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西一位老農氣哄哄找到當地政府,對着政府從業人員直接索要1100萬餘元,被政府從業人員拒絕後,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泛黃的破紙,打開一看這竟是一張抗戰時期的欠條,欠條雖然已經泛黃,但上面的字迹還是依稀可見,欠條上寫着“八路軍戰士借走郭明陽一千一百萬法币,并且承諾在戰争結束之後便還錢”,而且上面還蓋着政府的紅色印章,為了驗證欠條的真實性,政府還特意請來了幾位專家,經專家驗證這張欠條是真實的,最終政府按照規定全額返還。那麼問題來了,欠條上提到的郭明陽是誰?這一千一百萬法币又能償還給老人多少人民币呢?一起來聽聽老農這張欠條背後的故事吧。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拿欠條找政府的這位山西老農,他叫郭建英,他的祖父正是欠條上的借款人郭明陽,郭明陽年輕的時候是做煤炭生意的,發了不少财,是當地有名的大财主,但是他和其他的地主老财不一樣,他從不會欺壓百姓,反而經常自掏腰包救濟身邊的貧苦百姓,而且他家煤礦招的長工都是窮苦的青壯年,郭明陽希望他們能夠有一份收入,可以養活自己的家庭,對于郭明陽的善舉,當地老百姓也是十分感激,紛紛稱他是大善人。其實,在抗戰時期,郭明陽不僅幫助過老百姓,他還幫助過八路軍戰士,為抗戰勝利也是做出了一份貢獻。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之後,日軍的鐵蹄踏入中國各省,實行的“三光政策”讓整個敵後根據地的生活都十分艱難,老百姓生活拮據,抵抗日軍侵略的八路軍戰士日子也不好過。八路軍需要經常長途作戰,離開根據地後,部隊的補給就成為了最大的困難,很多戰士都不得已餓着肚子作戰,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戰士甚至隻能用樹葉和草根充饑,而且因為長時間的戰争,很多老百姓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四處逃竄,大量的土地空閑,糧食自然緊缺。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為了取得抗日戰争的勝利,許多老百姓将省吃儉用的糧食無償給八路軍,不過八路軍是個紀律嚴明的部隊,是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隻要老百姓送來糧食便會寫下欠條,等到日後抗日戰争勝利了再把欠款補上,郭明陽的欠條就是如此而來的。

一次行軍,八路軍來到了山西,由于長途跋涉,部隊裡的糧食所剩無幾,大部分的戰士們基本上都是饑一頓飽一頓,再這樣下去,還沒有打仗,我們就已經輸了。部隊無奈之下,隻能向當地的老百姓借糧食,老百姓雖然慷慨解囊,但遠遠不夠,為人善良正直的郭明陽得知此事後,不惜變賣家中财物,用換來的錢為八路軍購買了十大車的糧食,也是解決了八路軍的燃眉之急,然而這樣的義舉卻是以耗費了郭明陽的全部身家。

郭明陽對部隊的支援和奉獻,讓戰士們非常感動,八路軍的上司當即給郭明陽打下了足足一千一百萬法郎的欠條,上面還清晰寫着借款部隊的番号,借款人姓名以及八路軍的印章,而且還反複向郭明陽強調,抗戰結束後,拿着欠條找政府就可以換到相應的補償。拿到欠條後的郭明陽并沒有放在心上,他也從未想過将來會拿着欠條去還錢,畢竟對于勇于抗戰保家衛國的戰士來說根本不值一提,郭明陽隻希望這些糧食能夠幫到八路軍。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郭明陽的義舉被老百姓知道後,大家對他越來越敬佩,都願意照顧郭家的生意,一時間郭明陽店鋪的生意紅紅火火,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随着郭家生意越做越大也是遭到同行眼紅,為了打壓郭家的買賣,其他同行合起夥來打價格戰,通過降低價格和售賣劣質産品的方式,和郭家競争,畢竟那時的老百姓生活拮據,面對價格低的産品,當然會優先選擇,在沒有客源的情況下,郭家的生意步步下滑,親朋好友勸說郭明陽,将自己家的貨物品質也下降一點,這樣就可以減輕成本降低價格,或許生意可能還有緩機。

