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提到鹽,大家會想到什麼?似乎這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調料,雖然平時感覺不是很重要但是如果食物沒有鹽作為輔助的話,将變得寡淡無味。它也不僅僅是一種調料,作為國家嚴格管控的物資,雖然現在人們可以在各個商店都可以買到,但實際上大陸現代對于鹽依然是政府統一管理,而這種現象在古代則更為嚴格,今天就來帶大家見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把控。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鹽大緻上分為兩種,一種是鹽礦中開采出來的鹽,另外一種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海水鹽。實際上人們大部分所食用的鹽都是來自于礦産之中。而經過現代技術的加工,現在的鹽純度高,好看,安全,不像古時候的粗鹽,就是一個一個的疙瘩。但即使外表并不好看,鹽在古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食鹽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除了食鹽關系到國家的民生之外,曆屆政府靠食鹽都能夠為國家帶來大量的财富,無論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是來到漢朝時期,又或者是在明清時代。由于鹽是政府壟斷買賣,是以價格利潤空間大,而且又是必需品,老百姓們必須買,是以每屆政府依靠着食鹽可以給國家帶來大量的财富,而這些财富又被運用到國家的各個領域。甚至有時候可以用鹽來代替給軍人以及勞工的工資,可想而知鹽是一筆多大的财富。有利于維護統治,作為保護國家統治的軍隊,軍人們需要有力氣才能夠和外敵作戰。而人們如果長期不攝入食鹽,就會導緻渾身乏力,是以管控食鹽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控制軍隊的戰鬥力。并且如果民間有組織想要造反,政府可以通過對食鹽的管控讓這些組織失去戰鬥力,在一定程度上管控食鹽也可以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鹽在古代的地位:鹽在古代的地位應該是非常的高。在現代由于化工技術的發展,調料的種類越來越多,是以在人們的平常中鹽隻是一種最為普通的調料,并且全國各地都可以買到。但是在古代則不同,食鹽隻有在政府規定的地區才可以購買。可以說食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其重要性已超越了很多。

鹽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古代食鹽是人們日常中的必需品,對于人們來說,攝入食鹽是非常重要的。人類一段時間不吃鹽,身體就會出現惡心嘔吐的症狀,并且四肢乏力,無法投入勞動,時間一長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命。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食鹽的替代品,是以食鹽關系到整個國家百姓的生存安全。如果政府不進行管控,被一些不法奸商控制,整個國家的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鹽的銷售管道:在古代食鹽銷售大緻有兩種管道,一種就是允許百姓制鹽,但是官府從中收稅。但是這種方式有着很大的弊端,首先百姓制鹽多少國家并不清楚,在不清楚數量的情況下就很難收上來相應的稅。很多奸商通過其中的漏洞謀取暴利,這無疑是盜取國家的稅收。在漢朝之初,國家就是開放鹽業,地方諸侯和商人們都通過了積累了大量的财富,威脅到了中央的政權。是以漢武帝之後,國家都不允許百姓私自制鹽。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第二種就是國家統一掌控食鹽的制取和買賣。我們以明清朝的官府監督商家銷售的制度來看一下。清朝初年把産鹽地公開招标,允許各大鹽商互相競争,價高者可以拿到産鹽地的生産銷售權,又稱鹽引。商人花錢買了這個就等于提前向國家交稅,憑借生産銷售權可以到産鹽地拿到食鹽,然後再到國家指定的區域去販賣。這種方法讓政府變得輕松,看上去鹽商有了極大的自由度,但實際上都是在政府的管控之下,食鹽完全落入政府手中。

