股政治势力,夏禹占据了河洛盆地,因此夏部落联盟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进而建立夏朝,控制全国。商是一个东方部落方国,在东方崛起后开始向夏朝挑战,最后占据河洛盆地灭了夏朝。商汤灭朝后在洛阳偃师建立西亳,兴盛二百年。后来开始逐步往东往北迁都,而迁一次就衰落一次。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夏商对峙图

等到了盘庚迁都到殷商时,商朝已渐渐的失去了对河洛盆地的控制,势力退居到东方,这便给周人的崛起留下了空间。周人通过三代的努剪商,到了纣王的父亲帝乙时,已经占据了关中,周文王时迁都于丰,然后东出占领河洛盆地。正因为此,周武王才得以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搞军事演习,为灭商作好充足准备。最后又以河洛盆地为根据地,由孟津渡过黄河,一举在牧野击败商纣王的军队,灭掉了商朝。试想一下,若商朝长期定都在洛阳,还能让周人在关中快速崛起吗?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商周对崎示意图

周武王灭商后就决定在洛阳建立新都,武王死后,由周公负责落实建成,三监之乱时周公以洛阳的成周为根据地,东出平叛,这一仗实质上才是周朝的统一天下之战。平叛成功后,周公迎周成王至洛阳新都,接受诸侯朝贺,大举分封七十个多诸侯,后来在洛开创成康之治,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周朝在洛阳置八师,控制着东方,这才是它能够兴盛的根本。

周幽王失政,被申侯勾结西戎打进镐京杀死,关中被抢劫一空,宗周灭亡。周平王被迫东迁成周洛阳,虽说周王室衰败了,诸侯都不听了,但在洛阳仍延续了五百年,天下仍属于周,天子威仪诸侯不敢随便僭越。

秦人在关中崛起,与东方六国势力展开对决,秦国据守函谷关,洛阳成了交锋的前沿。秦兵出函谷到洛阳则东方六国遭殃,因此东方六国拼死将秦国堵在函谷关内。到了秦昭襄王时灭掉东周,拿下洛阳,形势急转直下,统一六国便只是时间问题。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秦灭六国

秦始皇灭六国先从韩国开始,而灭韩国则是从洛阳出兵,然后一举韩魏将六国分割开来,最后逐一灭掉。秦国后来灭亡纵然有暴政等许多原因,然而没有在洛阳建立第二个政治中心也是一大失误。若秦始皇能够象周朝那样,在洛阳设秦八师,派重臣坐镇,并能独立行使军政,那么平定关东六国贵族的起义,将会和周公东征差不多容易。

项羽分封天下之后,既不守关中,也不守洛阳,竟然跑回江苏老家彭城做西楚霸王去了。结果刘邦一战灭三秦,进而东出拿下洛阳,在洛阳为楚怀王发丧,率天下诸侯讨伐项羽。结果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了三年,举鼎的楚霸王项羽硬生生的被不会打仗的刘邦拖挎拖死。在荥阳对抗时,刘邦把洛阳当城加油站,时不时回洛阳小住,收集力量再战。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楚汉战争

西汉建立后,虽说对天下也进行了分封,可只封到洛阳以东,以洛阳为首的“三河郡”绝不外封,并把三河郡划入京畿之地的司隶部管辖,刘邦东出平定诸侯叛乱则经常住在洛阳。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时,则把洛阳作为前沿指挥部,派魏其侯窦婴坐镇指挥,居中调度各路大军,将刘鼻的叛军死死挡在洛阳之外,最终消灭。此时若洛阳失,则汉朝危也。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西汉前期图

王莽的新朝是被绿林、赤眉两股起义军灭掉的,这股起义军一股发起于南阳,一股发起于山东。绿林军很快占据洛阳,赤眉军则杀入关中,最后联合灭掉了王莽。

后来光武帝刘秀崛起于河北,实质他所代表的是东方的政治势力,占据洛阳后将割据势力一一歼灭,最终统一天下。而东汉的灭亡就在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放弃了洛阳,然后东方群雄开始逐鹿,天下混乱。假如董卓死守洛阳,袁绍的东方联军未必能攻下洛阳,朝局还不会急转直下。因为从后来看袁绍的东方联军就是一群自私自利的乌合之众,根本没多少战斗力,若董卓造择洛阳,袁绍联军攻一断时间攻不下后就会出现内部矛盾,然后个个击破并不困难。

到了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时,洛阳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几场大战都在洛阳。东魏不失洛阳,东魏不灭,北齐丢了洛阳,则很失被北周灭掉。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北周与北齐

隋时期,东西方政治势力的斗争仍然很激烈,隋的根基是关陇集团,可是河北山东一直存在着反叛朝廷的政治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杨广要迁都的一个原因。可隋炀帝杨广是典型的公子哥,好大喜功,局势顺时意气风发,局势坏时却一蹶不振。隋未农民起义刚开始是完全能够控制得住的,瓦岗军还没有成型,被张须驼打得惨败,山东王薄起义就没翻啥浪花,只要隋炀帝拿打高句丽的一半决心,坐镇洛阳,积极组织军队镇压,就能在最初灭掉农民起义。结果杨广被农民起义吓破了胆,放弃洛阳跑到了江都,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唐朝也是一样,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邙山大战是唐朝统一全国最艰难的一战,拿下洛阳则可传檄而定,拿不下满盘皆输。唐朝同汉朝的命运很相似,洛阳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因此从唐高祖开始实行两京制,定东都,将国家实力推向高潮。一直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唐朝皇帝都循例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长住。到了天宝时期唐玄宗倦了,不再跑了,抱住杨贵妃到华清池享受起来,结果招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很快便失去洛阳,结果长安也很快被攻破。

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方政治势力交锋的前缘,成败皆因为其地理优势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崛起,频频挑战朝廷中央,唐朝再也无暇集中力量拒击吐蕃、回纥崛起,内斗成为重点,关中被吐蕃数次攻入,皇帝开始了九逃,国家逐渐衰亡。最终唐朝和西汉时一样,农民起义都是从山东开始,最后攻入长安的还是山东人,一个是樊崇的赤眉军,一个就是黄巢的起义军。

到了宋朝以后国家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南方政治势力日渐增强,南北对抗成主流,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双子星座都城迅速退出了政治中心的舞台,北京和南京开始成为南北政治中心。

因此,洛阳虽然占据天下之中,地理位置甚优,可是不如长安背靠西北据险而守,和平时期洛阳能够通达四方,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战乱时却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前缘,战火频繁,洛阳城在历史前七次被兵焚,这才留下五大都城遗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