但是不管旁人如何勸說,郭明陽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良心,他不願意以次充好,把劣質的産品賣給老百姓,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同行的刻意打壓下,郭家的生意越來越慘淡,漸漸的郭家敗落,等到了郭建英父親這一輩,祖上的富裕早已過去,又因為常年的虧損,家中已經負債累累,郭建英的父親便把祖上的家産變賣,用來還清債款,将餘下的錢财分給了仆人,自己帶着僅剩的一點錢,到鄉下蓋了一間房子,帶着一家人靠種地為生。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抗戰勝利後,爆發了一場還債熱潮,隻不過欠債人是政府,大批曾經借過糧食的老百姓紛紛拿着欠條找到政府兌換,政府也承諾不管什麼時候,隻要按着欠條來找政府都會全部奉還,不過有些百姓知道此時正是政府最窮的時候,是以也不急着要債,還有一些百姓并沒有兌換的想法,想着将欠條留下,當傳家寶收藏,郭明陽就屬于後者。

郭明陽在去世之前,将欠條的事告訴給了兒子,但他卻叮囑兒子,不管以後生活如何,都不能拿着這張欠條去找政府兌換,并告訴兒子,當年自己幫助八路軍也是為了抗戰,就把這張欠條當做一份紀念,讓子孫好好珍藏,讓後代記住這段曆史,也記住那些為抗戰犧牲的戰士。

在郭明陽去世後,郭建英的父親就一直儲存着這張欠條,即使家裡生活艱難,他也遵循着父親當初的遺願,沒有去找政府兌現,臨終前,又将這張欠條交給了兒子郭建英,并把父親郭明陽的囑托一字不差的交代給郭建英。其實郭建英在小的時候,十分不了解父親的用意,但随着年紀的增長,郭建英也明白祖父和父親的用意,在父親去世後,郭建英把欠條妥善保管起來,也把它當成一種紀念,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可是到了八十年代,郭建英的妻子不幸患上重病,為了給妻子治病家中積蓄幾乎被掏空了,萬般無奈之下,郭建英拿出了祖父留下來的那張欠條,這是救妻子的唯一辦法,可當他拿起欠條内心是十分糾結的,父親和祖父的遺囑時不時在耳邊響起,而且這份欠條距今将近半個世紀,當時簽名的人早已離世,不知道這張泛黃破舊的紙張是否還有法律效用。

内心一番掙紮過後,郭建英最終還是決定拿着欠條找政府,當他來到政府門口後,剛開始并沒有直接進去,而是在門外左右徘徊,當從業人員發現後,立即上前詢問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郭建英這才把欠條的事情講了出來,這才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由于這張欠條年代久遠,金額龐大,而且欠條上的借款人和欠款人都已經不在了,政府經過多番調查才證明了欠條的真實性,既然欠條是真實的,而且仍具有法律效力,接下來就是兌現問題了,根據當時的行情,十車糧食價值一千一百萬法币,但是法币經過多次貶值,價格也不如從前,而且現在法币已經被廢除,又該如何兌換呢?

衆所周知,法币是之前國民政府時期發行的,但是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由于政府大量濫發貨币,法币出現了嚴重貶值,到了1948年,法币崩潰時,其物價已經上漲了三千四百九十二萬倍,如果依然用法币來衡量現在的價格肯定是行不通的,最後在政府人員的多方協商下,決定以現有糧食兌換人民币的比例來進行結算,最終郭建英兌換到了八萬元人民币。

山西老農找政府張口就要1100萬,被拒後掏出一“破紙”,全額兌現

可能有人會覺得,一千一百萬法币才兌換八萬元人民币,是不是太少了,可你要知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工資也就幾十元錢,萬元戶也是少見,更何況是擁有八萬元,郭建英拿到八萬元後一下子變成了當地的有錢人,不僅給妻子治了病還解決了孫子上學問題,而且還留下不少積蓄,生活得到大大改善。

郭建英拿欠條找政府兌換八萬元的事被各大媒體知道後,紛紛趕來采訪,在采訪後得知郭建英祖父對八路軍的義舉大力宣傳,後來這件事也成了“軍民一家親”的典例。而郭建英也十分感激政府,時隔幾十年,政府依舊記得爺爺的功績,願意兌現這筆欠條,我們現在的政府是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會欺騙和無視老百姓!

其實在戰争年代,像郭明陽這樣願意傾囊相助共産黨的人非常多,正是有他們的無私奉獻,部隊沒有了後顧之憂,戰士們在前線奮勇殺敵,這才有了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正所謂人民的幸福離不開黨,黨的成功也離不開群眾。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