國家政府統一管理:在西漢之後,其實政府對于鹽的管控時有時無,比如在隋朝和初唐時期的128年之中,政府并沒有管控食鹽,并且免除食鹽的稅收。雖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家的稅收,但是增加了百姓的财富。這種現象在安史之亂之後就結束了,因為食鹽所帶來的稅收占國家總資産的比例之高難以想象。在中唐時期,國家有一半的财政收入來自于食鹽;而到宋朝之時,國家有2/3的收入都來自于食鹽;到了元朝時期則更為恐怖,國家十分之八的收入都來自于食鹽這個行業;即使到了明清時期,國家應有一半的财富來自于食鹽;曆朝曆代都在加強對于食鹽行業的管控。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打擊私鹽:對于曆朝曆代的政府來說,真正讓他們煩惱的不是管理好官鹽,而是如何去打擊私鹽。私鹽顧名思義的就是沒有經過政府制作和銷售的食鹽,且不交納任何稅收,完全脫離于政府管控之外。這不僅極大的威脅了政府的統治,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以曆朝曆代對于私鹽現象都非常的痛恨。私鹽為什麼會出現?官鹽價格高品質差;由于古代食鹽屬于政府管制的買賣,是以在開采和制造之時并不考慮品質問題。如北宋宋仁宗之時,官員上奏折稱食鹽在運送過程中雜以泥沙,味苦而不能食,由此可見當時的食鹽品質有多差。但是私鹽則不同,私鹽一般都是純白不雜,物美價廉。由于少了政府的一道稅收,價格上也便宜不少。私鹽暴利,曆朝曆代總有一些亡命之徒,好财之人不顧性命。首先食鹽制作成本低,且價格高,中間的利潤空間非常大,并且銷路廣泛,老百姓們都願意買單。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有一些人願意铤而走險和政府作對,從中牟取暴利。而且這些私鹽販不僅僅掙錢,他們有的為了和政府作對,還自己組織武裝力量,最後甚至發展成了起義軍。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唐朝末年的起義軍大多數為私自販鹽者,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王仙芝都以販賣私鹽而積蓄力量,黃巢甚至一度帶領起義軍攻入長安。而五代十國的開國者也多是販鹽起家者,如前蜀開國君主王建、吳越王錢缪等。元末揭竿而起的張士誠和方國珍等農民起義領袖也都是鹽枭出身。食鹽不準跨境販賣,這本來是古代政府為了打擊私鹽所提出的政策,但不曾想卻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私鹽的出現,大陸雖然食鹽資源衆多,但是分布極其不均勻。唐宋起,為保證官賣收入,食鹽流通被政府嚴格控制,嚴格劃分銷鹽區域,實行銷界政策,不同産區的鹽限制在某一區域銷售,不得逾越。如廣南鹽不能銷于與之臨近的虔州一帶,因其是來自遠處的淮鹽銷區。這種人為規定,使得一些交通落後的地區難以買賣食鹽,百姓為了活下來,販賣私鹽成為了唯一的途徑。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各朝各代如何打擊販賣私鹽?在大陸古代,販賣私鹽是非常嚴重的罪名,幾乎就和如今的販毒罪名可以畫上等号。唐朝時期,越境販賣私鹽判處死刑,販賣食鹽一石以上,杖脊兩寸,到了大和4年,販賣兩石以上者死刑。而在5代十國時期,隻要販賣私鹽,不論多少通通死刑。而在明清時期,販賣私鹽者不論多少,通通杖責100,充軍三年,并且根據情景不同加重罪名。由此可見曆朝曆代對于食鹽都有法律規定。除了極其嚴重的罪名之外,上文中提到的銷界政策也是非常有效果的。雖然說導緻了一些偏遠地區的私鹽泛濫,但這次依然杜絕了一些地區的私鹽。不同産區的鹽有着不同的特征,一旦在某一區域發現了與之前所賣鹽有不相同之處,基本上就可以判定為私鹽,政府特别容易抓到和管控。讓這些鹽商們根本沒有辦法跨境銷售,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官員從中牟取暴利。

古代政府對于食鹽的控制

販賣私鹽為何屢禁不止?部分官員從中牟取暴利,有些貪官和鹽販子官商勾結,他們互相販賣私鹽,從中擷取大量财富。也正是因為财富的吸引,導緻總會有一些人铤而走險,再加上官鹽太貴,有些百姓無法購買,不得已走上私鹽之路。制作私鹽的過程非常簡單;大陸鹽礦資源多,政府不可能每一座都有所挖掘,民間百姓總能發現一些鹽礦,并且居住在海邊的居民甚至可以曬海水來制鹽。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是不可能杜絕私鹽。再加上古代一些官員隻認錢不認人,就算被抓住之後隻要給錢,就可以被放走。在這種情況下販賣私鹽的風險系數并不是非常大。

作為古代朝廷的賺錢機器,不僅可以幫助政府擷取大量的财富,穩定國家統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幫助政府管理民間組織,并且将大量的鹽商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内叛亂的出現,這也是曆朝曆代專治食鹽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為政府壟斷是以價格高品質差,這也導緻販賣私鹽者不計其數,而通過販賣私鹽積累大量财富的人往往成為了一個朝代的滅亡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